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要晒工资?
他们为什么要晒工资?
如果公司同事问你工资多少,你一定会像防贼一样地防着他。但是,也许你不介意与一个从未谋面的网友分享你工资条上的秘密。正是这种微妙的心态,促成了如今一股上网“晒工资”的潮流。 晒工资,顾名思义,就是匿名将工资条上的明细列出让别人看。短短几个月时间,网上由网民自发晒出的工资条已经高达170多万条。春节前后,甚至还有不少晒年终奖的。人们曾经小心呵护的个人隐私、企业曾经努力保守的“商业机密”,在网络时代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不胫而走。这些工资条真实性有多高,它们是不是在挑战职场潜规则,它们会不会加剧人们因贫富差距而形成的心理落差,它们能成为劳资博弈的助推器吗?工资条背后的民生焦虑《中国经营报》:如此之高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说明了什么?有人从中看出了民意,还有人看到了收入差距,你看到了什么?李冬民:“晒工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包含了一部分老百姓对现实中的不满的无奈宣泄;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我国现行的工资体系是隐性与公开结合的一种分配方式。城市的公职人员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从计划经济统筹管理到市场经济逐步放活的过程,必然出现广泛的中间地带,出现模棱两可的灰色收入。这种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正逐步得到规范。比如账户实名制,手机电信等实名体系的出现,就是在放活的同时将其纳入社会管理当中。随着社会信用记录和公共管理的健全,过去模糊的灰色地带将日渐清晰。在这种变迁过程中,成千上万有公职的城市人开始感到了压力。而“晒工资”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人表面风光(社会地位不低),事实上却捉襟见肘(实际收入不高)的尴尬处境和内心不平衡。袁岳:这个现象之所以引发较为广泛的关注,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将其作为与雇主谈判的依据,因为信息的对称程度与谈判的成功与否是正相关的。二是满足人们偷窥的兴趣。三是对人们的职业选择有一定影响。我不同意“晒工资”反映收入差距拉大的说法。事实上,有工资条可晒的人基本是城市的白领或者有正当收入的人。人们对收入差距的不满主要是对不正当收入的不满,而不是对基于职能和岗位绩效的不满。是对非法小煤窑主暴利的不满,而非对外企老板高薪的不满。而前者是不可能有工资的。所以正常的收入分配原则是让有经验和技能的人获得较高的工资。即使在工资分配相对不合理的企业里,工资也是和技能与岗位挂钩的,所有工资条代表的分配方式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其中体现的差异是一种职业选择和岗位的差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源头。所以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其中有对收入的不满。李冬民:工资条背后的确有民生的焦虑,有人们对收入公平的期许,其中人们对体制内收入不尽合理差距的不满尤甚。事实上,靠国家财政拨款开支的部门和单位的收入(我们权且称之为“体制内收入”)分配经历了数次变迁。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于体制内收入管得的确很紧,四五分钱的公共汽车票拿回单位报销,会计都要一分一分算账核对,可谓锱铢必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外的收入被放活了,但体制内却是真穷,灰色收入也应运而生。时至今日,体制内可花的钱多了,手脚也大了,人们灰色收入往往也有增无减。与此同时,体制外的团体和单位经营成本越来越高,但赚钱却越来越难。由此造成体制内外薪酬工资差距悬殊,这种不平衡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新的社会裂痕。而且即便同在一种体制下,不同岗位的工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如公交系统,过去这个系统是真穷,但现在政府为了社会安定和谐,在很多公共管理领域加大了投入,于是过去一些财政吃紧的系统变得“阔绰”起来。但真正享受到这种扶持和补贴的往往是一些调度人员、管理人员。这种差距有些理由但并非技能、业绩所带来的合理差距,所以人们有不满情绪是自然的。工资条背后的职场百态《中国经营报》:有人从“晒”出的工资条,看到了收入差距;有人从“晒”出的工资条寻求职业选择的依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工资条看到了职场百态。你认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工资条背后的薪酬体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