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然然游镇远(之二)
镇远古城分为府城和卫城,府城即舞阳河东边的古代的知府所在地;卫城则为军营,即舞阳河西边的古代要塞、屯兵处,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长长的卫城古城墙。漫步在古城墙上,仿佛又回到冷兵器时代烽烟缭绕、人喊马嘶的战场。而走在针远的古民居小巷里,心中却有了那种久违了的宁静与悠然。
镇远古民居不同凡响。它们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角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即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门窗飞檐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条石栋梁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所谓的“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旋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
镇远县内的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酱园厂巷。这些交叉边接、互相通达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走进巷中,城市的喧嚣顿时清融,仿佛回到那古老的时代,再现出明清时代的生活情景。小巷随山势爬坡上坎,转弯抹角。站在巷道中间,视线被弯阻隔,既看不见巷头,也看不见巷尾。山道是什么样,小巷也是什么样。小巷两边是高达八至十米的封火高墙,起着防火防盗的作用,两面高墙之间夹着仅有一米左右的巷道,全用青石板铺就,高耸的墙体将那本就狭窄的巷道逼得更显幽暗深邃。在许多大致平行的南北方向的主巷之间,还隐藏着无数支巷,生人一旦进入这里,就会陷入小巷迷宫,犹如《水浒传》三打祝家庄一章中描写的“陀盘路”一般。小巷两边的民居以条石作地基,除外墙外,大多为木质结构,冬暖夏凉。尤其是到了夏天,每一个巷口都是一个大大的天然的空调口,冷气袭人,爽快得很呐!那还要什么空调哦!
镇远的小巷也别有风味,尤以冲子口巷、仁寿巷、复兴巷、四方井巷为最。从河边码头拾级而上,夹在封火山墙之间的青石板小路显得幽深而安静,让你心如止水,忘却尘世的喧闹和浮华。复兴巷的傅家大院算是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坐北朝南,有两进院落,雕花窗仍是旧制,堂屋的太师椅是清代的原物。
离开闹市,走进狭长幽深的巷子,这才进入古城的腹心。一般的游客,在镇远河沿的街道上溜达一阵之后,便径直朝着青龙洞走去,或者登上游船去欣赏舞阳河风光。“四时江水绿如蓝”的舞阳河风光和“海上飞来一洞天”的青龙洞,的确非游不可。然而,古城韵味犹在古巷。这是一条条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巷中,城市的喧嚣顿时消融,仿佛感到时光倒流。
镇远的古巷子和其它地方迥然不同,可以说目前难觅其二。镇远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其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没有其平坦无坡的局限;有重庆“山城巷子”的风格,又无其都市繁华喧闹之气氛。兼二者之长又独具山野风味,大概是镇远“山高皇帝远”的缘故吧,显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概括地讲,镇远的古巷子妙得很,爬坡上坎,转弯抹角,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沟,巷对码头,巷通驿道,深宅大院,其与众不同更多的是因为它的“歪门斜道”。
镇远过去有多少巷子现已无法统计,但至今犹存7条。它们是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和陈家井巷。这些巷子都建在临河的石屏山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走进巷中,视线被弯道阻隔,既看不见巷头,也看不到巷尾,忽上忽下。最长的巷子是冲子口巷,全长249米。因为巷子都在山间盘旋,弯弯曲曲,东拐西弯,初来乍到的人常常迷路。共2页,当前第1页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