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散文 > 经典散文

关于吃的散文集_描写吃的散文

发布时间:2020-06-19 栏目:专题 投稿:紧张的天空

吃是一种生活态度,能吃就尽量吃,世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那么有哪些关于吃的散文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吃的的散文

关于吃的散文关于

《知堂谈吃》是周作人谈吃文章的选编文集,另有《雅舍谈吃》相对照。我对此类书虽不是不喜,却总有些抗拒。就好像以“吃”为关键词在周的作品库里搜索,回车键一按,条目清清楚楚排列眼前,刊印出来就是这书。主题明确,便于分类,可真读进去就会不耐烦,谈吃谈吃还是谈吃,就没一点别的花样?完全不给一丝柳暗花明的机会,再好的东西,也把人逼死了。所以相较《周作人散文类编》,我还是更喜欢他自编的集子,主题上没什么相干,只因写在同一年里,够了字数,于是出一本书是了。

闲午翻此书,除开一整本都谈吃的压迫感外,还有一种挫折,因为书中所写吃食我大半都未曾吃过的缘故。光是点心,就分为干湿两类,单这干的一类,又有糖属和糕属,糖属中有松仁缠,核桃缠,牛皮糖,麻片糖,寸金糖,酥糖等,而糕属中又有松子糕,泥枣糕,蜜仁糖,百子糕,玉露霜、玉带糕,云片糕,当然还有芙蓉糕,月饼什么的,总之看得我眼花缭乱,却完全不知这名字所指实物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好不好吃。这还只是点心,其他主食菜肴在不同节气节日又有特殊吃法,可见中国真大,风俗真多。

前几天和伽爷谈起丧礼,他家在湖北宜城,也算中国腹地,按说不大可能是什么少数遗族,然而人死后却一律的火葬,发丧时间之紧急,简直都有点近于无情:早上人刚断气,傍晚就已经埋到菜田里去了。这种奇怪的丧礼不奏乐,连孝服也从不穿的,吃完一顿饭便就此烟消云散。有一例子说他邻居出外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坟竟找不到先母墓地,一包草纸提去又原封不动的提了回来,原因是他们也从不立碑,时间一久,新坟旧坟挨挤一块简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真是奇怪。这是我的感想,他听了我的描述,人死后要设灵堂,要吹奏,要哭丧,目瞪口呆比我更为惊异,可见人务须多行,否则非坐井观天不可。这倒有点做人的启示意味,我原意不过是为了说明中国地大物博风俗迥异,为自己不曾吃过这许多东西而遗憾。

然而,话说回来,不算地域差别,从时间上,我们现在的吃,比之从前是不是确实要简单无聊的多了?

城中蜗居人,懒得弄饭,一天之早中晚便全仰赖街边的小店解决,不是西式快餐就是中式快餐,再就是粉和面,其余则没有一点别的办法了。除非泡面或者买两个面包,但这也不可以算作正餐。正餐我是一定要吃饭的,米饭。米饭要好吃,关键在米本身,而路边小店中的米会好到哪里去?没有混进小石子便可宣告合格,如果颜色不是发黄而是白亮亮的,则简直要谢天谢地,如果口感不是和稀泥一样的黏也不是干燥剂一样的粒粒脱水甚而咀嚼中有一股米饭质朴的清香,好吧,这是不可能的。至于菜,那只是炒熟了的菜,如果不是特别饿,面对这些胃口是不可能好的。

家里烧菜可不管什么八大菜系,只要烧熟了就可以,并没有特别章法,却不知为什么就是好吃的不得了。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是马铃薯,大概因为不常吃的缘故。也没有什么特殊做法,无外是将马铃薯切开与肥瘦均匀的猪肉红烧而已。那马铃薯是自家地里种的,个头很小,乒乓球那么大,洗净从中间剖开就是,皮都不用刮。这样煮出来的马铃薯味道浓郁,不像酸辣土豆丝似的清炒总是太小家子气。和马铃薯一样处境的是腐竹,它也必须和肉一起烧来吃才可以显示出它的好,清炒芹菜大蒜什么的实在太委屈它了。

现在爱吃的是鲫鱼。这鱼鲜,不腥,肉嫩而活,不像草鱼是死肉。怎么烧?这可容易,处理干净后下入油锅,煎炸至表面略黄捞出,下姜蒜炒香,鱼再入锅红烧,放干辣椒,按照我爸的方法似乎加一些辣椒酱效果更佳,然后酱油、盐、料酒,加水焖煮,水不宜过多,将没鱼身即可,汤汁收干前起锅,加葱花。我技术不行,鱼皮总没有完整过,样子也没有饭店里好看,味道却是实实在在,香鲜可口,一餐一条鱼我是没有问题的。说话这鱼虽不难烧,烧的好吃却还有一些条件,首先鱼的大小要掌握好,不宜过大,大则肉容易死,也不宜小,太小则尽是鱼骨而无肉,一条鱼在七八两重最好;其次一定要现杀,超过一小时味道就不会好了。

中国人民都是顶会吃的,但好像有一些东西确实被忘掉了,像周作人书里说的那些玩意儿,什么时候我也能尝尝呢?从前过年,家里的麻花、散子、豆腐泡、肉圆子,都是爷爷自己炸的。现在则不可能了,日子过的好了,大灶变小,就连锅巴都消失不见。往锅洞里丢两个红薯,等着饿了扒出来吃也变得不可能,红薯稀饭也是很久没吃到了。

前面说目下早中晚吃的都很无聊是没有错,但正餐之外,还缈有一线生机,南昌的炒粉、瓦罐汤、拌粉都是很好吃的,江西湖南广西的粉向来有名,汤粉中有桂林米粉和湖南牛肉粉挂帅,炒粉却是江西来的最好。话虽如此,我却很久没吃到正宗的炒粉了。

我的看法,炒粉的粉是坚决不可以和拌粉的粉一起煮了备用的,拌粉只再过一下水,所以煮的更烂,而炒粉不能,它需要筋道感,否则炒出来黏在一坨,大失风采。另外粉的粗细也很重要,太细不适合炒,不过据我所知广州就是用粉丝来炒,这又可见出地域对吃的影响,不过味道理所当然要差得远;粗到桂林米粉那种程度也是不行。再者,一定要以肉配之以小白菜来大火快炒,豆芽、包菜什么的全不合适。我记忆中还是永修的炒粉味道好,大概是因为那里没有粉,所以粉煮的筋道适中的缘故。

拌粉学问很大,我不说了,瓦罐汤如何好,我也说不清,就此打住,或等我弄清楚了再来写。关于水煮我曾经有一篇《南昌是水煮煮出来的》,这里就不废话。写吃,不仅要有经验,还得知道它的来历、掌故,才写得既有情又入理,这就难了,我自知没这功力,且罢手。

最后一提煮菱角,小时候吃过,最近又得,回味无穷。菱角煮出来是紫色,两头尖勾如牛角,壳硬,非上牙咬,挤出来肉粉白,味甘而香,做零食吃再好没有了。

关于吃的散文:吃的回忆

记忆中,小时候几乎没有吃得撑腹的现象。我们兄弟三个,两岁的间隔。母亲不定时炸一些油条,用纳鞋底的线绳串起来,挂在屋内的墙上,风干得像干烧饼一样,供我们弟兄三个放学后和玩累了时解馋。虽然嚼得两腮酸疼,但那丝丝的香味直到现在还在脑海里时不时的浮现出来。由于是‘工分’制,按劳分配粮食,那时我家的生活状况拮据一些

小时候,不年不节时,最盼望的就是生产队死牲口和集体喂养的猪了。记得有一次,生产队病死了一头猪,队长吩咐全队‘打牙祭’。像过年一样,煮肉时,那大料的香味随风四溢,吸引了不少衣衫不整的小孩。流着哈喇子,围着煮肉的大锅,讨好地叫着正在烧火的长辈们。高兴了的大人,兴许打赏一个没有煮熟的小骨头块。拿在手里,得意的看看小伙伴们,慢慢啃上老半天,久久不肯扔掉那本来就没有多少肉的骨头。当肉煮熟时,全生产队虽然挨户都能分一些香喷喷的肉,但是却少的可怜。记的有一次我把一个大茴香在嘴里嚼了好长时间,感觉味道和口感不对时才不舍的吐掉了。那时的猪是黑色的鬃毛,身材比较短,喂养一年才能屠宰,可是比较起来,现在的任何一种肉,吃起来,也没有那时、那样的猪肉、那种透心肺的香味。

上学时,早晨从煤火的铁板上,那烙焦了的馒头片,和地瓜片,不亚于现在小孩吃的副食品。记得土地承包到户的前几年,春节时,生产队才分粮食,最多我家也就分200多斤小麦,100多元钱,甚至有几斤肉。平常都是粗粮和细粮在一块搀和着,想想也不算难以入口。

我的邻居家有五个小子。秋忙时父亲下地还没有回来,他们的母亲在烙油饼,由于等他们的父亲下晌回来才开饭。五个孩子禁不住香味的诱惑,在厨房外面馋的团团转,最后,老大学着刚刚看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手一挥,高喊;“弟兄们,给我上,谁抢到谁吃,冲啊!”在他们的母亲半打,半骂下,把油饼哄抢一空。等他们的老子回来后,只摊了一些粗面饼充饥。现在想起,不知是什么滋味…….。好笑的背后或许有些心酸吧?

记得小时候,还听说有一个关于‘吃’的故事,是真实的。一个庄稼汉子,在自己的责任田里铲麦茬。提前让媳妇烙了一些油饼,切成小小的块,每铲一遭麦茬,就停下来吃一块油饼,然后继续铲,他说这样干活有一个盼望。乍一听,感到很好笑,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庄稼汉子的理论后,你会发现,把人的胃和精神去掉物质刺激以外,还存在了一些什么问题啊?

过年时,除去穿新衣的喜悦外,就是盼着吃饺子了。临过年时,早早的就从被窝里爬起来了,帮着剥葱,刨储藏的大萝卜,准备包饺子前的各项工作。到处都是啪啪的剁肉声,其实也知道,案板上也没有多少肉。谁家剁肉声音长就代表着买的肉多,当时,虽然都条件不算太好。还是要一些虚荣的心理和面子的,是啊,老人常常自我安慰说;“穷年不穷节。”

五分钱的硬币包在饺子内,大家都知道,从锅里盛出热腾腾的饺子,谁也不敢囫囵吞枣。怕把一年的好运给咽到肚子里了。期盼压岁钱,走亲戚,小孩不知大人的心理,只知道一些好吃的,玩一些好玩的。

少年时,像小麻雀一样,知道找想吃的东西了。不光彩的摘过别人解馋在自己的地里种的‘稀有产品’,有一点线索就冒着酷热在地里巡逻。老师说的‘德智体’早抛到九霄云外了,满足了舌头的味蕾,填补了胃的空虚。招来的是偶尔的一次训斥,和父母的责骂。

第一次接触到自己认为最美的食物‘烧鸡’,两块钱一只。有机会让放开肚子尽情饱餐时,却怎么也不舍的完全消灭‘它’了。感觉今生今世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了,吃的多了,简直是一种不忍的‘奢侈’。

学校上课老师提问题答不上来时,老师说过,“学的东西,就着馒头吃下去了吧。”虽然知道是批评,总感觉学习与吃饭有直接关系。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吃上馒头了。副食也慢慢的上了餐桌,可是,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不知吃什么好了。

学习成绩不好时,有人嘲笑说是饭桶。听到饭桶这两个字,联想,饭桶的作用,喂猪时,不论质量好坏,都是用桶盛猪的食物。估计现在‘饭桶’这个词,很少用了吧?

现在,每当饭店点菜犯难时,我就常常想起小时候的生活条件。有经济观念的存在,也有怀旧的一面。

关于吃的散文:吃的文化

自古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是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邓小平曾说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有口吃的才能活命,吃上饭才能有劲干活办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生活中一日三餐,谁也离不了吃,因此吃是第一要务,是头等大事。

人们丰衣足食的今天,已经少有人感受到缺粮少食的滋味,也很少体会到饥饿难耐的痛苦。但在旧中国,中国长期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生灵涂炭之中,老百姓大多挨饥受饿,从老辈子开始就很少吃过饱饭。没得吃、吃不饱,啃树皮、嚼草根,吃糠咽菜,漂泊乞讨,是老辈们曾经的经历。碰上灾年,饿死的人不知其数。就连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遭遇了饥荒之苦,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不是小数。老百姓们穷怕了,饿怕了,为了活着,吃就是天大的事,为了吃饭,几乎付出一生的艰辛。人们开荒造田,开渠灌溉,畜牧养殖,发展生产,也都是为了有口吃的。从过去延续的习惯,人们见面第一句是“您吃了吗?”这既是礼貌,又是关怀,也有祝福。吃上饭、吃饱饭、吃得好,日子就好过,如果没得吃,吃不上饭,日子没法过,生命和健康也难以保障了。

因为吃的重要,人们习惯把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吃联系起来。过去男人成家后的首要职责就是“养家糊口”,种地的是"土里刨食",做买卖是为赚钱吃饭,扛枪的是“吃粮当兵”,给人打工的是“混饭”吃,给公家办事的是吃“皇粮”或叫“国库粮”,利用自然条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受欢迎叫“吃香”,不受欢迎叫“吃不开,勤恳能干被誉为“吃苦耐劳”,开会学习要“吃透精神”,劳而无功是“吃力不讨好”,干不好会被训斥“干什么吃的”,压力大是“吃不消”,拿不定之意叫“吃不准”,受到伤害就是“吃了亏”,有苦没法说是“哑巴吃黄连”,游手好闲不干活是“吃闲饭、吃白食”,态度强硬叫“软硬不吃“,办事不力是“吃干饭“”的,多管闲事是“吃饱了撑的”,还有“吃惊”、“吃紧”、“吃不消”等等。劝慰人也离不开吃。饭要一口口吃,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吃一堑长一智,过日子要省吃俭用,吃人家的嘴短,不能整天吃喝玩乐,不能靠吃现成饭,不要吃大锅饭,不要吃独食,不能吃着碗里瞧着锅里,不要吃肥丢瘦,不要爱吃醋,不要吃里爬外……总之,做事做人都可联系到吃。

虽然现在饥饱不存在问题,但以食为天、以吃为先的概念却根深蒂固。吃也成为家庭亲睦、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待客人,家人团圆,友人相聚,庆生祝寿,吃是最普遍、最温馨的表达方式;有求于人,答谢人情,表示心意,请吃是最直接、最实在的表达方式;逢年过节,婚配嫁娶,贺喜庆典,吃是最重要、最需要的庆祝形式。中国的节日民俗中,也是以吃为主的。过年最重要的是年夜饭,除夕要吃上饺子,春节要吃到年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头肉、龙须面,清明吃鸡蛋、冷食,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各个节气都有吃的讲究,立春吃春饼、春卷,立夏吃糯米饭,冬至馄饨夏至凉面,立秋吃饺子,立冬吃火锅,腊八喝粥等。地方不同吃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酸甜鲜辣咸口味各有侧重和偏爱,但主体是吃都一样。

人毕竟是高级动物,进化到几乎什么动植物都可以吃,特别无毒且含有蛋白、脂肪、热量的动物肌体,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不管是飞禽走兽,还是卵蛹鸟虫,都可以捕捉猎杀食用。就动物界的食物而言,人类或许是最冷酷、最残忍的物种了。这并不是件好事,无度乱扑、乱杀、乱吃的结果,是对大自然、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付出惨痛的代价。由于人类的味蕾的发达敏感和身体的娇贵,对美味,对营养有着广泛而细腻的嗜好和要求,不可能只满足于填饱肚子,只要有条件就要考虑吃好。在吃的过程中,积累总结出了成千上万、林林总总的烹调制作方法,其中用油制做的有煎、炒、烹、炸,用火制做的有烧、烤、熏、烙;用水做的有汆、煮、涮、熬,还有蒸、炝、拌、焖等等。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够把普通的食材做成美味,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高深的技艺,也就衍生了许多名厨、大师,营养家、美食家。人在长期吃的实践中,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并得到不断传承和发扬,使人们的生活丰富而有意义。

吃可以是简单的生存问题,也可以是复杂的文化问题,也滋生出了罪恶和负面问题。过去无论封建王朝,还是官僚贵族,都把吃作为权势与富贵的象征,在吃上挥金如土,天花酒地、醉生梦死。比如桀、纣,玩个酒池肉林,慈禧太后一顿饭花费白银一百两,要摆出一百二十八道菜,也算是登峰造极了。有的人为了自己吃好,对人民盘剥压榨,巧取豪夺,如同禽兽。就连现在的许多贪官,腐败嘴连着无底肚,什么活动都要联系到吃。迎来送往、应酬接待、开会检查、调研交流,顿顿席、餐餐宴,一顿饭不惜重金,桌上美酒佳肴堆积如山,吃不了扔掉也毫无吝惜,反正当了官就有民脂民膏可吃,有了权就有公款经费可花,对老百姓的深恶痛绝熟视无睹,这样的官僚早晚会被推翻的。现在有些黑心商贩,为其私利,不惜拿人的生命和健康当儿戏,制作兜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又脏又差的食品工人食用,令人发指。也有些人本是平民百姓,经济条件好了就忘了本,有了点钱就大吃大喝,肆意挥霍,这不是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人醉心于拜门子、拉关系,摆阔气,死要面子,浪费了大量钱财,吃出了许多矛盾,也吃出了一身毛病,往往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物资丰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尽可以吃饱、吃好,吃得精细,吃得舒心。通过吃,尽享口福,更好地享受生活。但要知道,农林牧副渔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粮食生产是最基本的保证,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粮食来之不易,任何食品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正所谓“粒粒皆辛苦”,应该有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勤俭持家过日子的好传统永远不能丢。日常生活中的吃,尽可能精工细作,丰盛可口,荤素、粗细适度配搭,能达到营养均衡,保证健康,吃的经济实惠,吃的有节制、不浪费,这应该是大力提倡的。

相关推荐:

校园类的散文随笔600字左右

大学生有关书的散文随笔

只是想到你

生活散文随笔:午夜思考

描述吐槽的经典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