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抒情散文
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下面是有端午节的抒情散文,欢迎参阅。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浓情端午粽香飘
年年有端午,岁岁人不同。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回想起这首传唱已久的民歌时,仿佛空气里都散发着粽叶和艾草的清香。
又是一年端午到。初夏如树,到处充满阳光和生机。红的草莓、黄的香瓜,火红的石榴花、青黄掺杂的枇杷果,犹如风姿绰约的俏姑娘,又像贪玩戏耍的小顽童,藏在枝头,纷纷展露着自已的性情。对于寻常人家来说,端午,就像相熟的老房客,从久已未至的故乡来探望,透着馨香和亲切,轻轻巧巧地步入亭台院落。
时值端午,一些稚嫩和生涩的果实已渐熟,而此时的季节别具意味的却是飘着的浓浓粽香味。这浓浓粽香弥漫在商场、超市,漂落在大街小巷、亭台院落里的餐桌上……,此时的家庭“主角”——粽子,被打扮得“花样百出”。你看,有锥形粽、有秤锤粽、有枕头粽、还有棱角粽,用糯米包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听老人讲,在北方端午节以吃枣粽为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想必这也是为现在高考的孩子送上的礼物吧!
当你拿起一个粽子,一层一层剥开已煮成黄绿色的粽叶时,掺红枣的糯米便露了出来。在碗里蘸一点白糖,放进嘴里,轻轻地咬上一小口,顿时,牙缝里都充满了粽子的味道,更能让人品味到的是粽叶的清香。
当一家人吃着粽子,品味粽叶清香时,老人们总会向晚辈讲起不同版本的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节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所以说在端午节临近时,大人们就将五色花线缠到小孩手腕、脚腕,甚至脖子上,寓意平安健康成长,将艾草放置门口或别在门楣,意为辟邪。
是啊!沧海桑田,岁月悠悠。端午的故事不知听了多少回,就像浓浓的粽香从古到今一直飘着,悠悠的,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如今手中的粽香,是从老人那一辈一辈传递过来,每次从中都会品出浓浓的母爱和父爱。
一缕粽香,寄托着我们浓浓的思念,五彩花线,裹着我们深深的祝福。愿那翠绿的粽叶给你带去一份安祥与如意,那甜甜的馅儿能给你送去无限开心与甜蜜,让那长长的五彩花线连同一种朴素的思想,纯洁的情愫,融入浓浓的端午粽香,随风悠悠飘散。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端午情结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船比赛喜洋洋”。这段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很形象的描绘出“端午节”的过节内容。
在那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粽子;大门两旁要悬挂艾草;老人会在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五彩线,或做些香草荷包佩戴在身上,有驱邪避毒的作用。
再有就是赛龙舟,逛五毒庙会了。
我是喜欢吃粽子的,觉着那菱形的粽儿,总散发出一股经年不谢的香。
那香清远而蚀骨,因为它包起的不光是糯米,还有那触手可及的深情。
以前是奶奶,现在是母亲。青绿的粽叶细长的线,裹起温柔无限,在剥开层层粽叶时,流淌;在吃下去时,溢满身心。
我家一般是在下午包粽子,晚上煮,第二天吃。
在煮粽子的锅里还会煮上鸡蛋和独头蒜,老人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夏天不生疮;吃了独头蒜,可以去五毒。不管是不是那样,单说从鸡蛋里能吃出粽香来,也是个不错的创意吧!
奶奶的手很巧,她会缝很多花样的荷包,母亲说在她们姊妹小时就带奶奶给缝的荷包。放在胸前,淡淡的香草味流出,幻化成美丽的情节,永远怀念。
现在每年的端午都是母亲在缝制荷包了。她说缝的不及奶奶的好看,但在我看来却是温情生动的待放。
一抹芳香,萦绕在身,徜徉在经年的路口,守望中滑入了永恒的流韵。儿子现在就带着荷包到处跑,不知道这样的荷包,在他成长后的记忆里,可还会飘香摇曳?
龙舟渲染端午。
看那蓄势待发龙舟,一个个跃跃欲试着劈波斩浪;一阵锣鼓喧天响,参赛人员无不奋进的挥动浆,如离弦的箭儿,直飞终点;齐心的号子喊的震天响,你追我赶着,那拼搏的气势大啊!
这样英勇无畏的胆魄,让岸边的看客们也鼓着一股劲,不断呐喊起来。他们顶沸了端午,推动了节日的喜庆。且不论输赢,参赛者都是英雄。骨子里的豪情,泼洒出一路厚重的色彩。
热情一直延续到庙会。
在这样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节日里,“复活”了许多民间工艺。一些工艺还是在现场制作的,不仅引来了很多外国人观赏,还唤起很多老年人对以往生活的回忆。怀念,珍惜不觉流露。
端午节,我用心用情的走过,解读出它的心香含蕴,体会着它的牵念深情;愿从此拂去它的沧桑疼痛,牵手幸福,把生活中的美丽描绘。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端午闲话
端午节又称端阳,龙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立。这天,孩子吃鸭蛋,拴彩锦绳,大人们还会河边采些芦苇叶包粽子。有的人还会给孩子缝制些玩偶,栩栩如生。
回忆中的奶奶总是坐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仰望着老天说什么老天要发威了,其实是风云变化而已。哎,人老了,感知生命的能力不强,只会把这种希冀随天了!奶奶早已过世,唯一留下的是关于端午的回忆,好在,我家心灵手巧的妈妈集成了奶奶的优点,她包的粽子是孩子们最爱。
但是,奶奶不喜欢吃染过大蒜味道的食物,妈却吃的,这种不同有时会引来一些争执,哎,端午的夜在粽子的香味里些许火药味,虽然很淡。看来,奶奶和妈妈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我们做小辈的只有观的事情,没别的也不好评价,因为奶奶说了算。
长大了,对这节日的看法多了些自我,节日的那种感动,激动渐渐淡漠了,也许是奶奶不在,妈妈又有新的孩子要带,搞得我们这些大孩子不再巴望过节,过节是大不了看见大人的忙碌,小孩子家享受的时刻。无赖的孩子却不能体谅家长的苦衷。
端午的神奇我老觉得和白蛇有关,是那该死的法海酒中下了雄黄,让她在忘形饮酒时现了真身,妖孽之身。这可吓坏了许仙,一个想爱也浸在爱里的男人,他的体贴温柔让白娘子感受是着人间的男人,理想中的男人。可是,终归都是虚的,假的。许仙不敢接受白蛇的形,就这样一温柔驯良的女人转瞬间变蛇,他紧张啊!说白了,他没有真爱,最起码他幻想的也是月亮之上的神爱。
再想奶奶们,点滴的爱,切实;再想妈妈们,罗嗦的爱,现实;默然想自己,我们,依然在爱中,却觉不现实。怪了!
端午节的抒情散文:品味端午节
岁月的老人在时光的追赶下,无所顾忌地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把一群群欢乐的同学少年,分别送到了立业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忆犹如一部不停转动地录影机,时常把我带回到那儿时的幻影之中。
那时的我,总期望着天天过大年,日日迎小节。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数的几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飞的天空。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端午节算不上什么大的节日。但中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的规矩,在民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了下来。于是,端午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是一个十分甜蜜的梦幻。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梦也随着岁月的亘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永久不衰的习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从教科书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曾极力主张彰明发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暴,在同反动的贵族子兰、靳尚等人斗争中,遭谗割职,被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处于对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加之楚国的政治腐败,迫感无力拯救楚国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无法实现,便投汨罗江而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将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粽子投入到汨罗江里,以示慰籍这位让人崇敬的大诗人。
其实,真正地让我知晓端午节,还是通过家父家母过节之前那番忙碌。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从记忆里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门口的上角挂一束用红布条捆好的艾蒿,这一习俗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效仿这一传统的习俗,每逢端午节到来,也在家门的上端挂一小捆艾蒿。当时我并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后我慢慢地懂得这一习俗曾让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这捆小小的艾蒿上。
为此,从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节就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节日。我清楚的记得,粽子是个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种特殊的叶子,包上一种特殊的米,做成一种特殊的食品。那时,我不知道这粽子是如何加工出来的,更不知道吃粽子还有这样神话般的传说。粽子、艾蒿、五彩线、鸡蛋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难以梳理出A、B、C┄┄。
当我用心地回忆第一次看见母亲包粽子的全过程时,更激起我对母亲的敬仰和思念。当我闻着那扑鼻而来的清香味时,看着那墨绿色的粽子,吃着那口感极好的糯米粽子,母亲那忙前忙后的情景至今在我脑海里时影时现,难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说是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性,让我更加敬重母亲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点我清楚地记得,凡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家父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这不端午节一到先由父亲将糯米、粽叶等物品购入家中。然后,是母亲全权操持,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净那翠绿色的粽叶,再一摞一摞地码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备好后,便一个人坐在米盆前,不厌其烦地一个一个地包着那盛满情感的糯米粽子,也不知什么时辰,我实在无法抵御磕睡虫的袭击,在挲挲地细语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晨,我惊奇地发现,手脖上、脚腕上便系上了一条条多彩的线,桌子上也摆好了已经剥好地粽子和一碟白沙糖,还有按人头分得二个粉红色的鸡蛋。我十分贪婪地吃着粽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鸡蛋,心满意足地背上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校园。
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顶鸡蛋的游戏战在男女同学间展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展示着个人所能,顶破了大头再顶小头,顶破了小头再到嘴里头。最终,我的那枚粉红色鸡蛋成了胜利的王者。
于是,在我童年的追忆里,最期盼过的节日一是盼着春节,能过足放鞭炮的瘾,穿上喜欢的新衣裳,吃上几天白米面的年饭;二是盼着过端午节,既能展示强者风范,又能吃到鸡蛋和品味母亲亲手包的粽子。
如今,母亲离我们而去十年了。每当端午节到来时,我总有一种酸楚之情难以言表。和大家一样没有儿时吃粽子的那份热切感受,象征性的吃个粽子或吃个鸡蛋也算是把节过了。总感觉那粽子含得情不浓,意不深。
当我静下心来,反复追寻着母亲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劳、一生的无悔、一生的奉献。那满头的银丝,那满脸的皱纹,那佝偻的身躯,不就是母亲一生的写照吗?
如今,一切都变了,没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没有弥腾的热气升起,没有清香的粽味飘起,再无法见到母亲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无法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然而,母亲那无私的关爱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总让我念情涌动,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见到商店里那各种各样的粽子,两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长的;夹肉的、包蛋的、裹什锦的;南来的、北往的,真是应有尽有,满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却永远找不回盛满母亲情怀的粽子,也永远吃不到母亲为我剥好的粽子,更感受不到端午节那种亲和感,那份温存感。
多年来,凡是有传统节日来临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亲相依时那种幸福感觉,有母亲关心时那种温馨体味,有母亲呵护时那种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亲离我而去整整十几个年头了。仅借此文,在缅怀自己的母亲同时,也追忆那些为所有儿女操劳一生的——伟大母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