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等那激动的时刻
来沈阳已经三个月了,觉得很忙也很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而最难耐的是孤独,是无聊而惆怅、发自内心地冷。
在私立学校里,人生地不熟,与人交流起来也很困难,那种推心置腹的闲聊,自由自在、没遮拦的生活氛围就更难寻觅了。
原本人们心里不该有隔阂,都是出外打工的,更应该互相关心、爱护,然而,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像隔着一座山,天南地北地瞎乎悠,想听真话只有到山那边听去,还都是知识分子呢,其实他们最斤斤计较、小心眼,私心也最重,因一点小事看不开,就愁眉不展、半宿半宿地睡不着,有时为着一个靠窗的铺位、一把洗衣粉、甚至是一句玩笑话,也会闹得面红耳赤,就像小孩儿过家家一样,眼皮一抹嗒、谁也不理谁,别别扭扭地看着都不好受,何况他们喜好拉帮结伙,关系就更难处;偏偏到哪里都有嘴没遮拦的长舌妇,云山雾罩的扯淡,弄得你多了一层戒备,添了一份紧张,人们之间的关系总不那么协调,怎么能这样,听到就让人心寒。可笑的是他们还误以为是一种美德而自娱自乐,这是不善的一面。
来私立学校打工的人们,几乎每张脸上表现出地浮躁、好激动、争强好胜,不容人,是环境改变了人吗?也许与打工身份有关,短期行为,目的性极强,一切关系都是赤裸裸的,人们就少有顾忌,就不像公立学校,人们和睦地相处、相容地理解。真不知道他们在教学生的时候把“忍让”、“关爱”怎么给弄丢了。自负、清高一旦与自私相伴,将表现为行动上的不可一世,如果看到他们不经常表露的得志便猖狂。
那一面就更加可笑,他们有时也会忘记自我,变得“自轻自贱”起来,比如,遇到有身份的人,或者是领导,那一张褶皱的老脸就像花一样绽放了,拱手哈腰“叭儿狗”一样的举动看了就让人恶心。
三个月来,这种不适应,不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被冲淡了,其实,在私立学校打工最要紧的是适应环境、老板、教师和学生。况且,他们还没有商人、官场上人那份圆滑,也不像雾里看花,真实面目总还看的清。毕竟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千年的“劣根性”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最为突出,那种狂傲、目空一切的态度是他们的另一面。
当他们面对弱势,特别是在学生面前的“师道”一旦得以满足,就沾沾自喜,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吴妈面前表现的那样,喜形于色,忘乎所以。他们往往为自卑、猥琐、虚荣、多愁善感而烦恼;为“欲望”的满足而快乐。
很快我就从孤独、惆怅中解脱出来,似乎找到了在私立学校打工的感觉,那种压抑的憋闷,怕被老板“炒”、被人挤走的念头,逐渐被“勤奋的工作”换取的良好环境所取代。面对私立学校幽美的环境、优越的条件、良好的待遇我已满足。
三个月来,是沟通改变了我单调生活,是《二十年代散文精萃》填充了我的夜生活,更是来自家乡,那企盼和等待的定时定点电话让我激动,是它调整我心态、予我以鼓励、给我以精神,寄托了我对家乡、亲人眷恋之情,每当接通妻或者家人的电话心里就发出无以名状的感慨,就增添了更长、更深的《思念》:
一根长线把两颗心相连/一缕情丝依旧那样缠绵/道一声保重/问一声平安/心上人何时把家还?/数星星/望月亮/日思夜想是惦念。/谁能把'情绪'捎去?/想更苦/见也难/爱我所爱/生活将带去我的思念。/趟过几条河/绕过几座山?/梦回故乡/神游家园/她安详入睡/眼里流淌下喜泪/两颗祝福的心撞击着/爱的火花/她的爱抚,我的思念。
想想人不知要走多少路,有坦途,也有弯路,有高山,也有谷地,有时走来绕去绕不出那个圈子,不知是能力的储备不足,还是知识的浅薄的缘故,对前边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总不能预测,所以,只有埋下头来,不停地走下去。许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不理解或暂时不理解的某种心理反映,某些观念与思想的幼稚可笑;某些隔阂或障碍的阻拦,都随着岁月的磨蚀而渐渐的被风化了,冲淡了,甚至连爱和恨都淡淡的失去了影子,有些事情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经历的笑料,只有铭记在心里的烙印,那份不被遗忘的记忆,许多真挚的感情留在睡梦中,经常在回味中让人激动不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