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特族,做职场上空自由的鹰
飞特族,做职场上空自由的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出现了一批思想前卫、能力较强的“飞特族”(即freeter的音译,是英文“自由”—free与德文“劳工”—arbeiter的组合)。这些人有如下特征:比较年轻,没有固定职业,从事非全日性工作,能自主掌握自己的工作和时间,干累了就出门游玩。他们认为,生活的本质就应该是一种体验,工作是为了快乐,否则就是白来世界一遭。他们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富日子富过,穷日子穷过”。不是有主观意愿就可以加入“飞特族”,必须有头脑、有能力、有胆魄作基础,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职场上空自由飞翔,而不必担心没有落脚之地。 快乐潇洒的“临时工”哈尔滨是个移民城市,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文化上的包容性与多元性,“飞特族”的出现便是社会多元与价值多元的表征。对“飞特族”的调查材料显示,大多数“飞特”属于都市白领阶层,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特定的技能,虽然工作不稳定,却有着超群的经济头脑。他们之所以能维持“飞特”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为他们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撑平台是分不开的。据了解,他们多数人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他们中有从事媒体工作、广告工作、摄影工作、it行业的,还有些“飞特”则是自己开店的“小老板”,但开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挣钱旅游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苏晓鹏,28岁。他在银行做了7年后,开始选择过自由工作的日子。起初,苏晓鹏休息一年在家帮老婆写稿子,之后应聘到哈尔滨市一家外资企业任办公室副主任,但只待了三四个月。xx年左右,他又到了某出版社当起了办公室主任。工作了两年,他又休息一年;之后再到一家旅行社做行销企划经理。去年他又应朋友的邀请去做理财经理,但做了不到一年,如今又在家休息。从事设计业的女孩姜玲也是一个典型的“飞特”代表。“我觉得享受生活是头等大事,而不是累死累活地赚钱,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有好的工作情绪嘛!最早辞职出去玩时,我也没把自己归入什么族,就是单纯想休息一下。但在遇见现在的男友时,才发现原来有不少和我有着同样生活状态的人。”“我们是在一家设计类论坛认识的,一次版聊时,才发现他也刚给自己放了两个月假,也算有缘吧。”当记者问其下一步打算时,姜玲表示,现在先在家待着,白天和男友出去玩,晚上上网聊聊,灵感来了就去一些创意交易类网站找点活儿做。“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平台,如较有名气的‘任务中国’等等。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喜欢去这样的网站,他们跟我一样都不是看重重金悬赏,只是为了一展身手,所以感觉很不错。”姜玲说。相比她的随意,她的男友高言则显得更为直白:“我就是不喜欢朝八晚五的写字楼生活!我可不想像我哥一样,每天挤公交,工作到很晚,回家还做饭———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我和姜玲都是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既然是创意人,就得享受自由的创意空间。现在网络中已出现了不少如‘任务中国’之类的创意交易平台,给了我们大展拳脚的舞台,觉得没必要循规蹈矩地工作了。而且我还认为,固定工作在家庭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工资以外的收入。” 想“飞”必须有能力其实所有的“飞特族”最不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丢工作”。与soho族和自由工作者们不同,“飞特族”多数是大公司或比较有规模企业或单位的一员,正常工作的时候,和普通的全职上班族状态相同,甚至工作更加卖力。所不同的是,他们往往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提出离开,甚至为了享受一个“悠长假期”,不惜得罪老板。在一家时尚杂志社担任旅游的吕萍也是“飞特族”中的一员,这家杂志社是她的第三份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干了4年,也算积累了不少人脉和经验,当时实在是累了,身体也不太好,就决定辞职到各地转转,一玩儿就玩上瘾了。不过,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回来后每次找工作都不费劲吧。”“飞特族”的生活处于半休闲状态,旅行占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但是,“飞特”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驴友”。在他们的眼中,带着帐篷满世界跑的“驴友”喜欢颠沛流离的自然生活,是为了流浪而旅游;而他们则是为了享受而旅游,这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在每个城市生活下来,感受各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在长时间的游走中积累各自需要的经验。王胜在硕士毕业后工作一年就加入了“飞特族”。他从不在同一个城市待满三个月。西藏、成都、云南,他一边旅行,一边为旅游杂志撰稿,偶尔做做翻译、地导,就这样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他说:“人不能被工作累着,如果有能力去享受生活,那就该尽早去。我想成为优秀的历史学家,我正在为我以后的事业积累经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