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读后感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丰富的帅哥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以下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驴皮记》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爱学习网。

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至极。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0年前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的预言!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也是他首次引起轰动效应的长篇作品。属于其代表作《人间喜剧》中的“哲学研究”范畴。小说别出心裁的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生命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他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并借此概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

一本研究巴尔扎克的书中讲道,写这部作品时,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想,正如他在《驴皮记》中说:“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

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的欲望生命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他是一个痛苦的挣扎着的灵魂。他不幸身无分文而又不安与贫困。他曾经在治学和思考中耗尽心血,一心想凭借才能取得财富和荣誉,然而这种努力几乎保证不了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他继而接受拉斯提尼的指引,到上流社会去闯江山,指望娶一个有钱的贵妇,结果受到无情的嘲弄。他日夜受着欲望的煎熬,欲望因得不到满足而变得更加疯狂。他在失去一切之后,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想在纵欲中了此残生。所以,当古董商告诉他,这张嵌有灵符的驴皮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只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圈,意味着生命也随之缩短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过驴皮,嚷道:“我就喜欢过非同寻常的生活。”既然他已打算投身塞纳河,又怎会畏惧以生命去换取欲望满足呢?

古董商以自己长寿的秘诀去开导他,劝他以精神上的享受代替物质上的追求,瓦朗坦丝毫不为所动。古董商继而劝说:“人类因他的两种行为而自行衰竭,那便是欲和能。欲焚烧我们,能毁灭我们,但是知却使我们软弱的机体永远处于宁静的境界。”而瓦朗坦回答:“希望您爱上一个舞女,那时您就会懂得放荡生活的快乐,也许您会变成一个绘图如今的浪子,把您以哲学家风度攒积的全部财产统统花光。”此时的瓦朗坦,恰如那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浪子,为了获得欲望满足,不惜以寿命做交易。

但事实上,瓦朗坦的第一个愿望得到满足,获得了一笔巨额遗产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恐怖,因为他看到驴皮已经明显的缩小了一圈,意味着他的寿命也相应的缩短。之后,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他不敢再有欲望,不再寻求任何快乐,他只是努力过一种机械的、无欲的生活。他深居简出,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需求都托付给仆人去考虑,甚至吃饭穿衣这种最简单的需求,他都竭力回避。他禁止仆人向他提出“您愿意吗”“您想要吗”之类的问题。他再也不能享受乐趣,只觉“人生的种种乐趣纷纷在我的死床周围嬉戏,好像美女般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唤她们,我就会死去。”这种垂死病人才会体验到的临终痛苦,终于摧毁了他的健康,把他变成了一具活尸。然而,他毕竟不能抵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生命瓦朗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烧了自己,临死时躺在波利娜的怀里。他为了欲望,把灵魂交给魔鬼,最后欲念化身魔鬼出卖灵魂。他,如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一般,还是没有逃脱欲念催化后的悲剧,永恒地循环着自己悲剧。

故事的最后,作者没有违反现实对这样一个人给于人间的制裁,备受良心的谴责。正如《驴皮记》里瓦朗坦得到六百万遗产以后,泰伊番所说的:“瓦朗坦先生已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权的宝座。他是国王,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凌驾一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样。对他来说,从今以后,所谓‘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记载在大宪章里的一句谎言。他不会服从法律,法律倒要服从他。没有为百万富翁而设的断头台,也没有对他们的行刑的刽子手。”瓦朗坦回答道:“他们都是给自己行刑的刽子手。”

下面,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分析一下《驴皮记》的创作手法。

首先,整个故事框架结构与众不同。巴尔扎克采取了一种如此特别的方式:欲望满足要以生命的缩短为期限,并且这种缩短是可看的,是量化的!用此种方式来表现欲望、享乐、爱情、死亡的永恒话题。然而,在《驴皮记》里,瓦朗坦再也不能拥有这样的时刻了,虽然在刚得到驴皮的时候,他豪气地说,有了它,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情愿。但当真正地见识了它的魔力,真正发现他的愿望可以全部得到满足,而他的生命也将在片刻凋零时,他完全变了,他谨言慎行,深居简出,唯恐说出“我要”。我完全相信这种转变的真实性,试想一下,让一个人在自己的手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期限,看到因为自己一个欲望而导致生命地那么明显地缩短,谁不会恐惧?有些人在临死的时候,总会问:“是谁害死了我?”现在驴皮告诉你,不是别人,是你杀死了你自己,这样的揭秘是否让你感到比死更痛苦呢:原来我就是杀死自己的凶手。

其次,对照法的使用。《驴皮记》中使用对照法最明显的就是馥多拉和波利娜之间的对比。两个人虽然同样美丽——其实她们的美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修饰”出来的,是世俗中的美,另一个是自然的,是纯真之美——但是,她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不同。馥多拉是一个习惯了隐藏自己情绪的人,人们看到的永远是她的一副面具,谁也看不到她的内心;波利娜却几乎是个透明的人儿,她对自己的感情一点也不遮掩,她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完全倾泻出来;馥多拉只谈情,从来都不论及爱,她喜欢被男士们包围着,却从来不让他们走进自己的心里,波利娜却炽烈地爱着,爱情是她的全部,甚至她可以为爱而死;馥多拉是幽深的,崎岖的,是有心机的,懂手段的,是了解世态人情的,精明的,是步步小心,不愿意被欺骗的,同时又是可怜的,波利娜是剔透的,清浅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毫不做作的,是狂热的,任性的,是为爱痴狂,为爱盲目的,是近乎不真实的,同时又是可爱的。

除了她们两个之间的对比外,拉法埃尔和古董商之间也形成一种对比,之前是古董商的禁欲、谨慎,拉法埃尔的愿意用生命置换欢乐的理论,之后是古董商的为爱痴迷,拉法埃尔的为了生命的延续决定放弃所有的情欲。不得不承认这种对照法确实很有震撼力,确实比起平常的叙述更让人觉得痛快,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追求在里面。

最后,传奇式手法的采用。其实,《驴皮记》中那张具有寓言性的神奇的驴皮,并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它,瓦朗坦的经历仍然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奋斗、失败、纵欲,直至死亡,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他早年的艰辛和后来过度的纵欲使他未老先衰,过早地接受了死神的召唤,这也不算什么出人意料的结局。但是,巴尔扎克驴皮作为瓦朗坦的生命的物质象征。把欲望生命的长短联系起来,用具化的东西反映深刻的意化内容。

驴皮记》的结论是什么?是通过瓦朗坦的形象劝诫世人节制情欲、修养心灵,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吗?似乎如此,其实不然。在这部小说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究竟是死的恐怖,还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呢?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作者不打算代替读者作判断,他只是将矛盾摆出来:要么为长寿扼杀激情,要么甘愿做激情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的宿命。让每个人自已去选择自已的生活方式吧!

至于巴尔扎克自已,显然早已做好了选择。他明知满足欲望需要付出代价,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已欲望。他像那些纵欲者一样,不能忍受生活的河流缓慢地、死气沉沉地流逝,他要它像激流一样“一泻无遗”地呼啸着向前奔腾。他不知疲倦地在生活中战斗,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似的以生命为赌注。

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巧合,二十年后巴尔扎克的结局竟与瓦朗坦有惊人的类似。他毕生追求光荣和财富,还梦想和一位有头衔、有财产的贵妇结婚,就在他如愿以偿之际,死神召见了他。但巴尔扎克又与瓦朗坦有很大的不同,瓦朗坦慑于死亡的威胁,几乎不敢运用驴皮赋予他的权力,作者显然对此深感遗憾:“权杖在儿童手里是玩具,在黎塞留手里是板斧,在拿破仑手中是使世界倾斜的杠杆……权力只是使伟大的人物更伟大。拉法埃尔本来可以无所不为,他却什么也不曾做。”巴尔扎克却是充分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权力的,他的一生在高度浓缩的状态下度过,为了使生命之火增强光度,不惜加速它的燃烧。他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了《人间喜剧》这一人间奇迹,尽管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真正实践了他自已那句名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恪守对自已许下的诺言,就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已的命运。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人皆有一张属于自己驴皮,并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背负着它。能够自持的,寿命就长些,不能自持乃至放纵的,寿命就短些。当你的欲望鼓胀时,驴皮便会缩小,正如亲情、友情的失去,疾病的缠身,道德的缺失等等。即使我们最后得到了所想要的金钱、权力,而失去的却是更加珍贵、不可再得的东西,也必将因此而无法享受金钱,权力本会带来的快乐,即使是心底最深处的颤栗,也必将为之而心惊胆战。

中国哲学讲,满溢盈亏。如果驴皮让你的欲望无所遁形的话,那么它也能成为你的一只警钟。我猜想,巴尔扎克同样也是希望用这样一块驴皮来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沉迷金钱、权力、物质的享受,因为它们最终只会吞噬人们的心灵。驴皮本身没有什么错,关键是拥有驴皮的人,是否拥有平衡欲望的能力。上帝公平地送给每个人一张驴皮,如何用度,可就全靠你自己了。

或许,读着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的遥远而熟悉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在惊愕之余,伤痛之余,回首一下过往,重新思考一下不远的未来。

相关推荐:

常言道: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眼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下面是我爱学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以下是

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像狐狸遇到葡萄的事。一起来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