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上的特种经济林场
我来到了场部设在千年古镇岩寺的安徽省歙县特种经济林场。一位上海同济大学在此锻炼的小马同学,他拉来了一部板车,帮着我将十分简单的行李拖到了场部。当时的岩寺汽车停靠站位于屯(溪)青(阳)和歙县至屯溪的交叉路口上,离场部约二里多路。
五年前我进黄山时,岩寺镇上还没有看到有多少工厂,现在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眼前。有机器轰鸣中的电机厂和发电厂,又有在空气中散发出芬芳的香料厂和酒厂,顺着公路向东走约一里,还有一座纱管厂和纺织厂。当我们踏上折向东南方的一条新修筑成的公路,不远处的田间呈现高矮不同树种不一的树苗,苗圃工人正在锄草和施肥管理。再往前走上数百米,目见一座绿树环绕的大院,进大门有一广场,在广场南向有前后三排平房,前一排是场部办公场所,第二排是干部职工宿舍,最后一排是人来客往的接待用房。东面也二排平房,前排是修理间,托儿所;后排是一幢中间留有通道两边分设房间的男女职工宿舍,拥有数十个房间。东南向有一幢平房,是炊事用房和饭厅兼礼堂。场部给我的的第一感觉是开阔明朗,蓬蓬勃勃,充满着活力,人们都在紧张有序地干着手中的活儿。我的到来,事先就有了安排,住在场部办公室后面那幢平房,与场长和老技术员他们住在同一幢平房内。由林业厅委派来专门负责筹建造纸厂的厂长杨光甫同志,也住在同一幢平房的隔壁房间。真凑巧,场长杨先甫和厂长杨光甫只有一字之差,特别是那个先字和光字,不经意还以为是误笔所致的呢!
该场系一九五七年三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同年十一月正式成立的,行政隶属于省林业厅直接领导。场长杨先甫,是一位南下的老干部,中等身裁,身着一身褪了色的旧军装,有一脸胡茬子,虽说没有蓄养,但胡茬还是让人老远就看得见,显示出刚毅顽强的内在气质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职别上该场是古镇上最高的,省厅的直属单位一般说来都享受着县团级待遇。当时全场设计总面积达到十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一亩,它的任务是开展特种经济林的实验研究,推广应用。据介绍,在安徽省仅此一家这种类型的国营林场。场长、厂长和有关同志都向我做了情况介绍,看得出他们都盼望着我的到来,并寄予厚望。
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部队转业的,省厅下放的,大中专毕业的,还有场部干训班自已培养的,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来自上海一百多位男女知识青年。那时场部生活颇似军事化的管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生活紧张,干部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杨光甫厂长说,林业厅已拨专款人民币拾万元用于造纸厂的建设,在当年拾万元已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我们的任务一是抓紧选定厂址,二是委托设计施工单位,三是采购和订制设备。要特别注重依托林场的人力和物力,加快工程的进度。
根据厂长的指示,可以说在日夜兼程地做各项筹建工作。当时选址有二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场部的院外靠近水库的一片黄土地上,另一个是丰乐河畔的路口。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在场部边上,不用征地,管理方便,但用水条件差一些;但从造纸厂本身的特点和发展来看,以丰乐河畔的路口为宜。最后由杨光甫厂长上报省林业厅来定夺。这样前前后后的调研和上报工作,转眼就到了一九六零年的六月份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从上到下都在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凡没有开工的工业项目一律停建,已开工的项目也要重新进行调整。省林业厅的造纸厂属于停建的项目,因此,我和杨厂长等有关同志,就地转业,我就成了特种经济林场的工作人员了。
我转换了角色,开始和林场的干部职工同志们一道,荷银锄为大地披绒,并在此生活和工作了六个年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