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霸气的大白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2017年8月在全国发行。下面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爱学习网(52xx.cn)。

篇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自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期间,其参与劳动、发展生产、锤炼意志的真实记录。该书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少小离家来到陕北历经7年时间融入生活、融入基层,对自身进行磨炼的心路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对该书进行认真研读和集中学习,使我深有感悟。

首先,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中有着坚定的为人民服务和扎根基层谋发展的理想信念,使他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当代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同时指明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一定会立足本职、踏实作为,以最大程度发挥自身在基层工作中的价值为要求,为更好地服务百姓、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展现当代青年风采,贡献自身力量。

其次,伟大的理论产生于艰苦卓绝的实践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翻读这部书,在回望历史中,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知青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然而就是在艰苦的环境和切身的体会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投身基层才能了解人民疾苦、投身劳动才能感受生活艰辛,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悟,使得总书记执政后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十八大以来,“保民生、促发展”稳步推进、“打虎拍蝇”绝不手软,有力推进了人民满意、社会和谐的新时代局面的行成。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也要更多、更深入的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要多接触群众、多了解群众,形成基层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和理论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是一名大学生村官需要具备的基本思想觉悟,也是全身心投身工作的思想武器。就我自身而言,要结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切实打牢十九大的思想政治基础,推进自身转变作风、积极进取,从走好新征程、探出新路子、创造新业绩,实现“两个持久”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深刻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同时,既要把练就过硬本领作为立身之本,培养务实担当的实践品格,也要把勇于创新创造作为不竭动力,培养敢为人先的奋进精神。既要把矢志艰苦奋斗作为价值追求,培养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怀,也要把锤炼高尚品德作为人生底色,培养以身许国的浩然正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习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是我们广大青年工作者的榜样,为我们指出了今后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也为我们树立了像伟人学习、做伟大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今后,我会就切实提高提高政治觉悟,把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相结合,以及加强理论研究,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相结合方面下工夫,让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能够更加出彩,让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让自己的服务水平得到持续强化。

篇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近期,路北区组织部、区团委组织全区青年干部、选调生、村官集中开展十九大读书教育活动。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讲述了十九大的会议盛况,华北理工大学的教授也向参会人员讲解了十九大会议的报告并反复推荐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回来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进行了阅读。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29名采访对象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篇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擘画新蓝图、迈向新征程,作出了重大政治论断,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如战鼓、似春雷,响彻大地,穿越天空,让国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让世人感慨万千、羡慕不已。一个国家的气质,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习总书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路人,举旗定向、引领复兴。为进一步加深个人理解领悟,在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之后,我又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把读书时期在延安的调研与书中的采访记录相结合,仔细品味习总书记年轻时这段在艰苦中成长、在奋斗中磨砺的闪光岁月和现如今带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开启伟大征程的光辉时代,带给我许多新的启示和感悟。

一、以学习作为安身立命的核心所在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也提到:在延安的窑洞里,知青习近平在劳作一天之后还要用煤油灯看书学习,直到困得不行才休息。可以说,我们党历来就有浓厚的学习氛围。长征途中“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延安时期“认字就在背包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工作以来,越来越感到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这就更加促使我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深入学、系统学、联系工作学,读好“无字书”;消除浮躁、沉下心来,善于用空余时间,读好“有字书”。既主动学文件法规,学领导讲话,学会议精神,也主动学业务知识,学专业技能,管理本领。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久为功。

二、以踏实作为成长提高的基础关键

我们重庆有一个职业,街头巷尾经常可以见到,叫“棒棒”,他们挑着沉重的货物穿梭在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他们迎难而上,身负重担爬坡越坎;他们勤劳朴实,弯腰弓背脚踏实地创造财富。知青习近平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打深井、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修沼气池,打淤地坝,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出来的,习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种精神正是我作为组工干部需要学习的。首先是要有坚定地信仰,对于“棒棒”而言,他们的想法很纯粹,就是不管多难也要搬运货物到目的地;对于青年习近平而言,坚定地信仰就是认认真真为人民群众做实事。有句话说“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固屋坚,柱折屋塌”。对于我个人,就是要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将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其次就是要有踏实的作风,重庆作为山城,每一步台阶对于棒棒来说就是一个困难,只有踩实走稳才能到达目的地。在工作学习当中也是本着求实精神踏实工作,做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不走捷径、不跨大步,这样才不会“摔下来”,一步一个脚印加强学习,开展工作

三、以合格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导向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是十九大报告发出的重大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总书记在插队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74年组织批准入党。今年初95岁的医学专家李恒英光荣入党,在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不断追求合格、追求真理,警惕“四种危险”,提高“四自能力”。我们的党一直重视党性教育,从“党的先进性教育”,到群众路线教育,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现在的“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年的做,一锤一锤的敲,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锤炼,党员意识得到增强。但是,党性修养是一门终身的必修课,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当前,就是要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和做上深化拓展,时刻自重自省自励,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失信仰、不丢理想,用一辈子去呵护共产党员的称号。

四、以基层作为积蓄能量的不竭源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基层的重要性。而在陕北那七年极为艰苦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党支部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南方多竹,竹子在破土之时要经过三至五年的生长周期,而一经破土,两三年即可长成坚韧挺拔的竹子。基层是一个大舞台、一个大课堂,群众一名好老师。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就意味着精神在一线升华,作风在一线检验,能力在一线提高。于我们个人而言,在基层广阔天地的“蹲苗”就是竹笋在土地里的蓄势待发,只有充分汲取土壤中的养分,才能长成遮风避雨的“大树”。具体来说就是要练好“四气”,即:“正气”,就是有共产党员的本色;“帅气”,就是注重形象,慎言慎行;“底气”,就是处事不惊,沉着冷静;“灵气”,就是开动脑筋,灵活创新。

“平凡孕育伟大,奉献谱写人生,汗水铸就辉煌”。峥嵘岁月、何惧风流。树的年轮,记录着它的成长,如果说流行语是时代的年轮、皱纹是脸庞的年轮、情感是内心的年轮的话,那么,脚踏实地的奋斗则是我们青年干部的年轮。哪怕一瞬,都会留痕!

篇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周多的时间,我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很感动,也深受启发。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习近平在陕北下乡的这七年,正是他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理想、有信念的优秀共产党员。

下面我从几个地方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对父亲警卫员的倾囊相助。

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赶集时,遇到了自称是父亲警卫员的乞讨者,在还没弄清楚真假的情况下,便将身上所有的钱、陕西省粮票,就连身上的外套,都全部给了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习近平那样做,可谓是倾其所有了。

习近平这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怀是常人所不及的,而我也相信,即使那位乞讨者与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习近平身上这种博大的胸怀,可以包纳万物。而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那个时候的习近平就有了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艰难的入党之路。

在文革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像习近平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会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因此,对于习近平来说入团、入党都是很艰难的事情。可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还是没有选择放弃,靠着自己勤奋的努力工作,赢得了群众一致的认可,在先后提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后,终于被党组织接受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习近平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在困境中不断奋进、锤炼意志的坚韧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他2015年再次回到梁家河的时候,对全村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到现在看来,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心里,永远放不下群众,永远牵挂着群众,永远将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三.千里迢迢,四川学习办沼气。

由于延川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地少,植被稀疏,群众没有柴火做饭。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介绍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产生了到当地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于是在延川县委的组织下,他们组成七人代表团到四川学习经验。由于四川各地沼气池建设情况不一样,习近平他们走了5个地区17县,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有40天的样子。习近平在学习中十分的认真,沼气池怎么挖?弧度是多大?口留多大?出料口和进料口怎么设置?口要怎么密封?安不安全?这些问题,都问得很仔细,确保回去之后的可操作性。从四川回来之后,在习近平他们的努力下,沼气池得以成功实施,并很快在全县开始推广。解决了群众,照明、煮饭、施肥等老大难问题。

从习近平办沼气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心,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从首都北京来的高干子弟,早已和陕北这片黄土地融为一体,成了我们黄土地的儿子。这个儿子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厌其烦、不辞辛劳的做着工作。而在延川老百姓的眼中,早已把近平当做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看着这个孩子成长,看着他进步,看着他一步步走到今天。

四.重回梁家河,重温知青岁月。

2015年2月13日,距离1993年回来,习近平再回到这里,已时隔二十几年光阴了。可即便如此,他仍然能记得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仍然能记得四十几年没有联系的人的名字,甚至是小名。他亲切的与大家交谈,没有一丝的距离,大家也没有一丝的拘谨。仿佛时光又回到了四十几年前,又仿佛时光重来都没有走过。

习近平刚来梁家河时,只有十五岁,这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因为父亲的迫害,让他小小年纪便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他彷徨、迷茫,是梁家河的人民接受了他,并爱护着他,使他成长为一名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二十二岁,当他离开时,他人生已经有了坚定的目标,并且充满了自信。

习近平说过:“作为一个人民的公仆,陕北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最后我想说的几点是,这本书真的让我很感动,也感触良多。我为有这样一位好书记而感到自豪,也为是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深深的压力。做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每天都要与群众打交道,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与群众进行沟通。我也希望自己能好好珍惜在基层的时光,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为咱们的基层事业奋斗终生。

篇五:《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颇有感慨,这本书讲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扎根基层的历练的故事。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总书记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没有沉沦迷惘,而是振奋精神确立了一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和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了一体。

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理想信念缺失的人势必会被社会大流所淘汰,埋没在众人中碌碌无为;而理想信念坚定的人则会铆足精神,越战越勇,在信念的支撑下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对党员干部的重点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的奋斗,成为中国人民从落后挨打到翻身做主人再到富强起来的强大动力,也由此成为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最可贵的红色基因。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篇章,我们走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更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懈奋斗,不断进取,并将总书记精神升华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在逆境和诱惑面前坚定自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终身。

相关推荐:

我爱学习网小编为你带来了一篇读后感范文,更多读后

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小白的选择》读后

《香草不是笨小孩》本书以香草为主线人物,展开故事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我暑假

《围城》如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也有它的主角,如果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