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一人演三个角色
刘晓光:一人演三个角色
跟张宝全、潘石屹和王石等地产大腕的坎坷经历相比,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的履历表应该算是非常顺心的:1955年出生的刘晓光,曾任北京市百货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总经济师、副主任。而后直接就任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总经理、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ING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至今。在业内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主要集中在他如何用9年的时间把一个效益不好的企业发展成为旗下拥有超过170家公司,其中有6家上市公司、3家上市基金,总资产达350多亿元的集团公司,但关于他本人的描述甚少。辉煌背后的刘晓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身份一:环保商人据国外的调查结果,北京的风沙源头来自阿拉善。2003年10月,刘晓光去阿拉善沙漠,当眼前出现一大片一望无际的沙漠时,他说:“我当时被深深地震撼了。”自那以后,刘晓光经常动员圈内的好友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去年首创捐赠60万元环保基金给北京市环保局。在北京市国企联谊会中,刘晓光是副会长,他也经常在这个会上谈他治理阿拉善沙漠的想法。因此他被人戏称为“环保商人”。环保商人的另一面体现在“商”。这几年刘晓光跟意大利环保署的代表经常有接触,除了谈意大利环保署对治理阿拉善沙漠的赠款,刘晓光也有自己的想法,“意大利作为去欧洲的一个跳板和门户,我们探讨在意大利投资酒店的可能性。”身份二:融资高手刘晓光当初接手首创时,首创有48个产业、一二百个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我们重组后把它组成6个板块。现在就是今天所谓的6个板块,3大3小,基建、金融、地产,然后酒店、贸易和科技。这样核心竞争力就会慢慢塑造出来”。他说,虽然当时企业大,但现金量很少,只有1亿元,有时甚至为几百万元发愁。在地产中,刘晓光体味尤深。当首创旗下公司想在海外上市融资时,碰了不少壁,世界不认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认中国的地产市场,认为它是高风险的行业,对地产商多采取拒绝的态度。在国外投资者不认可中国地产的情况下,“我们反复地告诉他们:中国的市场情况跟其他一些国家完全不一样。首先中国的地产市场刚刚起步,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也就13年;第二,它的需求群体太大。例如北京,现在购买房子的家庭占18%左右,而在国际上一般在60%,说明82%的人仍然住的旧房子,或者是租房子;第三,过去老百姓没有钱买房子,但现在他们的收入在逐步增长,优先考虑的肯定是买房子。慢慢他们就认同我们了。”身份三:螃蟹机制的发明者在国企中,一般来说管理是弱项,像首创这样一个超大国企,用什么办法去激励基层员工,用什么办法激励高管呢?“管理是中国的国企跟其他类别企业无法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主要是激励机制问题。激励和约束是并行的。那么首创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1997年,刘晓光在首创集团引入了一个螃蟹机制,“就是凡是改制的企业,不管好的坏的,一律跟着我参股,中层干部,他们没钱,没钱我说两万元钱也得参,你要不参,你就走,让他连薪连股连在一起,他更加关注我们每一个企业,中层干部多的一般有四五十万股,少的有三四十万股。人人都有,你要不入你就走人,这样他们就很关注我的企业,每一个企业等于是一个螃蟹,勾起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总结,稳定人才一是靠政治思想工作,加上有一定的物质待遇来谈,否则很可能维持不住。(应刚)来源:北京现代商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