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报北大遭副校长“软禁”,“母校以我为荣”怎么从励志变绑架
我爱学习网为大家提供“拒报北大遭副校长“软禁”,“母校以我为荣”怎么从励志变绑架”供广大考生参考,更多公务员考试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许多学校都有一句特别提神的励志口号: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前些天高考出分,美女同事转发母校高考捷报时,略带遗憾地发帖说,毕业10多年,我一直还是以母校为荣。她其实不知道,世界上有比她更悲催的一群人——高分考生,“明天母校以我为荣”?不行,明天太久,等不及了,填报“清北”,再说拜拜。
悲催的根源,出在那张“志愿表”上。媒体新近披露,对于高分考生填志愿这个老问题,一些中学也不甘袖手旁观了。他们信奉一种新观念:“我的高分考生,我做主”。
报道称,北京某重点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W说,某地一所中学的多名学生向他反映,他们的校长要求该校全部20多名高考分数超过660分的学生,不论他们自己心仪哪所大学,都必须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考生在拒绝学校要求后,竟在校长办公室遭到副校长、教务长、班主任等人的“软禁”,被轮番“劝说”长达6小时,然后次日再次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做工作”……
这样的情况,不只是一所学校、一个省,不只是这两年有,前些年就有。为什么这些中学会强迫学生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呢?因为“北京大学”四个字,因为一些地区制订的极为明确的标准。
据熟悉内情的同行透露,地方政府对一所中学的评判,最初以高考升学率为考评指标,后来细化到以北大、清华录取的人数为指标,并会根据最终录取人数的多少给中学“加分”,再根据加分情况给老师、学生发放奖金。在一些地方,书记、县长甚至直接对县中校长下命令,要求保证多少多少的“清北”数,相应地,校长、班主任等也会一级级“守护”学生冲刺北大、清华。他们知道,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数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绩效”和评级,也就直接挂钩教师的奖金,当然还有未来的生源、办学资源等等一系列因素。于是,中学不惜侵犯学生的意愿,也要强迫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尤其是分数线相对较低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简而言之,这就是中学的“教育GDP”。
本来,志愿填报事关一群考生的未来生涯,涉及一个个家庭的前途命运,谁有权力横加干涉?然而,为了“教育GDP”,填志愿的权利属于考生这个天经地义的常识,竟也遭到公然挑战,甚至变得司空见惯。无可否认,以“关心”“指导”的名义行强迫之实,不过是虚名、私利在挣扎发力,但扭曲的现状背后,恐怕不只是校方的“霸道”——更无法回避的,是评价机制在背后起到的强大作用。
人是环境的人,也是制度的人,什么样的环境和制度往往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揭开评价机制的内核,就会理顺一些地方志愿填报以及种种教育乱象的内在逻辑。不客气地说,这种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是一种强盗逻辑,即不惜以牺牲学生的个体权利,来换取学校的现实利益。
这种强盗逻辑,不仅扭曲了高考和教育的意义,也可能导致一些招生名额被浪费、虚置——在“躺着中枪”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招生老师就不无担心地表示,已经发现一些中学存在大量男性考生集中报考护理系以及护理英语等专业的异常情况。而这些“被填报”进而被录取的学生,入校后会如何对待他们的学业,实在是你知我知。
吊诡的是,一些学生家长似乎也早已习惯一所学校的“北大清华指数”,以其毕业生被北大、清华录取的人数规模,来作为评价学校质量高低以及自己孩子择校的首要依据。他们的功利,反过来会成为官员功利的托词,成为他们“顺应民意”的最大借口。更荒诞的是,因为一些地方会给考上北大、清华的考生和相关中学颁发巨额奖金,不少贫困地区便出现了一些“高考专业户”,他们在拿到巨额奖金后,并不会去大学报到,而是会选择复读,然后来年再冲刺北大、清华,然后再拿钱。教育资源如何被挥霍,社会诚信如何被扭曲,于此可见一斑。
最值得关注的是,忽悠、逼迫乃至篡改考生志愿,已涉嫌违法。但多年来,这样的老师、校长得不到惩戒、警示,反而得到升迁、奖励——如果不是此番有“深喉”爆料,这样的乱象也许还会一直悄悄持续下去,其背后的痼疾,无疑需要追问再追问。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经一次语惊四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词流传数年,也有来自高校的反对声,但在现实面前,简单的反对声总显得缺乏说服力。但今天更值得担忧的,是一些基于强盗逻辑的功利性评价体系,正在批量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机构、组织和个人,这些“手把手”为学生填志愿的学校,显然就是代表。他们似乎也愿意培养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否成功未必,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填志愿这件事上,他们“心爱”的学生已经成了彻彻底底的受害者。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