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成功经验:一群头脑在思考
万科成功经验:一群头脑在思考
一群会思考的头脑《万科观点》(花城出版社XX年出版)这本书中的作者,我大部分都认识。他们有的仍在万科,像王石、郁亮、单小海;有的已经离开了万科,像姚牧民、郭钧、林绍洲;还有不是万科的,甚至是竞争对手,但经常同万科联系在一起,像任志强、冯仑。乍看本书的名字和这些作者,好像这些文章谈的都是地产界的事。其实不然,这些文章远远超过了盖房子的话题。房子是大部分人一生中购置的最大财产,它同粮食一样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尊严。改革开放后,商人可以从事房地产了。可是,这些写文章的人,当时哪个会盖商品房呢?不要说商品房,就是房子他们都没盖过。他们有的当时正在倒卖电器,有的正在学校读书,有的还在工厂里当工人。不仅他们不会,当时整个中国大陆也没有人知道怎么建商品房,大学教材里干脆就没有房地产这个词!没人懂,不要紧。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商人,商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这些人呼啦啦地冲进了中国刚开放的房地产行业。然而,长城不是一天建的。有了需求,有了资本,有了土地,有了设计的自由,不代表你马上就会盖、会卖、会管理商品房。现在新楼盘开卖,除了争奇斗艳的广告外,购房者对一个个装修得美轮美奂的样板房也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直到1990年,中国才出现第一个样板房。现在人们买房子,必须要问:“每月管理费多少钱?物业管理是哪个公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直到1992年,中国才有第一个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现在,买高层住宅的人都知道要有亮亮堂堂的落地窗,引景入室嘛。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高层民用住宅,直到1995年才有落地窗的设计。深圳万科房地产公司就是在1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乎用尽了当时在市场上卖股票筹来的所有钱,用一个天价,获得了中国历史上拍卖的第一块住宅用地。在没有任何房地产专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万科公司跌跌撞撞地踏入了这个行业。然而,那块贵地没有噎死万科。15年之后,它变成了中国房地产界公认的老大。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授万科的案例时,同学们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万科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从商场里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企业同人一样,成功的背后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因此,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我永远避实就虚。我说:“因为,万科不是一个脑袋在思考,而是一群脑袋在思考。”不信你们看,中国有哪个企业的员工能这样大面积地、长期持久地、像老板一样关注自己的产品和自己所处的行业,“前仆后继”地写出这么多轻理论、重实际、非官样的产业学术文章? 正因为如此,《万科周刊》作为企业的内刊,能连续创办XX年,出了近500期,发行量达10000册,并能吸引众多非万科公司、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业内人士向它投稿。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有一个更恰当的名字—“万科人和中国地产界的思考”。因为这里收录的文章不是在介绍万科公司的经验,而是万科人和他们的同行,在过去15年,对如何建造适合中国人的房子的思考。从这些文章中,业内人士会明白为什么是万科公司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售楼样板房;为什么万科公司能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物业管理公司;为什么万科公司敢于率先把外国设计师的图纸用在中国的民宅上……更重要的是,读了这些文章后,一个有雄心的房地产行内人不能不扪心自问:在中国房地产这个如此巨大、刚刚起步的行业中,如何能不让万科独领风骚?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