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高考

2019北京高考语文答案已公布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务实的百合

2019年高考结束了,即将迎来的是一段新的旅程,考生们先来看一看由我爱学习网高考栏目整理而出:2019北京高考语文答案已公布,希望这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19北京高考语文答案已公布

1、D

2、B

3、B

4、C

5、A

6、第一则材料,生物多样性面临城市化的威胁。

第二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生态,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

7、A

8、B

9、C

10、

①(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11、

①首先阐述山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气的流动造成了大地的震动,不是与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点明“天人相分”的论点

②其次运用对比论证,说明老妇烹调、老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无边、阴阳变化无穷,天理难以被人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父将国之亡归因于几条河流的荒谬。

12、

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13、C

解析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解读有误。

A项里,“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将墨梅与无盐相比较,用以突出梅花之美乃浑然天成,“此花风韵更清姝”,显得清新淡雅。

B项里,“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根据注释2得知乃运用了典故,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墨梅如人般的娇美,烘托出了画家的技艺高超。

C项里,“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说法有误。题目为《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说明画作的主要内容是墨梅,并没有说“还描绘了桃花、李花”,桃花、李花只不过是诗人用以与墨梅来构成对比的,并不能说明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

D项中,“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说法正确

14、D

解析“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解读正确

A项里,“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作者对梅花的淡雅情有独钟,“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则无据可依。

B项里,“从教变白能为黑”,不必在乎梅花到底是红颜色还是白颜色,既使画成黑颜色,那又何妨,这些毕竟都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第一首诗的目的是展示梅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内在的风韵,并不是“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里,“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说法有误。

它们居然是落于寿阳公主额头上的梅花,以公主之美丽,绝代之芳华,为公主妆饰之物件也必须美之又美,精中更精,写出了梅花像人一样的娇美。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项中,“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说法正确。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画师通过描绘墨梅而展示其技艺,说明艺术的源头就是生活。

15、

正确答案

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是:惟妙惟肖,形神俱备,神似而意足。

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的不同在于:第一首诗将桃李与墨梅相比较,突出了墨梅淡雅清新的特点;第二首诗运用了含章殿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与春秋时相马名手九方皋的典故,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对于形象的认知及情感的品味。品读诗歌时,情感的把握要抓住它的缘由,是缘于人,还是缘于景,缘于物还是缘于事,这样,相应的问题才会一一予以解决。

16、

①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17、B

解析(形胜:地势优越便利)

18、C

解析

为了说明北京文化之“深”以及文人对北京城的偏爱

19、C

解析从文本内容看,北京的“大“与老派北京人的“安详宁静”的关系是并存的,北京的“大”与老派北京人的“安详宁静”相和谐,C项的关系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20、

正确答案

(1)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包含着彼此宽容、体谅、和合的北京文化和精神

(2)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3)胡同、四合院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21、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从题干来看,作者对北京的认知包括“感性体验”“理性思考”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认知又来源于“生活细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考生在解答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典型而有意义的细节,由生活细节的感性体验,再到背后文化精神的理性思考。

22、

正确答案

解析①《呐喊》为北京名著阅读作品,要求考生选择篇目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结尾,复述大致内容。

备注《呐喊》短篇小说集的篇目: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 《端午节》《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考生写作要求,要复述所选小说的结尾;如结尾的形式可特点多样,如写《一件小事》结尾的画龙点睛,可写《阿Q正传》阿Q画圆的意味深长、《明天》《药》结尾的意蕴之丰等,点明它让你印象深刻,内容上可写对“自我””国民“的思考等等,突出陈述给考生的启迪,论述理由即可。

②首先需要考生明确何为“内心强大”。一个“人”字,一撇一捺,既要有物质的支撑,也需要精神的支持。所谓“内心强大”更侧重在遭遇到“人生不能承受之重”时,所爆发出的精神的、情感的力量。这样的人,身体可以被击倒,但精神永不垮。名著《红岩》《平凡的世界》便塑造了一个或一定特定时期这个主题的群体形象,《老人与海》则塑造了美国“垮掉一代”时期急需的一种精神,而“老人桑提亚哥”便是这一形象的集中体现。涉及到名著阅读,我们不仅要识其人,更要知其事、穷其细节。而此题要求选择一位人物,可写桑提亚哥某次“斗鲨”的的细,尤其是细节,而选《红岩》《平凡的世界》,人物众多,可选面宽,择其一人,以点带面,言简意赅。多元的选择空间,便于学生展示,书写华章,纵横考场。

③试题要求考生围绕《边城》《红楼梦》中某一“心清如水”的人,写出对其人的赞美的抒情性文字。

考生首先要解读何为“心清如水”——不浮躁,淡泊名利,心灵纯净。写出《边城》或《红楼梦》中符合这一特点的人物,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史湘云,《边城》中的翠翠等;要写出心清如水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具体体现,可描摹为几个特点——即“心清如水”的在人物身上的具体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抒情性语句,亦可结合在当下的人文价值,表达考生对这一形象的赞美之情。

综上,微写作需“微言大义”,言短意丰;语小旨高。这就需要考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由表及里,解读深层意蕴,能够准确表达。

23、

正确答案

解析①保持了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相对稳定性。

从命题方向角度看,坚持了“立德树人”的考察方向,重点在于引领考生以及之后的历届学子要始终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方向。

从命题内容角度看,“文明的韧性”,属偏正式短语,韧性是核心语,是个抽象名词,考生写作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文明”是修饰限制成分,规定了“韧性”的方向与维度。整合起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从命题形式角度看,与往年一致,继续采用材料+题目的格式。题目是关键,材料是作文立意与行文的引导与梯子。考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提示与引领,完全可以创作出一篇出色的作文。材料第一句话——“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给我们明确了核心词“韧性”的定义;材料第二句话——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我们写作的视角与范围;材料第三句话——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文我们作文的重点部分,“关键时刻”,都有那些时刻?这些时刻,文明的韧性如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材料第四句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我们现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的韧性又能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当材料的这些方面和角度都充分考虑清楚的时候,一篇议论文呼之欲出,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才情,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高考优秀作文。

在平时的备考中,考生多注意了读写结合的训练,打通读写一直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在此会得到彰显,比如余秋雨、梁衡等著名作家的散文集,又如《上善若水》《水之经典》《择死与择生》等文章,都可对此次写作有帮助。

②19年北京高考记叙文充分关注时事,可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五四运动100周年”“共和国70华诞“,均为我们这一年的大事件,师生共同关注。我们对其了解之多、接触之近、体悟之深,不言而喻。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会有不同的感悟。

“色彩”属于一个形象化的词语,我们可以由具体色彩出发,抽象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感情;“2019”,我们师生都对此非常熟悉,可以说命题者充分考虑了我们对这个时代也是当下最重要的感受。考生可以考虑主旋律,如红色——爱国,构思出爱国的、奋斗的故事(飘扬的旗帜,鲜红的血液、律动的激情等);考生可以考虑个性化得色彩,如黑色——“一匹黑马”,在某一领域起到引领作用的人物;考生可以写出多元化,万紫千红“——领域不同、角色不同的人群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着。

综上,北京卷的两个作文试题, “似曾相识又不识”“熟悉的陌生度”,这便是高考带给考生的启示,语文学习在于阅读与积累,思考与表达,一切虽在意料之外,又尽在掌握之中。

相关推荐:

2017长治高考理综真题及答案解析(图片版)

2017安庆高考文综真题及答案解析(图片版)

青岛2017年自主招生录取线公布

2017河池高考作文题目:我与高考

湖南高考:我爱学习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年湖南艺术高考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