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的谚语和由来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立秋的由来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从文字角度来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表示禾谷成熟,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我国传统上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暑去凉来。
公历每年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返回期间到达视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岭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