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散文 > 心情散文

精诚为医,苍生为本

发布时间:2020-06-24 栏目:专题 投稿:称心的耳机

大医印象

春节前的北京,暖阳普照,天地间一片祥和。

1月20日上午,记者见到今年62岁的王兴义先生时,身着一件大红色羊毛衫的他,站在一片阳光下微笑着。他说话时中气十足,声音浑厚,充满激情。如果不是他那满头的银发,你根本不相信他已经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

记者此前了解到:眼前这位满脸和善的老先生,是在国内和日本享有很高声誉的著名骨科专家。他在治疗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结核、骨不连,各种股骨头坏死、骨肿瘤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并在国内外发表了50余篇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近年来,他和日本骨关节感染症研究会等多家研究机构协作,创造了中国骨髓炎治疗、骨不愈合、老年性关节炎等方面的多项医疗成果,打破了国际上20多个医疗禁区。其《中西医结合一期游离植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被相关部门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同时,他还担任着北京中日骨髓炎研究所所长,北京骨髓炎医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临床医药》杂志副社长、副主编,日本骨关节感染症研究会特别会员、访问学者,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病临床技术继续教育基地教育总长等10多项职务。

更为令人钦佩的是王兴义先生的大医之德。前不久,湖北一名与他素不相识的9岁女孩患骨髓炎,因家庭贫困而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王兴义多方奔走、争取,终于说服北京骨髓炎医院免去了近30万元的医疗费用,并亲自主刀为其做手术,从而让一个原本暗淡的生命再度亮丽起来。这,也是记者采访他的最初动因之一。

然而,采访开始后,王兴义老先生却一下子沉浸在了遥远的人生往事当中……

来路蹉跎

1946年出生在医圣张仲景故里河南南阳的王兴义,1965年考上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之后不久,便赶上了“文革”。因此,他说自己也是“被耽误的一代”。学校停课“闹革命”,使他错失了在校园里打好医学基础的机会。

但十分幸运的是,运动中他和另一位同学被指派“看管”下放到鲁山县的12名“反动学术权威”,生性善良的王兴义逮住了一个学习、求教的绝好机会,因为那12名“管制对象”都是当时享誉国内外的医学专家,所以,一心还在学业上的王兴义,私下里便有12名老师给他悄悄“开小灶”。后来他说,这段时间的特殊经历让他受益终生。

1972年,与爱人高素英结婚后的他,在濮阳农村一乡镇卫生院工作一年后,与其他80多名大学生,被统一分配到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阳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工作。1973年,该院又把他和妻子双双派到河南医科大学二次临床进修普外科知识,辅导他的教授,竟然是他在鲁山农村“看管”过的、当时在河南属于普外权威的怀建村、秦保明两位老师。这下子,故交重逢,两位当时受过王兴义私下保护的教授,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几乎天天带着他安排各种重要的外科手术。这让王兴义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从理论到实践等各方面的业务素质。后来王兴义满怀感激地说:“我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转变跟这次进修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那次学习结束返回单位后,王兴义一直从事普外科工作,期间,他居然无师自通地自修了日语,这无意中为他以后走出国门,与日本同道开展学术交流打下了基础。

1981年,在河南普外科已闻名遐迩的王兴义在单位莫名其妙地受到了排挤,他被迫放弃从事了15年之久的普外科,而被调剂到了他十分生疏的骨科。这下子让王兴义从一个专科的名医变成了另一个专科的小学生,但却意外地造就了一名享誉国内外的骨科专家!

一鸣惊人

刚一被分配到骨科时,生性不服输的王兴义不得不从零学起。一开始,他从解剖青蛙、小白鼠等动物实验着手;之后,他为了掌握人体皮瓣骨骼的构造,悄悄解剖了14具尸体,直到完全掌握骨科的基础知识。但医院里人人都知道他是骨科面的门外汉,所以,院里做手术时,他只能跟在主刀医生后边做些辅助工作。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兴义却因为一次偶然的发现而一鸣惊人了!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相关推荐:

小瓶子

写在母亲节之际

爷爷的佩兰叶

我想我是海

珍惜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