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读后感

四大名著“水浒传”,大家通过读这本小说有什么感想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平淡的丝袜

四大名著“水浒传”,大家通过读这本小说有什么感想收获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浒传读后感600字初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浒传800字左右读后感(一)

在暑假里我通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读完之后感悟颇多。

整部水浒传,主要是讲了在北宋末年,高俅弄权,整个朝廷奸臣当道。是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被逼无奈反上梁山。后来受朝廷招安,在出兵征讨方腊时死伤过半,最后不幸起义失败。

我在读书时,常常会被作者那入情入境的描写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似乎那情景就在我眼前发生一般。每当我读到宋江梁山泊义聚108位好汉时,我似乎热血沸腾。每当我读到宋江率领大军杀得高俅落荒而逃、丢盔弃甲时,我不禁拍手称快。当我读到书末宋江和其他头领惨死时,却又忍不住涕泪纵横。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水浒传里,宋江一直都是忠义两全,因为他的忠义所以在他的身边凝聚了一群英雄好汉。无论是来自敌营,还是与宋江素昧相识,这些好汉们都会死心塌地的为宋江赴汤蹈火。也正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当他得知皇帝赐给自己一瓶毒酒时,仍无怨无悔。还怕李逵听到自己的死讯了后再去造反,毁了自己的一世忠义。于是又将李逵一起拉下了黄泉路。可以说成就宋江的是他的忠义,毁了宋江的也还是他的忠义

水浒传中,还有一个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的身上我可以看到几分张飞的影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他们共同点有很多,第一:“他们两人都是爱酒如命,而且酒风不正。”张飞醉酒后喜欢鞭打士卒,而李逵呢则是“酒性不好,多人惧他”。第二:“他们都有着惊人的武艺。”李逵是一把板斧,几乎天下无敌。张飞的武艺按照关羽的说法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第三:“这两人都很鲁莽。”李逵的鲁莽常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张飞则在他那火辣辣的性格上。当然张飞在有些时候还是有点细心的。

我觉得水浒传中虽然有一些血腥的场面在里面,但它绝对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读物。

水浒传800字左右读后感(二)

说到我国的四大名著,自然会想到《水浒传》,它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水浒传》的全称为《忠义水浒传》,本书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书中出现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我好不容易看完了全书,印在脑海里的除了栩栩如生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忠和义。

在我眼里,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个个都是英雄。其中“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都是惩奸除恶的大英雄,我非常崇拜他们

鲁智深和武松都爱喝酒,醉酒之后会做出种种惊天动地的事。但我认为“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这两人的行为还是不同的。

武松其实并不是个贪杯的人,他喝酒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比如在景阳冈,本来他也不是想喝许多酒,因为看到了酒馆的招牌“三碗不过岗”,他的豪气和霸气立刻就显现出来了,于是他就是要喝满三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俗话说“酒壮英雄胆”,他本来就艺高人胆大,再借着酒劲奋力搏杀,结果老虎非但没吃了他,而是变成了他的囊中物,他就成了人们奔走相告的大英雄,给当地人民消除了虎患。这顿酒,吃得好,吃得威风!

而鲁智深喝醉酒只是为了逞能。有一次,鲁智深和一些小混混们喝酒喝得太高兴了,看到旁边的杨柳树都不爽了,觉得有鸟屎,扰了兴致,居然又大喝几碗之后,把一棵千年的垂杨柳连根拔起,在场的人一片惊呼,掌声如同雷鸣一般,满足了鲁智深的“英雄心理”,哎,可惜了好好的杨柳树,招谁惹谁了,竟然遭遇灭顶之灾呀。可见,鲁智深并不是用武功为大家做好事,只是匹夫之勇罢了。

武松喝酒还是一种策略。一次武松知道蒋门神是个大恶人,几次去找他算账,可不见其踪迹,怎么办呢?于是武松假装喝醉酒,故意调戏蒋门神的妻子,达到了引蒋门神出来的目的。

花和尚呢?他只会喝得昏天黑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使性子胡来。有一次犯了寺规,有人说他坏话,有人用棍子打他,把他惹火了,把寺里的人都杀了,而这些人并没有犯什么滔天大罪,只是平白地惹了花和尚呀!事后,他也后悔了,可有什么用呢?可见,他是非常鲁莽的,行事不顾后果。而武松只杀坏人,这样一看,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两位大爷虽然都爱喝酒,但是鲁智深喝酒之后是一介莽夫,而武松喝酒之后却有理智有头脑,所以武松才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

水浒传》主要思想倾向是宣扬忠义。其主要人物宋江被作者描绘成忠义的化身,如宋江刚上山,九天玄女降下的法旨中有“全忠仗义”,排坐次时天上降下来的石碣也有“忠义双全”。 当宋江被立为山寨之主时,他首先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宋江乃言道:“小可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 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宋江要把水浒英雄个性“血气刚猛”之无拘无束的侠义引导到“替天行道”的忠义道路上来,使水浒的个体英雄侠义服从于梁山泊集体的忠义。小说以“忠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宋江,并且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全忠仗义”、“替天行道”的武装队伍。而且小说在歌颂宋江梁山英雄的“全忠仗义”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忠义”的基本解释为忠心和义气。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而义呢?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义”字是春秋战国时代注册的专利,见诸儒、墨、法各家文本,主要是一种人际关系规范。然而,在当时和以后,对“义”的诠释和发挥,却歧异不一。简捷地说,统治者认为,你越是服从他,维护他,你就越“义”。而在老百姓看来,水浒英雄的杀贪除霸,劫富济穷,恤孤扶贫,才是他们心中应有之义。这种“义”的存在,使水浒英雄们彼此倾慕,心心相契,共同的人生趣味使他们聚在一起。培育出互相悦好,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情谊。“忠义”作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当然之则,在正史里是超越具体个人的感性生命的。封建正史忠义观念强调的是道德准则本身的价值,在正史里面往往被描写为履行封建伦常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水浒传忠义观是一十分复杂的结构。一方面,忠义是忠于大宋天子,特别表现在宋江及一些朝廷降将身上,他们追求“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忠义”是对国君之忠诚,表现为封建皇权主义思想。宋江在被奸臣以朝廷名义毒死前,还对李逵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另一方面,忠义是忠于兄弟义气,忠于梁山事业,忠于朋友所托等,如在晁盖、李逵等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忠义既是江湖好汉间的团结战斗、无私援助精神,又表现为人格上的互相欣赏和尊重。忠义作为水浒英雄个体的处世准则和梁山英雄群体的政治原则,它同对一定的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它也没有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水浒英雄一直以激烈的行为进行印证、践履。《水浒传忠义观念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同正统儒家的封建政治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毕竟有许多方面同正统忠义观念迥异:第一,正史忠义观念同普遍的天理相联系,理性原则优先《水浒传忠义观念同个体的生存欲望相联系,感性原则优先,较多地渗入了意志的因素。第二,从忠义观念的社会功用来讲,正史忠义观念是封建统治秩序的肯定性因素;而《水浒传忠义观念不时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性因素,水浒英雄常常以忠义为名“杀富济贫”、“抢掳官廒”,他们要“掀翻天地重扶起,戳破苍穹再补完”“搅扰得道君皇帝龙盘椅上魂惊,月风楼中胆裂”。第三,从义观念的行为主体来说,正统忠义观念是一种普遍性原则,如黄宗羲在《原君》里所说“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对所有臣民尤其是官绅阶级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水浒传忠义观念是少数天罡地煞的德性和行为准则,水浒英雄是历劫的天神,他们身上的忠义带上了神性的色彩,忠义并没有推及于一般人。

这是一个忠于朝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较大的义士集团,实质上是一支身居草泽之中、心在朝廷之上的“忠义”军。《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中第一次说出“招安”这个词语的应该是武松,他与宋江谈心,当宋江邀他一起去清风寨时,他说道:“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则说:“兄弟有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并请他:“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这表明在流落江湖时,武松宋江等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落草”并非长久之计,仅仅是为了躲避自身灾祸的权宜计策。在梁山泊大聚义后,宋江在菊花会上“一时乘着酒兴”写了首《满江红》,词中有“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除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受到武松李逵的反对后,他批评武松说:“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这些表明:梁山英雄聚义成为一个集体后,已不再如个体侠义那样快意恩仇,也不像如占山为王时那样仅仅为了小团伙的生存“打家劫舍”,而必须把英雄行动的目标转向到英雄发展、民众安全、家国保卫等方面丧,实现广泛的侠义与忠义融合,即成为“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英雄。对皇上的愚忠只是他们主张的“忠义双全”思想观念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而最根本的含义则是他们身上固有的且具有普遍性的那种“忠孝节义”的心理特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并认为这种上下等级的区分具有不可违背性,要绝对遵从,否则就是以下犯上,不忠不孝;而这种等级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名望的高低、出身的贵贱、甚至年龄的长幼等等,简言之,这种等级秩序是天定的。我想,也是由于这种愚忠的心理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所以,《水浒传》是一曲忠义的悲歌。

水浒传800字左右读后感(三)

水浒传》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名著,记叙了梁山好汉的一段传奇,写出了梁山好汉的人生百味。并将大宋王朝奸臣掌权,皇帝昏庸无能的混乱形势和人民不了纷纷起义的社会现象以梁山好汉为线索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本书围绕着“忠义”二字展开,梁山好汉那个不是因朝廷而落草为寇,虽为寇,却始终坚守忠义。那“替天行道”的大旗,飘扬在他们的心上。何为忠?对国家忠,对人民忠;何为义?为朋友兄弟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问世间能有几人做到?而梁山一百单八将,哪个不是忠义双全的好汉?招安后,为了国家,他们奔赴战场,收服田虎、王庆、方腊,一百单八将却损失惨重。英雄可叹兮,谁说他们的一生不是一首悲壮的赞歌?

虽说一百单八将我个个佩服,但我认为宋江是功过掺半。宋江乐于助人,为人仗义,救许多英雄好汉于水火之中。身为领头人,他给兄弟们树立了忠义双全的好榜样。但宋江也有缺点,他太相信朝廷,殊不知奸臣作乱,即使是皇上能拿他们有何办法?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江将他亲手壮大的梁山泊又亲手毁掉。虽落下了忠义的好名声,但不值。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好汉那种不掺杂任何利益的生死之交,那种情谊让人羡慕。也让我看清了如兔死狐烹般残酷的朝廷制度。

好一帮梁山好汉!好一段梁山泊传奇!好一本《水浒传》!

水浒传800字左右读后感(四)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水浒传》,令我感慨万千。

水浒传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他们不占城池,出榜安民,异姓一家,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汉忠义,替天行道的光辉形象。

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期,梁山好汉忠君报国,为民除害,着实令人钦佩。比如一百单八将中的宋江,江湖上人称他为山东及时雨宋押司,他深明大义,急盼招安,愿为国家出力。在兄弟托塔天王晁盖死时,他十分悲伤,几次要哭昏过去,每日都会领众举哀,遵从晁天王遗言,发誓要带领好汉们,活捉敌人史文恭,为晁盖报仇,在不断地努力下,他做到了。他军法严明,宋江手下的军校因为酒肉少而杀了厢官,宋江哭着命他痛饮一醉自缢而死,而后,他顾着梁山泊时的恩情,盛棺安葬,他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爱憎分明的好官。

而反过来呢,以高俅为首的奸佞宦官使人愤恨,高俅身为殿帅府太尉,本应报效朝廷,而他却因为宠溺养子,使计拿下教头林冲,刺配沧州道,险些被防送公人董超和薛霸结果了性命。在三败梁山泊时,他被活捉上山后向宋江保证会向天子重奏招安一事,而后却转面无恩,连日称病,不敢上朝,又将水银放入卢俊义、宋江得赏的御酒中,让他们中毒身亡。这样一个奸诈小人没有被天子加上罪名,令人可忧可悲。

现在的社会不再是过去那个腐朽衰落的封建王朝,而是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新社会,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应该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肩负起未来的重任,为理想勇敢前进。而书中的梁山好汉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成为我们积极向上成长的新动力。《水浒传》在我遇到困难时使我想到梁山好汉们在遭到朝廷的讨伐时携手共进,积极出力的事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梁山好汉仿佛变成我的指路人,告诉我要对朋友热情主动。

读过《水浒传》后,我仿佛被注入了正义的能量,它恰如一首史诗,为我们展示了当年的国势特征和民俗风情,但它为我们传达的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水浒传800字左右读后感(五)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宋江为主题,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好汉的形象,如李逵武松,鲁智深…..

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文字,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本文宋江等人精忠报国武松打虎成为一名打虎英雄,后来为他的哥哥武大郎报仇,而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被发配,最后投奔梁山,随后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燕子李三,浪子燕青,小李广花荣,共聚集了一百单八将,个个武功高超,仗义行事,除暴安良,为救下当地平民立下汗马功劳。武松为擒方腊失去左臂,李忠秦明身亡。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高俅太尉却送去毒酒,宋江喝了后李逵也喝了,两人同时身亡。

梁山泊个个都是英雄,心中都有个义字,他们为自己的朋友两肋插刀,从不退缩哪怕自己再受委屈,从没有怨言,我从中领悟到了不管做什么,不能只顾自己,做什么要为别人着想,不能一意孤行,一个人的力量什么也做不好,团结才是最好的结局。


相关推荐: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里的哪个故事你印象更深刻呢?

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文章,更多文章,尽

说起骆驼祥子,你肯定不会陌生吧,下面是我爱学习网

没有风雨雷电的彩虹,不是美丽的彩虹;没有挫折的人

不知不觉中,《中国教师报》陪伴我又走过了一个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