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美景的散文随笔
无风的时候,西湖自有它的安逸;起风的时候,西湖则蓄满了灵性。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西湖美景的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描写西湖美景的散文随笔篇一:夜西湖
白天的西湖,写满世俗;
夜晚的西湖,婉如清扬;
有风的夜晚,蓄满灵性。
总有无数个夜晚,喜欢跨上自行车,告别翠苑,投入西湖,由北而南,一桥连一桥,六桥毕,苏堤尽。
从北山路驶入苏堤,放眼望去,西湖之东是繁华闹市,西湖以西是百仞青山。夜晚的西湖,有都市的活力,无城市的喧嚣;有乡村的静谧,无山村的孤寂。
一入苏堤,映入眼帘的首当荷花,夏日的夜晚,荷以风为裳,以水为佩,年复一年地点缀着西湖。西湖有苏白二堤,苏堤有烟雨六桥。在堤岸杨柳的掩映下,徐徐向前,登上某一座桥,临风凭栏,远眺白堤,一端是孤山,一端是断桥。只道孤山山不孤,我心才孤独;断桥桥未断,青丝早已断。苏堤尽头即是雷峰塔脚下,塔下矗立着千年白蛇的塑像。问世间情为何物,千年蛇妖千年无悔。也许,雷峰塔倒、西湖水干才是世间最幸福的等待。
游人稀少的时候,在苏堤上寻一处长椅,静卧小憩。此时,西湖的水仿佛贴在眼前,湖上游船点点,随着风儿摇曳,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船上的灯光宛如千年的渔火,千年之前,同此一幕,张继无限感慨:江枫渔火对愁眠。千年之后,西湖之畔,我一次次流连于苏堤,任凭江南的晚风拂乱年轻的忧伤,却道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无风的时候,西湖自有它的安逸;起风的时候,西湖则蓄满了灵性。风起时,卷起浪花如雪,吹动柳丝成烟。我猜想江南的雨季之所以称作烟雨,是因为江南的杨柳。柳如烟,桥如画,青墙岱瓦,水墨江南。西湖就是一幅墨染的江南画卷,画里杨柳叠烟,湖光映翠。
从零五年至今,我漂在江南已是数载。每一载轮回的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条。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西湖的杨柳每一年都会迎来江南的烟雨,而我始终等不来你。
那一年,我路过了江南;那一世,西湖路过了我。问世间,丹青无数,却道西湖画不成。
描写西湖美景的散文随笔篇二:西湖初恋
我对西湖的美,是存在于诗人情意绵绵的诗词里。我对西湖的美,是存在于烟雨迷蒙如梦西子的臆想里。 初见西湖,不是在烟花三月,也不是在桂子三秋。别了草长莺飞,别了十里荷塘。风一紧,树叶就会扑簌簌下起雨来。
初见西湖,是一阵怦然心动的慌乱,似醉了一壶花酒,羞红了脸颊,心事欲说还羞。我想,西湖于我而言,就是初恋,看一眼,便喜欢上了。
决定去杭州不过是把杭州选择为一个中转站,其实我的目的地 是西塘。网上查了路线,订了客栈,备好行李,万事俱备,心里美滋滋的,然后拉了朋友风风火火的先去了杭州。这一去,我便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天的西湖,是在白堤的断桥上。深秋的西湖,游人如织。西湖已是西风残照,枯荷凋败。湖水清洌可鉴,湖底的淤泥一览无余,淤泥里生长着几许凋败的枯荷,已经萎了,根茎也是干黄了,东倒西歪的自成一章,水面浮着七零八落的干枯荷叶,枯了,枯了,枯了也好来年又绿了。几许荷还是晶莹剔透的绿,似君子温润如玉,如琢如磨,风中儒雅的迟迟不肯低头,真是应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
放眼望去,这荷如约在深秋里染上成片的黄,单看一朵荷是枯黄,成片来看的话就触目惊心了,一池荷黄的艳丽黄得透彻,黄的孤注一掷,黄的摄人心魄,煞是好看,煞是惹人眼。几只小船飘荡湖中,倒影入了湖心,湖心入了眼睛,好一番凄凉,却是好一番景色,我就喜欢这种破碎的美丽,凄美不悲凉,别处不如这动人。义山的诗这么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想来,雨来时,坐在西湖的凉亭里,或者就站在断桥边,寂静无声胜似有声,听雨,听荷,听荷的心事。
十一月的天,踱步断桥。风把小草吹得更嫩绿了,绿到心尖尖上了,绿的难以置信。风把杨柳吹得更腰肢舞动了,但柳叶已不是夏日的翠绿欲滴的颜色,到了这个季节是有点颓败却又不甘心的墨绿。长椅置于湖畔,走累了的人儿,可以坐下来闭上眼睛静心的听一听西湖的绝唱,或许还能看见白素贞一袭水袖长裙撑着油纸伞立于断桥之上,姑娘打哪来,往哪去,那一段远去的故事被西湖润湿,浸泡,烹煎又唇齿留香。湖面上吹来千年的风,拨动一池秋水,丝丝凉凉,却不是冬日的冷风。
我坐下来,凝神注视这满湖的残荷,它在用它生命的极尽像我们绽放,每个季节所覆盖的生命意义不同,每个季节所展示的美丽也是极致的,妖娆且浩荡决绝的,所以,请别悲悯。
沿着白堤且行走,一个不小心就拐进了孤山脚下了。孤山,顾名思义,一直是被孤家寡人的皇帝所占有,所以就叫孤山。进入孤山首先入眼的是中山公园,也就是清行宫遗址了,漫过铺满落叶的石阶,兜到了小石亭子,亭子里搁置了一张纹路不平的圆石桌,四个小石凳围着石桌周遭,人趴在石桌上甚感幽静,不由的就臆想这么一番画面:沏一杯清茶搁在石桌,摆一盘未分胜负的棋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须静坐,与月一较高低,自己与自己势均力敌,却并不孤独。老者应该身怀绝技,武功盖世,我不禁浮想联翩,或许洞里的石壁上刻着武林绝学。
山里,丛林多奇形,枝枝蔓蔓遮天蔽日。小径悠长,丝萝攀爬。山色空蒙,山林幽静,一呼一吸都是清新的,仿佛时间都在这里静止了。两人对坐,或一人冥想,一箪食,一瓢饮,风儿来了,跟着就是树叶窸窸窣窣的声音,一个人听着深秋的惊艳时光,心也跟着静下来了,静下来了,时光也慢下来了。
一度的认为这就是仙境了,这就是仙境,喋喋不休的与朋友诉说。闭上眼睛,恍若隔世,竟痴痴地做起梦来,梦里桂花香,棋子落,煮青酒,盼远行归客。睡醒了,又是满目葱茏的青山绿水,心里岂不美哉乐哉!
在山里随心所欲的走着,就走到了西泠印社,穿过小弧山洞,映入眼帘的是池水里的成群结队的红鲤,鳞次栉比的朝一个方向自由的游来游去,老树枝叶繁茂遮住了一大半光阴。老树历经了几朝旧事见证了几番风雨,依然伫立不倒,我们老了,树还在,我们不知道的事树木知道。墙壁上的漏窗,散下来斑斑驳驳的光阴。有三个人坐在题襟馆正南方的露天藤椅上,喝着清茶,说着各中见识,上了年纪的人凑在一起谈的话题都很深沉很家国大事也很闲唠嗑,倒是和题襟馆的又一个名字很相称:隐闲楼。隐闲,闲隐。
题襟馆西侧是密密疏疏青青翠翠的竹子,竹子两侧分出一条小道,穿林拂竹就到了题襟馆了。
“吴昌硕每次来西湖,必扶级孤山,攀石题襟馆,称‘每居此,则湖山之胜,必当奔集于腕下,骈罗于胸中’。”
走在这,就在这,停下来,心也跟着清幽下来。我站在这里望向远处的湖心岛,岛上树木一簇一簇的黄又一簇一簇的绿,那天的西湖突然就阴了,远处雾蒙蒙的。
拾阶而下,随处都是石头,随处都是石凳,随处都可以栖坐。草亭子里窝了一处人闲坐,我跑到没人的石凳上稍作歇息,篱笆的墙,攀爬的野藤,院里的石凳,石凳上的我,我手中的茶,如果在养一群鸡是不是有失风雅。做到清风高雅的,是孤山上林逋了,林逋隐居孤山,种梅养鹤,一生梅妻鹤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活的清心寡欲,我对他的敬佩五味杂陈。
你说,是孤山的天地灵秀,造就了文人墨客,还是文人墨客造就了孤山,确切的说应该是西湖。不论谁造就了谁,孤山与墨客万古长青。
走出孤山的院落,隔开了那段尘封已久的旧事。站在西泠桥上,桥畔便是钱塘苏小小之墓了,这墓几毁几迁几重修,最终还是建在西泠旁。苏小小,是性情中人,不贪图富贵,她要的是自由,爱的是这西湖山水,而不愿整日身在金屋坐井观天。当年那首“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苏小小与阮郁桥上一见倾心,西泠为证,两人私定终身。奈何造化多弄人,阮父顾忌名声从中百般阻挠,二人虽同心却不能相守,良人也已另娶,苏小小忧伤以终,十九岁咯血而死。
如今湖畔虽是空冢,却也是为了凭吊那个千年以前名动钱塘才情并茂的苏小小,“烟雨锁西泠,剩孤冢残碑,浙水咽呜千古憾;琴樽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樱花犹似六朝春。”光阴来不来,你都在,你在的地方,依旧六朝春。
寻着悠扬的歌声,就着明媚的光阴,挪着小碎步,走在西湖的风波里,停在风雨亭前,就是这了,亭子为纪念秋瑾而建,“秋风秋雨愁煞人”。亭里,数十位老人聚众于此,上至耄耋,下至知非,拉二胡的、吹横笛的、拨琴弦的等等,笑容慈祥,一片其乐融融景象,还有一些管弦乐器我不认识叫不上名字。他们因喜爱声乐自愿走到一起,在西子湖畔以歌抒发情怀,为西子为过往来客留下一抹美好的记忆。四角亭正首的大爷年过古稀却英气逼人,头发略长耷拉到耳尖,活脱脱搞艺术的模样,他浑厚辽远的声音,唱着一首来自北方的《鸿雁》,“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围观数十人,或含笑或鼓掌。我不禁动容,泪珠簌簌的往下掉,不是感怀伤时,是心底里油然而生的感动。感动于这首歌对故土草原深沉浓烈的思念之情,也感动于最美不过夕阳红。人老了,老了,日子也过得枝枝蔓蔓了,有自己的知趣,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友,煎清茶、喝老酒、写写诗、填填词、唱唱歌,一团祥和的笑,面上竟有了年轻时候的容光。思及至此,我常感怀于我的姥爷。我走过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老人的生活状态,我都会想如果我姥爷能过上暮年这种志同道合又悠闲的生活该多好。
朋友喊我离去的时候,我依依不舍,回首再回首。
苏堤的路两旁是黄的绚烂的法国梧桐树,长长的苏堤,就是秋叶的天地了,耀眼的紧,招人稀罕的紧,地上散落着零零星星的枯叶,不小心踩上去,咯吱一声心肝都碎了。
堤岸两边的树斜着长,歪着长,枝叶乱窜的长,完全不拘泥于形式,长得惊心动魄,树儿乌压压的压倒湖里去了。树的眼睛里有了湖的模样,湖的心弦上倒映着树的影子,两两相映,含情脉脉。抬眼望向水潭,树影幽深,像人的眼睛,纯净而深邃,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儿。有人咔嚓拍下风景,我咔嚓一下拍下拍风景的人。
来往苏堤的行人络绎不绝,两人结伴、三五成群,不时有骑着自行车疾驶而过的,不小心就擦边了,也有讲解员兴致勃发讲解的,他们博古通今那些趣闻说的风趣着呢,什么“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什么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水云间,一言一语惹得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屁股后面走,就想一探那不老的传说。
如果阳光好的话,等日落时分,站在双投桥上就能看到“雷峰夕照”。落日余晖挟着红霞横铺在水面上,远处的雷峰塔灯也亮了,火红一片投影西湖的烟波里,分外妖娆。我路过桥上,向西而望,是阴沉的天,一点斜阳的影子都没有的。这西湖的天,晌午的时候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可说阴就阴了,阴的不知反悔,阴了,那就尽情的阴吧。
我眼里的这一切,不是夏日的闷热,不是春日的柔媚,是秋末初冬的静。人是静的,山是静的,水是静的,落叶是静的,什么都是静的,连说话都是静的,静的幽深,不喧闹,很祥和。
登上雷峰塔的制高点,已是暮色四合,天儿悄悄的涂上一层朦胧韵色,檐角的风铃在风中叮咚作响。极目而视,整个如梦西子就都揉进我的眼睛里了,云雾缭绕,绿波荡漾,东西白堤,南北苏堤,恰若守护西湖的一对羽翼。远方一望便是山,山上一瞧便是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山一水皆是情。
向南望,可以看到云烟遮掩的南屏山以及山麓下的净慈寺,我未踏足南屏山,也未听到南屏晚钟。但说起净慈寺,就必须提到鞋儿破帽儿破的济公师傅了。众所周知济公第一次出家是在千年古刹灵隐寺,可由于济公没事就爱喝老酒吃僧肉,破戒被撵出寺门,后在净慈寺二度出家。当然这是我在西湖美人姐姐口中知道的。
走下雷峰塔的时候,天色渐浓,天儿下起了小雨,细雨如酥,西湖上泛起了氤氲的雾气,宛如置身于仙境。
我与西湖,冥冥之中自是有缘,不管你来不来,他都在那里。那天只是不经意入了西湖,却一不小心丢盔弃甲的爱上了他。爱他的烟波浩渺,爱他的四时光景,爱他的如诗如画眉眼含情。
我想,烟雨里我会与你再相逢。
描写西湖美景的散文随笔篇三:夜游西湖
那日,我们疲于上海的喧嚣与浮躁,匆匆逃离。等到达杭州时已下午四点多了。待我们登上雷锋塔,已是傍晚时分。古语有云:”人约黄昏后。”的确,日暮的光影是最柔和的,那刻,西湖沉浸在夕阳中,是那么的醉人。
不知为何,父亲执意再来西湖。或许这里承载了太多从前美好的回忆吧!站在这座传说中镇压白娘子的雷锋塔上,清风徐徐,或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整个湖面浮起一层茵茵的水汽,宛如一个浴后披着薄纱的美女,欲遮还羞。西湖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在高处看来,仿佛给西湖镶了一道美丽的裙边。湖中的苏堤、长堤将西湖分隔开来,形成一块块看似分离,实则相通的水域,堤旁种了各色的树木,所以站在高处观看宛如几条绿色的绸绳系在西湖这位丽人柔美的身段上。中心的那个小岛呈山形,矗立在西湖的中央,岛被树木覆盖着,绿油油的,十分可人。像是白银盘中的一颗青螺,又像奶油蛋糕中间的那颗绿樱桃。
夜色越来越浓了,西湖这位丽人的身影在我眼前也越来越模糊了,我们不得不离开雷锋塔。可心中一直有个疑问,雷锋塔为什么会倒,白娘子现在又在哪儿呢?
后来我们在西湖旁的餐馆品尝着东坡肉、糖醋鱼时,才从老板的口中得知:雷锋塔原是砖木结构,住在附近的小孩听了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后,想要救出白娘子,于是每天都去雷峰塔偷块塔砖。日积月累,本来年久失修的雷锋塔便在一个傍晚轰然倒塌了。
听了这个雷锋塔倒塌的真相后,我不禁哑然失笑。既感于小孩子的天真善良,又震撼于传说的魅力。当然,孩子们没有救出他们一心想救出的白娘子,也终于明白,雷峰塔是为了观赏西湖而建的罢了。看来,有些疑问是可以回答的,而有些疑问天生便没有答案,只能深深埋藏在人们的心中,刻画在人的脑海,留作美丽的念想罢了。
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我们带着满足的心情走出餐馆,鬼使神差地朝西湖走去,或许我们都想和西湖有个亲密接触吧!我们走上了一段堤,后来才从本地人口中得知这便是有名的苏堤,有两点八公里长。一路上我们贪婪的观看着西湖的景色,也一直在寻找这里著名的景点。可夜已深,路牌也看不清了。后来索性不去管它,古人不也是没有名字而自己取名吗?想到这一层,我的心便也坦然了。
父亲牵着我的手,我们一路慢幽幽的走着。路旁的柳树随风摆动,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时不时还会遇到几个骑着自行车或慢跑的人。西湖边有许多长椅,由柳树自然地将人们分开。长椅上坐着许多人,有老年人、有情侣、也有青年人骑车骑累了,索性躺在椅子上休息。可人们都有个共同点:不论说话还是动作都很轻很轻,生怕打破西湖夜色的静谧。
远处的灯影照在湖面上闪着微微的光,不时还有装饰精美的游船划过。我们站在西湖边仰望远处山上的雷峰塔,仿佛塔与山已融为一体,又像山中有只鸟要腾空而起的感觉。我们不禁要佩服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构思了。
我们不知走了多远,路过了曲苑风荷、南屏晚钟、苏小小墓,又见过了断桥残雪等景后,路已走到尽头。我们并不感觉累,可能西湖的景色把我们陶醉了吧!
为什么每次的相逢都会有别离呢?哪怕我们不远万里地赶来。或许这便是人生的无奈吧!相信我们的别离便是为了下一次的相逢!就像我深信有一天白娘子会在荷花盛开的季节与许仙相遇一样。
我们打点好行装,却打包不好记忆。我们离开了这座有太多美景、美味、美女,距离天堂最近的城市。因为我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