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
不知道喝粥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至少印象中喝粥的必定是中国人。国人对粥好像有什么特别的情结,一提到粥,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来:一张古老的八仙桌,一群人围坐着,每人面前一只青花大碗,碗里一碗白米粥,众人喝得津津有味。
最初造词的时候,造的是喝粥,显然与吃饭区分了开来,更强调吸允的流畅感。因此一桌人喝粥时,发出西西索索的声音,与吃饭时是迥然不同的,如果一大群人喝粥,不知道是否会有种独特的韵律感。古文中讲到大户人家吃饭,往往会来一句“寂然饭毕”,不过如果哪天喝粥,想必定当不会如此,否则岂不是少了喝粥的一大乐趣。
当然,粥也不一定总是用来喝的,比如妇孺皆知的范仲淹划粥的故事里,那粥似乎就不可以喝,否则难以想像稀薄的粥可以被划分开来。因此小时候总是怀疑讲这个故事的人搞错了,应该是划饭而不是粥。不过后来大些才想到可能有另一层意思,喝粥是为了表示他穷苦,并不一定真是把粥划分开来。
这么说来,难免让人把喝粥和贫穷联系起来,似乎喝粥就是贫困的代名词,其实大可不必。喝粥的人并不一定是穷得没有饭吃,否则就不会有喜欢喝肉粥的皇帝。很多的时候,喝粥是作为一种调养胃口的方式,比如病人就常常喝粥,为的是易于消化。
而且粥有很多种,并非一定都是简单的白米粥,同样可以花样百出。常见的有红枣粥,银耳粥,小米粥,绿豆粥等等,或者干脆把各色干果都放进去,那就是八宝粥,甚至将一年的存货都放下去一同煮了,那便成了赫赫有名的腊八粥。粥中放上十几样干果,自然可以又香又甜,难怪以前寺庙布施总要做上一大锅的腊八粥。
放干果自然味道甚佳,倘若放些别的材料,也同样可口。譬如广东就有著名的皮蛋瘦肉粥,与一般粥的甜腻不同,这粥喝着嘴里只觉得清爽,别有一番独特的滋味,我猜形成如此做法,大概与南方燥热的气候有关。更妙的是,这粥的颜色很是漂亮,以白粥为底色,上面有深青色的碎皮蛋和暗红色的火腿丁,最不济也会放些午餐肉丁,味道可能稍不如火腿,颜色却显得越发的亮丽,而且常常还会有几片碎菜叶,白、红、绿相互辉映,自然可以让人食欲大增。
不过说到我本人,还是最偏爱简单的白米粥,简单又爽口,实在是夏日的好食品。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极多,按说记得的事儿也应该极多。可如今每次夏日晚饭后和母亲一起散步,只要说到小时候,率先想到的必然是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喝粥的场景,仿佛特别的温馨,连我自己也奇怪,似乎童年全部的记忆都在那一碗碗可口的白米粥中沉淀着。
忽然想到关于粥的一个小故事了,也是小时候听母亲讲的。据说有个厨师,煮粥特别好吃,别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就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有什么独到的地方,但总之他煮的粥特别香糯。后来他去参加厨艺比赛,单做粥,他照着原来的法子做了一遍,也没觉得什么不同,可粥的味道却没有原先独有的香糯了。他回去仔细一想,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平常做粥之前往往做馒头,本着节约的意思,每次做馒头多下的面粉便都撒到粥里,无意之中增加了粥的黏稠度和口感,因此显得格外好喝。比赛那天单做粥,自然体现不出独特的口感了。倘若看到这篇小文的人中,也有像我一般偏爱白米粥的,煮粥时加些面粉的方法不妨一试。中国人喝惯了的粥当中是不是也可以有些文化的韵味呢?(作者自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