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散文 > 优秀散文

南京古城在哭泣

发布时间:2020-08-14 栏目:专题 投稿:朴实的黑夜

昨天晚上,吃了晚饭后,感到天气比较闷热,像快要下雨似的,闲来无事,顺便看了一则关于南京市《秦淮河畔:消逝的旧城》的新闻报道,重点介绍了南京古城历经上千年的城南旧事与历史风貌街区仅仅只经过了不足30年的发展即将毁于一旦的历史事件,心里感到十分难受。这次新闻专题内容具体、详实,图文并茂,感染力极强,生动地介绍了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秦淮河畔经历了大型的旧城改造后,历史街区遗存迅速减少。至现在,只有数块孤立的明清街区孤立地点缀在秦淮河边。而今,这几个剩余的街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命运,遭遇拆迁。

曾几何时,曾记否,秦淮河自东向西,横贯南京城南

1000多年来,居民都是沿河而聚居,从而形成了繁华的南京老城区。自三国东吴定都开始,南京城南片区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至明代煌煌大成,成就了中国古代最繁华的都市。此后虽然经朝代更替、农民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而不改本来面目,南京城南历史街区的面貌,就这样定格在南京人的眼中和心中,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下半叶,依然胳络清晰,风貌完整。可以说,南京城南古城片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当地南京人再也熟悉不过的地方,有少部分城南人祖辈五六代人都在这里生活,但如今,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青瓦灰砖,马头高墙”却将只能化作记忆。现实中仅仅幸存的街坊如颜料坊、牛市、洋珠巷、铜作坊和黑簪巷等这些明清建筑古遗迹也将永远地消失。而沿街墙上隔几米远就有一个老大的“拆”字格外醒目,仿佛在嘲笑和蔑视南京城的市民无能,在向他们示威。

今天,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一代知名学者朱自清和俞伯平先生所著的散文《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所描绘的秦淮河旧影,昔日“沿着十里秦淮的两岸,小巷弯曲,房屋栉比,人烟稠密,民风纯朴,浓郁的乡音构成了古城南京特有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景观。”而今物是人非,再无往日的平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今天的秦淮河畔,“山川依旧,景物全非”。昔日的巷、坊、市、廊将被宽阔的柏油马路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夏、住宅小区、花园新村、酒店、百货商场、各种类型的娱乐场所、银行及超级市场等等现代化的建筑所取而代之。难道说昔日的南京古城就在保存了一千年风雨后真的要全面退出南京城市历史舞台吗?南京老城区处处渗透在呻吟和哭泣之中,迄今快三十年矣,但城南片区的市民和保护者却又无能为力,保护他们心爱的家园。为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他们一次又一次作出让步,难道这是城南市民的软弱,还是他们面对政府的高压政策表现出的无奈吗?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一幢幢明清古建筑和代表当地风格和流派的古民居遗迹被强制拆毁时,凡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为那群无知者决策者和执行者感到悲哀。再这样下去,拥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城将会变成一座徒有虚名的现代空城。变得与其他城市一模一样,它还叫六朝古都金陵、古南京城吗?如果我国所有的城市开发建设都采取这种方式,全部推倒重来,那么不就变成了千城一面了,哪里还用得上分这是北京城,那是南京市,这是北海,那是中南海。

今年,建设南京城新城南城市改造工程比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选择性的推倒重建有更大的举动,当时纯粹是为了花最少的资金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采取的是“拆一建多”的开发方式,于是这种多层条式盒状的行列布局建筑风格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的主流导向,这种形式的改造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昔日南京古城城市肌理结构。住在古城片区的百姓在叹息,在不断申诉,结果是一幢又一幢的明清古迹依然遭受到被拆毁的恶运。

据了解,南京秦淮区政府正在进行的“建设新城南”,将投资40亿元左右的巨资,拆迁改造秦淮河两岸的老房子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以“非常罕见”的改造和开发力度,打造一个全新的“新城南计划”在南京市率先全面启动,仅仅幸存的8块孤立的明清街区遗存也面临着几乎被拆迁一空,全面兴建的窘境。据悉这次拆迁范围包括城南的钓鱼台、安品街、门东、颜料坊、船板巷等五个明清建筑区,取而代之的将是在秦淮河畔兴建80万平方米的中高端房产。共2页,当前第1页12

相关推荐:

唯美青春散文

一个人的夜晚心情散文美文

关于青春的唯美散文精选

卧听秋雨

记忆里的那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