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随笔
1、
少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在乡村的童年梦幻里,月亮总是让我对天空充满了最美好的向往。夏日的夜晚,在姥姥家种满了梧桐树的院落中,任晚风习习,坐在小板凳上,静听着大人们轻摇着蒲扇讲那嫦娥奔月的故事。看着淡淡的云儿时不时地掠过月亮的面庞,心中想像着遥远的广寒宫中是怎样的清丽,嫦娥是怎样的优美,玉兔和家里养的白兔有什么不一样,吴刚斧下的桂树到底是如何砍完了就愈合如初?那时还曾用手电照向月亮,希望能为它多添一丝辉明和秀美,让手中光束捎去一个小孩子对它的憧憬和美好。
舅舅教我读书时,当我看到“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才知古人早已对月亮有了贴切精彩的描绘。傍晚和小伙伴们到村里流经的一条小河里去玩,踏在温温热热的河水中,脚下是细细柔软的泥沙和不时硌脚的卵石,双手捧起一窝流水,希望能把美丽的水中月置于手心,而眼见着晃动的光亮从指尖流逝,却总也不能把它留住,那时想:月儿一定是属于这条小河的吧。此时伙伴们把水撩向了有些出神的我,于是,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光着屁股相互打着水仗,尽情地嬉戏玩闹,溅起的水花莹闪着月儿洒下的光亮。
2、
及至长大,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古人借月抒怀的佳句名篇。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有“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该诗为李白适逢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月色旖旎,碧山青幽,诗人心境悠然洒脱。而《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诗人在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的,由孤独而邀月、影为伴,充满了悲凉。
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深竹林中一个人弹琴和吹口哨,不是为了让人欣赏,只有明月才是唯一能见到这种忘情陶醉的知音,道出人之所不能道。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古名句,作者美好的祝愿,已经不只是对子由一人而发,而是变为了一切热爱生活的人的共同愿望了,天上人间,其意无穷。
“醉别西楼醒不已,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晏畿道《蝶恋花》里的句子,写别后的凄哀愁情。醉梦醒来,记得只是因为离别痛苦难遣而大醉以浇离愁,醒来更感慨人生如梦如云,聚无由,散去容易,眼下只剩自己一人独对斜月画屏,凄凉孤寂不尽。
3、
慢慢的,我也有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经历,对月儿便有了一份难以言表的情感。于心中远方的爱人,我也希望月儿能寄去对她的深深眷恋,借些许文字以表我心:我想像着与你缓步香茵,笑看春风;或青枫浦桥,惬意江南。举杯共盏,抒我明月情怀。然而,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情感,城里的生活足步匆忙繁乱,人情越来越淡,老死不相往来,隔着防盗门上的“猫眼”看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暇余之际,去赏那皎洁月明,想起那散发着泥土和青草味道的小乡村,想念那淳朴善良真挚的乡亲们。月是故乡明,记忆中的曾经是否仍一如往昔?
中秋将至,月色阑珊,就让洁净的月光洗净世间所有的忧伤与惨淡,忘却了前尘如烟。尘嚣远去,恩怨不再,抛开荣辱得失,爱恨情仇,只余这月白,风清和浩浩的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