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生活及其他
懵懂时期,无意间瞥见父亲私藏的书籍,竟然如获至宝,偷偷啃去。一律的繁体字,看得我头重脚轻,依然舍不得放下,于是,几遍几遍地啃,深夜里慢慢咀嚼其中的深味,似乎就多了一份情感和牵挂,书里的人物,即使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也要费上几番心思,给他安排另一种不同的命运,是自己所希望的那种命运。
于是,很小的时候,就想书写别人的命运,不过那时候,想书写的,仅仅是书里的人物。
印象最深的是巴金的《憩园》。已经数不清啃过多少遍,为了那个不幸的落魄小少爷,我曾经彻夜不眠,希望看到他和不争气的父亲团聚,希望他能再次拥有曾经属于他的那个美丽的家园。也为了那个善良而温婉的富家太太,曾经郁结心怀,她极力要做好一个倍受家人宠爱的富家小少爷的后母,结果却事与愿违,最终忧伤包围了她的生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文学》,我几乎是期期必读。虽然那时候的文字,涵盖了太多枯燥的政治生活,我依然乐此不疲,从枯燥的政治生活里看到些微斑斓的爱情生活。比如邓友梅的一篇小说,我已经记不得名字,里面一个曾经是地主小姐的老姑娘的爱情命运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她温柔清秀,却因为出身不好,没人敢和她结婚,她和一位革命干部相爱,却被别人认为是腐蚀革命的害虫,最终那位干部也在舆论中悄悄退出。我似乎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位美丽姑娘的忧伤和痛苦,因而那时候非常痛恨作者给她安排如此冷酷的命运。然而其实在那篇小说里,关于这位美丽姑娘的爱情描写笔墨极少,更多的则是政治生活的相互争斗。我却喧宾夺主,并且曲解了作者的意愿,倘若让那时的作者得知,岂能了得。
有些文章我反复咀嚼,仍然不解其味,甚至连一点点。譬如那个《美国的悲剧》。我懂得那应该是一幅漫画,来解释《美国的悲剧》何在,但是我依然不明白悲剧的深味。在我幼小的心中,总是模糊地以为,悲剧就是一个不应该死去的人最终却死去了,就是我们应该为她掉眼泪的那种结局。而《美国的悲剧》似乎没有人死去,也丝毫不能打掉我的眼泪。
我曾经以为父亲不喜欢外国文学,因为他的书籍里几乎全部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偶有几部苏联的书,比如高尔基的《母亲》等。现在想来,那时候的中国文坛,想必有很多禁忌,特别是欧美的文学作品。
真正开始接触外国文学,是在高中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姐夫从他们村里的藏书中拿到许多欧美苏俄的图书。据说这些书要被当作废品卖掉的,姐夫知道我喜欢看书,就替我偷回来很多。兴奋久久不能散去,仿佛自己成为一个一夜暴富的暴发户。几乎是一口气,我在那年的暑假,把这些美丽而陌生的文字品赏了一遍。
屠格涅夫的小说深邃而略带忧伤的人性思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那冷峻的人物和现实,托尔斯泰笔下美丽而高尚的人物和他们对高尚灵魂的追求,狄更斯文字里那种激情的夸张和善良的人性宣扬,无不激荡着我青春的胸怀,文字不再简单的称为文字,它们已经幻化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它们,我似乎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因为它们的美丽,我追求着美丽;因为它们的高尚,我追求着高尚。
我曾经多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灵魂高尚的人。就像《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他为了自己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宁肯舍弃一生的幸福,去弥补自己的罪过。那种高尚的人性,在现实中其实很少见到,很多人无法理解,正如书里所写的其他人物,给他无数的非议。然而我却坚持着,因为有文字的力量,我独守自己的那份清高,就像为书里的人物,独守那份属于他们的清高。
也曾把简。爱当作自己的榜样,她如自己一样瘦弱而平凡,却坚守自己的自尊和爱情。在生活面前,她不是弱者,也不是追求浮华的肤浅姑娘,因而她得到了富有绅士罗切斯特的钟爱,完成一个19世纪灰姑娘的童话故事。那本书我曾经渴慕已久,在班里传来传去时,因为我的清高,却始终未能得手。于是,下决心攒下一点积蓄,自己骑车子去了一次石家庄,找了半天书店的门口,终于买到这本书,怀揣着它,宛若怀揣着自己,我极其幸福而满足地回家了。那本书,直到现在还珍藏在我的书架,看过多少遍,照样是数不清的。共2页,当前第1页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