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玲:命运中的半步之遥
王云玲:命运中的半步之遥
只差半步,世界可能完全不同。王云玲曾经差点辞职,但一次恍然大悟的经历让她明白了HR。面对困难,与其抱怨不如欣赏 很少有人这么直截了当地宣称自己不适合正在从事的工作,一个已经做了6年,而且还要继续做下去的工作;很少有人能这么坦诚地告白自己在职位中的挣扎,一个让人羡慕的,几近这个职业顶峰的位置。然而王云玲,这位戴姆勒-克莱斯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总经理,在我们的谈话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说:"我不是HR出身,我始终认为自己不适合做HR。"在6年的HR生涯中,王云玲有2/3的时间对事业充满了困惑。 这些看起来足够让一个人放弃一份职业了,但是王云玲却坚持了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挺"过来了。也许是曾经从军的经历让她坚韧而不服输,也许是在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之后,她对这个职业有了另一种感情。不管怎样,如今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曾经的艰辛,也不过是现在回头看时,一路欣赏的风景。 在很多命运的关口,王云玲总是想起当年她第一次,也是她惟一一次面试时,对面的考官跟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再往前迈半步,也许你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同一次恍然大悟 1998年,戴姆勒-克莱斯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次公司中国代表处的整合。从1983年就进入戴克的王云玲成为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当时,她对人力资源一无所知。 王云玲认为自己是个既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也不善于跟数字打交道的人。而那个时候,几个代表处合并起来,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公司团队,但是薪酬体系还建立在原代表处基础上。那个时候,光每个月给员工做工资,对于王云玲来说,就是莫大的折磨。 接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工作没有什么自信的王云玲越发觉得吃力了,"那个时候,别人只要说我不对,我立刻就闭嘴了,觉得自己不懂就不敢说……其实,现在看来,那时很多时候我是对的,就是没有自信坚持"。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一场又一场意志的战役,即便是军人出身的王云玲也不是每次都能胜利。在一次一次被"否定"之后,王云玲有点气馁了。"有一段时间我很消极。比如讨论给员工升工资,我谈一个比例,大家都在说不好。那我就放弃了--你们都不在乎,我干嘛要在乎?员工是为公司工作的,他不开心就离开了,你不在乎,我为什么要在乎呢?"带着这样的抵触情绪,王云玲向老板提出辞职,谁知,老板惊讶了。 戴克公司是典型的德国公司,在多半为外籍管理人员的高管会议上,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面子",也没有人注意到王云玲的敏感。"我们只是希望你能多说,并不是让你越来越沉默。我们希望你能对你的意见,提出更充分的支持。"老板的话也让王云玲吃惊了,自从1983年进入外企,一直跟着德国老板的王云玲,自认是了解德国文化的,现在她才知道,自己竟然是被"文化差异"愚弄了。 从此王云玲可以坦然面对各种质疑。随着对业务越来越熟悉,她对工作也越来越自信。与此同时,她也注意到中国员工在外企工作,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困难,尤其是晋级加薪,中国员工总是羞于启齿。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王云玲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这些障碍。 "德国人从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就是要什么说出来,给不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中国人却从小被教育要有修养,而羞于谈"利",当他们对薪水、晋级不满意,也很少会找上司谈。"中国员工的想法是,我都那么努力了,老板你还看不见吗?"而德国老板们却以员工开不开心为判断标准,当中国员工最终不堪忍受没有加薪没有晋级的工作待遇,而要辞职的时候,多半老板们会非常惊异:"你不是一直很开心吗?" 戴克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在中德文化沟通上下了很大功夫,还为此特别设立了很多培训,对中德双方员工进行沟通技巧以及文化背景方面的教育。这些努力已经在近两年见到成效,"我们就是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王云玲说,"帮助大家沟通,教给他们方法。" 王云玲回想起当年工作的痛苦,到有一天突然豁然开朗,她对HR的感觉和感情好像一次恍然大悟。或许用一夜之间来形容不合适,但是在王云玲看来,这一次,就如同她以前的经历一样,也迈出了艰难而有力的半步。 而第一次,是在她进入外企的时候。 沟通的魅力 在进入外企之前,王云玲是一名军人。 王云玲是幸运的。1969年她进入军营,那一年正巧是洛阳外国语学院征兵。在那个被称为浩劫的年代,王云玲竟然有机会安心地学习外语。毕业之后她被分到总参,热爱军营的王云玲并没有想过要离开。但是女儿的一次大病却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1983年,王云玲的女儿得了严重的秋季腹泻,出于对女儿的愧疚,王云玲决定转业了。她得到的第一个面试机会,就是戴克公司的前身,友谊公司。 虽然王云玲学的是外语,但是长期不用英语交流,她的口语并不好。第一次面试之后,她有点打退堂鼓了。那个时候,其他工作机会很多,外语优势让她一点也不为工作发愁。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面试的考官对她说:"如果你再往前迈半步,也许你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就是这句话,让王云玲进入了戴克,走到了今天。 王云玲承认军营生活在她性格的影响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外企的职业生涯也让她改变了很多。至少,她从一个害羞、不会跟人打交道的军人,变成了负责员工关系,自认为是扮演着桥梁角色的沟通高手。 而戴克中国的HR在"沟通"上的进展,还要感谢它的新总裁。 "我们的新老板非常重视沟通。"总裁副总裁定期的开会叫战略日。大家所有问题都拿到桌面上谈。老板把两种颜色的卡片发给大家,让大家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一张上面写这个季度什么让你最开心,另一个卡片上写着什么让你最不开心。所有人写完之后,卡片贴在木板上,有的人说,宴会太多,我不开心;有的说工作量太大,我不开心;有的说电话不好用我不开心。另一方面大家也为工作进展顺利开心,为办公设备功能提高开心……最后总结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戴克相信,只有员工开心了,他才会喜欢这个工作,并愿意留下来。 现在,从高管到中层管理者,每个部门都有这样的活动,"我们HR也有这样的会议,我们讨论的结果就是HR部门的接口太多了,然后我们分析应该怎么做,下一步如何改进。我觉得这样的沟通,才可以整体地激活工作,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高。" 在新任总裁来之前,戴克中国是没有员工大会的。新总裁上任以后,于去年六月份召开了第一次员工大会。通过会议员工知道了公司很多的信息--项目的进展情况,销售额的情况,等等。通过这些努力,员工意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员工关系,大家更多地找HR了。 学习是最好的动力 从军人到白领,从业务员到HR总监,王云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跨越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在这些"半步改变人生"的迈进中,不断地学习成为她前进的最好动力。 生存于外企,老板的做法成为王云玲最好的教科书,新任总裁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也给王云玲上了一课。 2003年戴克中国的新总裁刚到任,就赶上了非典。老板很重视,责令HR每天早上汇报情况,对员工发布信息。这个时候有的员工提出坐公交车的问题,因为戴克公司没有班车,员工坐公车的感染的风险就变大了。 情况上报之后,没有费什么周折,公司马上租了车。2003年7月,非典过去了,可是习惯了坐班车员工就希望把班车制度延续下去。"我就跟老板说了。他没说行还是不行,而是让我去做了一个调研。"王云玲和同事对员工班车需求情况做了统计--谁需要,谁不需要,需要班车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分布在什么地方?"公司教会我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不能为照顾一部分人而忽略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 王云玲做完统计拿出了建议,但是管理层会议上,所有的副总都认为,班车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当大家把员工为什么需要班车的理由重新分析讨论之后发现,"弹性工作制"是解决整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缓解员工上班赶高峰的问题,也照顾了所有员工的利益。"这个结果让我心服口服。"王云玲说。 今年王云玲的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汽车行业的大发展,让这一行业的人才竞争异常激烈起来,面对陡然增加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一贯坚韧的王云玲说:"不管事情有多糟,我们永远都要看它的正面。每一件事情,都不要轻易否定。不管事情有多难,我们都可以带着一个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面对困难,与其抱怨不如欣赏。"(李源) 来源:中国新时代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