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手记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
招聘的过程中,具有那么多的随意性,
招聘的手段的有效性值得怀疑,相信测试的,使用心理测试、智力测试。似乎使用心理测试、智力测试就可以预见
应聘者的知识、能力结构,有的加上智力结构测试,进行背景调查,并对简历询问来询问去。人的思维是变化的,
能够应对
招聘者的种种问题,要想真切的了解
应聘者,如果不消除
应聘者的戒备,是很难真切的了解
应聘者的真切情况的,即使通过调查,也未必是
应聘者的真实情况。所以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宽松的交谈环境,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平等的沟通很重要。但是,基于
招聘者与
应聘者的关系,基于资本家与佣工的本质区别,无论多么好的掩饰,也改变不了对立的劳资之间关系的本质。
应聘者寻找工作
岗位,
招聘者需求劳动力,这本身就是对矛盾。内在的机制说明,
这样的矛盾难以调和。现在很多人在提倡感情留人,在面试之开始,就面临着感情投入的问题,感情也应该成为
企业的一种资本投入。如果
企业对
员工没有感情投入,只有榨取,只有劳动剥削,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也必然会发生
员工大量流失。
企业招聘者不
能够在
招聘过程中对
应聘者进行感情投入,那是因为
企业主
没有对
员工进行感情投入的结果。
招聘者因为
没有在
企业得到感情投入,也就很少有感情付出,那么在
招聘过程中,也就机械,也就麻木。也就例行公事,
没有主动去用感情感化
应聘者,也就不会打动
应聘者,也就让
应聘者感觉不到
企业对
自己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就很难真切的表现
自己光辉的一面灿烂的一面,结果也就使
企业难以
招聘到想要的
人才,
人才也就在
企业之间徘徊。常常认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贬义的,但事实上,作为
企业也好,还是作为人力资源
招聘者也好,都要
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能够站在
应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改变一下盛气凌人的架势,改变一下唯我独尊的嘴脸,亲近一些,平易近人一些,做做小人,别把
自己看得很高大很伟大,别把
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主宰者,别把
自己看成是在对
应聘者布施、恩泽。那些盛气凌人的
招聘者,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高人一等,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如果是
企业主
自己的,不过是通过血腥的原始积累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支配权而已,如果是
企业的雇佣,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今天的社会,今天还在
招聘者的
岗位上高高在上,明天也就可能加入
应聘者的队伍,从这点讲,
招聘者实在
没有必要显示的那么优越,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今天是狗,可以汪汪叫唤,明天就可能是落水狗,可能是丧家狗,没什么好值得自鸣得意的。在
招聘过程中,除了使用那些所谓的科学方法外,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招,只是把信息传递出去,让有工作
需要和适合工作
需要的人来应聘,招只是个简短的过程,工作却
需要任职者长年累月的做,去实践在招的过程中的对于
岗位的理解和
岗位对于他的要求的兑现。通过招,可以把好的适合的
人才吸引过来,是否会聘用?是否
能够愿意留下来共同发展?还要看
应聘者的态度、要求,还要看
企业是否具备
应聘者所要求的那些条件。招与聘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或方向,招在于信息发布,聘主要在于应聘过程,包括劳动签约。
招聘方是
企业,
应聘者是
人才,在这两个对立面结合在一起,才算完成了
招聘,但是否
招聘就作数成功了呢?是否就招到了好的
人才?
人才是否就找到了合适的
岗位?还在于
企业能够会用
人才,会培养人,发展
人才。无论是心理测试还是智力测试,都具有格式化倾向,都具有把人当作工具,把工具当作万能的倾向,忽略了人的变化性、思考性、变动性,只是把
人才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看待。在
企业里,
人才面对的环境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工作任务要完成,专业知识要更新,家庭责任要负担,个人学习要努力等等问题面临在
岗位中。在
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思维,人的思想会发生变换,
人才需要适应的同时,也会发生本能的反应和自我的保护,利益的趋势也会发生许多非常规行为举止,绝对不是心理测试或智力测试或简历上所能表现出来的,也不是背景调查等等手段可以了解或预控得到了。也许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因素,才导致
企业总是用不信任的目光看待
人才的举动,用传统意义上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部,导致
人才在
企业内部的不被信任感,也就
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所谓归属与认同,首先就
需要企业对
人才给予认同,
人才才可能认同和归属
企业。情人眼里出西施进入
企业以后,就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
企业经营管理中,部门内的小团体逐渐接纳新人,同时新人进入小团体中,也将第一个与
自己接触的人视为知己,往往第一个接触的人,在
企业内部或部门内部、团体内部,在以后的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也正是
这样的第一印象原因,具有首因效应。部门负责人员对于
自己招聘过来的新人也疼爱有加,因为是
自己招聘过来的,所以就更加爱护,就容易把
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能力传授给新人。
企业在
招聘的过程中,很少利用这个特点,使得新人到岗后,
没有人帮助适应和熟悉
企业的一套工作流程。在加拿大WWW公司,虽然属于营销性的公司,但
企业文化一样的出色,在接受新人方面,帮助新人方面,具有很多优秀的可以模仿的方法:新人通过公司的
招聘启示获得
招聘信息,进入
企业参加面试,面试不是在人力资源部门完成,而是在营销、业务部门完成,和大多数营销公司不同的是,人员面试不是很多一对一的交谈,而是安排一名老
员工带领2名新
员工,在当天出去开展业务的途中,让新人真切的实际的了解
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并真切的了解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困难,对意志的磨砺和对自我的挑战与锻炼。一天下来,
能够带回公司的,愿意在公司做的,才开始正式的面试。一般在一天的过程
能够中,老
员工就会用公司的文化来熏陶新人,用
自己的技能、知识来示范、讲解
企业的文化,讲解
企业的
岗位对于人的帮助和对于性格的更新与改变的重要性。和那些传销不同,
没有强迫,
没有强制,只有教导、引导,用身体力行来做示范,帮助新人,用
企业的文化来挽留新人。在
这样的
企业里,做上三个月,基本人的性格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1999年12月,我进入这家公司,虽然在一个月里我没什么业绩,走街穿巷,风雨雪泥的经历了那年的最寒冷季节,但是人的性格真的发生了改变,从那三个月不到的营销工作中,我改变了
自己的人生方向,把原先从技术为先的思想转变到经营管理上面,把
自己多愁、忧郁的性格改变成开朗、自信的性格,在那个人人都要做
自己的强者的
企业文化氛围里,逐渐改变
自己晦气的心情,
自己的心空逐渐灿烂、
自己的天地逐渐阳光起来,从而为走上了管理者的道路做了性格铺垫。在
自己改变
自己的过程中,
需要勇气,也
需要环境,在我从畜牧兽医专业向工商
企业管理专业的转变的时候,在加拿大的这家公司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其间,我读了《哈佛管理全集》《哈佛经理手册》,虽然当时还不是很懂得商业上的事情,还不明白管理中的学问,但已经懂得了一些管理的皮毛,对于在后来的一家公司从厨师走向总经理助理,具有不可估计的作用。进入上海好好
企业,正好具有相应的发挥
自己读了那两本书的机会,为
企业做了比较刻骨的诊断,写了《有话,好好说》,获得了
企业董事长的认可,从而获得到上海交通大学进修的机会。对于
这样的机会,来得不容易。在加拿大的那家公司,老
员工对于新人的培养,对于新人的率先垂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后来从事管理的职业生涯里,总是
能够爱护下属,帮助同事,帮助新人成长,与新人一同发展,为他们创造和营造宽松的和谐的环境,
这样,他们在对待
自己的同事、新人的时候,也就
能够用爱心去帮助别人成长。在
这样的过程当中,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要说的是晕轮效应,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把
自己的
员工或把
应聘者当作
自己喜欢的人,就可以发现很多优点,如果以先入为主的心态,用外表来评判人,也就容易犯错误。在
招聘过程中,常常是把
自己的熟悉的人或有关系的人看作是很优秀的,而把
没有来历背景的人看作不优秀的。当进入
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也就存在
这样的小团体感觉。一个好的
企业文化环境从大的客观上来说,是
企业主最先创造和制定出来的规矩形成的
企业文化,
企业经过成长期发展成为逐渐成熟的
企业,就要面对的部门文化给
企业营造的小环境,就要面对部门之间的文化给新人营造的小环境。胸怀宽广的人,
能够给
企业营造宽松的环境,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
需要以服务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来为
企业营造宽松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做基础的投入和铺垫。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不想说在面试的时候一见钟情,再见倾心的话题,在实际工作当中特别是人力资源当中,进入
企业的新人更容易对
自己刚进入
企业的接触的人和事敏感,形成刻板效应,从而影响他们以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人的适应性和模仿性超过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是破坏性,而适应性、模仿性是保全性,是
没有损害的行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在
招聘开始,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就要以一种关爱的姿态,帮助的心情,辅助的行动去帮助新进
企业的人员,
这样能够就
能够营造出比较和谐的部门协调环境,同时各用人部门更
需要协作,为新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家在社会上过的都不简单都不容易,
没有必要使那么多绊子来为难新人。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计较,
企业才能营造出优秀的文化,
企业才能按优秀的良性的扶植方式去扶植美好的东西,否则,
企业的文化也好,人际关系软环境也罢,都不利于新人成长,也就不利于新人成长的复制,导致
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向恶性发展。情人眼里出西施,让新人在
企业里,逐渐把
企业当作
自己的家,就
需要给新人以帮助与宽容,指导与扶植。否则,
招聘来的人也成不了西施,也就成不了情人,成不了情人,也就成不了
企业的一分子。
企业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人力资源管理就做了无用功。新人在进入
企业时,就要以审慎的眼光,谨慎的态度分析
企业内部一些与
自己接触的人员身上所折射出来的
企业文化气息,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融洽与紧张程度,要善于分析,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否则一旦进入
企业,环境的交困,人际的复杂,导致
自己无所适从,不但
没有发展前途,工作了也不开心,后悔就来不及了。一见你就笑除了良好的外表,优雅的举止容易使人亲近外,符合
岗位要求,正是
岗位所期待的
人才,
岗位描述有了鲜明的概括和相应的标准,也容易使
招聘者对
应聘者发生好感,但是
这样的情况比较少,一见你就笑是个理想状态,往往收到的是失败的结果,一见钟情的
招聘,往往被假象迷惑。作为
招聘方,使用过程中才发现并非
企业岗位和人选,后悔莫及;作为
应聘者,被
招聘者的花言巧语给诱惑了,结果到
企业一看,天地之间的悬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失望就造成了绝望,在工作中就应付,结果,双方都觉得很受伤。当
应聘者去应聘,听到的是负责
招聘的人在夸夸其谈
自己的
企业如何如何的对
员工好,
自己的
企业如何如何的具有发展情景,那么多意味着
这样的
企业需要人才,也缺乏
人才,同时也留不住
人才,说明
企业缺少留驻
人才的土壤,缺少宽松的环境和事业的平台,所以留不住就,就会渴望
招聘到好的
人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
招聘者一味的说
自己的
企业不好,那么就说明真的不好,至少
企业内部关系比较紧张,同时机制松散,让人
没有留恋的感觉,
没有归属感,工作上就有很多抱怨,或是在
企业里很压抑,
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
没有顺畅的人际关系;面对
这样的
企业,谁也不愿意进去,要改变
这样的
企业现状,也很难,只有
员工大量流失,流失到足以使老板紧张,使业主惊醒,才有可能实现扭转,就像革命一样,必须有很多人牺牲才能唤起觉醒一样。有许多业主,如果
没有大的事件触动,是不会轻易改变
自己的行为模式或风格的,
企业内部就依旧是官僚盛行,管理混乱,人浮于事,得过且过。另一个情形是
应聘者夸夸其谈,口若悬河,
这样也不是很好,结果变成了听与说的悬殊很大,
应聘者急于表现
自己,对
企业了解甚少,结果是
自己表现了很多,但有用的很少,
自己展示在对方面前,一览无余,而
企业方面却很隐蔽,使得面谈不成功。一见钟情的面试成功秘诀,
应聘者在于以不变应万变,
招聘者怎么问,就怎么回答,但要考虑回答问题的统一性,连贯性,不能前言不达后语,不能自相矛盾,基本上
应聘者能够掌握
这样的原则,就容易获得一见钟情的效果。而
招聘者如果要想获得真实的
应聘者信息,就
需要少说多听多提问,从多个侧面来了解和分析
应聘者给于的信息,从中分析出是否符合
岗位要求。现实的情形是要么
招聘者逻辑混乱,提问无聊,要么
招聘者技能低下,水平有限,要么很被动,敷衍过场,要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给机会给
应聘者。一个对等的应聘
招聘过程很少,也很难营造一个公平的平等的交流环境和氛围,总是在不对等的不平等的交换彼此的信息,信息交换的地位不平等,导致
应聘者总是要掩盖一些
自己的缺点,尽量展现或故意暴露
自己的优点,以期获得
招聘者的认可、认同和赏识,从而获得工作机会。而
招聘者总是高高在上,怡然自得的样子,一副居高临下自命不凡无所不懂无所不懂的样子。使得双方在不公平不平等的环境中交换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也就使得
企业难以
招聘到合适的
岗位需求
人才,
人才也很难找到合适
自己发展的事业平台。如果说传统的一见钟情是一种境界的话,那么在
企业招聘中,一见钟情可能是陷阱,对于应聘人员来说,一见钟情绝对是个陷阱。天上不会掉下面包,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来了份适合
自己的工作。只要在商业环境里,就
没有免费的午餐。轻易获得的就容易很快失去。一些菜鸟在求职场合,不懂得
招聘里的陷阱,轻易相信别人,酿成惨祸的例子不在少数。在上海
这样的地方,也还经常发生求职的菜鸟被欺骗的事件。在求职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有的
企业干脆就打廉价劳动力的注意,
招聘人员来,用三个月就不要了,有的签订劳动合同,一年内不给于养老保险等等福利,只给于基本工资,如果一年后确定继续使用,再给于弥补,结果一年不到,就给辞退了,就不
需要承担养老保险的义务和责任了。更多的更恐怖的是拉去做传销,拉去做传销,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去做直销,连工资都
没有保障,吃饭都
没有保障,在大城市里,
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
招聘过去,就成了赚钱的机器,走街穿巷,为不法的小
企业赚钱浪费青春。一见你就笑,笑你傻,笑你可爱,笑你涉足社会不深,笑你可以骗,笑你可以为他们赚钱而不
需要付出成本。在城市里不规范的小
企业里,一见你就笑,成为隐蔽的非法用人场所,而在浙江等地的私营
企业,一见你就笑,是终于可以找到他们可以廉价雇佣的对象,转变成为新的产业工人。都是月亮惹的祸美好的夜色,蒙胧的月色,淡淡的夜气,在
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让人不遐想?在
这样的氛围里,怎么能让人没感动?漫步西湖边,在星巴克旁的一个餐饮茶楼坐下,右侧是明净的月色下的西湖,左侧是笑若桃花的服务女郎,对面是慈善和祥的
企业主,面对
这样的环境,融入
这样能够的氛围,彼此交换
企业管理的心得,交换彼此对于市场的看法,交换彼此对于经营的独到间接……一不小心,两个人的管线不谋而合,在价值观、世界观上彼此的观点是那么的相近和相似,似乎是遇到了几十年不见的老友,似乎是遇到了
自己的
企业发展的左手右臂…….就如一对情人在恋爱季节里的倾心,规划和设计着美好的未来,然而,经营
企业又与谈恋爱有着本质的区别,
企业经营要的是利润,恋爱要的是过程的美丽,
企业要的是结果的实在,无论过程多么美妙,
企业不关心,只关注结果是股东利益增加了与否,2004年10月,与某个浙江
企业老总两个多次浪漫接触后,决定委身企业。进入企业后,对所属企业进行了考察,整体了解了公司的概况和管理现状、水平。然而,却决定从原来讨论的
岗位:董事长助理,转变为总经理助理,作为下属一家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这样是工作
需要,本无可厚非。如果说 为了锻炼
人才,也可以理解,但是,在几个也过去后,又要从总经理助理的角色转换到人力资源总监的
岗位上,扮演人力资源总监的角色。很显然,人力资源总监
没有必要设立,才30个人的一个子公司,全然
没有必要这么设立,企业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从董事长助理逐渐向总经理助理转变,然后成为一个部门经理,
这样能够降低工资开支,也可以从基层锻炼人,考察人,同时也更为企业实际经营制造
人才,同时还掌握和控制了子公司经理。但是实际的情形却不是
这样,作为子公司经理,不愿意看到
自己的行为被监控,作为一个董事长助理逐渐转变为总经理助理,再转变为人力资源总监,很明显就是在明升暗降,来降低企业成本支出,从原来的15万一年,要降低到8万一年,面对
这样的困境,面对
这样的困惑,是走还是留,是个痛苦的挣扎过程。走,是
自己的损失,留,也是
自己的损失,当初西湖边的谈话不知到那里去了,做为一个参谋型的角色,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进行三个角色的转换,并且在同一家公司,这是个比较尴尬的转换,在这里面,具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是外地人,企业主宁可相信本地的初中生,不愿意相信外地的大学生。宁可给本地的业务员本田雅格、北京现代,也不愿意给外地的副总级别的人配车。无论从待遇上还是从办公条件上,都具有歧视的色彩。一个本地业务员,企业每年为之付出的费用近30万,一个副总级别的外地管理者企业连15万都不给予,只愿意支付8万。在
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怎么
能够开心?怎么
能够安心?都是月亮惹得祸!所以高级
人才也好,一般
人才也好,在和企业主讨论工作发展的时候,在和企业主讨论
自己待遇的时候,不要轻信企业主的承诺和许诺,在这个世界上,资本家就是资本家,以最少的成本支出为目标,以最大的利润回报为目的。无论是同学关系也好同窗关系也罢,只要在利益面前,利润最大化,永远是资本家追求的唯一的目标。在信用和诚信严重缺失的今天,如果谁还盲目的提倡或相信诚信,谁就是被别人愚弄的对象,谁就是
自己在玩弄
自己的未来。在艰苦的思想斗争后,决定离开这家公司,离开后,企业主又打电话说钱不是问题,只要你觉得做那工作开心,做那工作合适,如果不合适可以调整。但是,已经
没有必要再去相信
这样的话了。许多时候,企业
需要人才的时候,就像男人向女人求婚、求爱,当得到手之后,就不会再珍惜,就不懂得珍惜了,并逐渐产生:“始乱终弃”。一方面是期望值可能过高,导致失望也高,另一方面不懂得如何使用
人才,导致用到不合适的
岗位去了,发挥不了才干,反而显得是庸才。不管是月亮惹的祸,还是
人才惹的祸或是企业主
自己惹的祸,失望之余,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为何不诚信,不诚信就是不诚心,不诚心干嘛还要聘请
人才进入企业?进入企业为何要
岗位一换再换?不给
人才发展空间,让
人才看不到希望,让
人才没有表达意思的通路,让
人才在苦闷与彷徨里寻找工作突破口开展工作,很难。你在他乡还好吗?打工一词,具有中国特色。前几年,讨论农民工的问题。社会把人分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主要群体。农民打工,同样是工人,却享受不到工人的待遇。包括一些大学毕业的所谓
人才,也很难真正意义上享受到城市工人所有的待遇。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员,形成这个社会不属于农村不属于城市的边缘人,或叫做两栖人。虽然他们的户口在农村,但农村
没有能力为他们的生老病死做保障。在大量人员外来的情况下,国家关于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几亿农民的就业问题是颗定时炸弹,随时会被引爆,
这样的引爆多来自经济的而不是战争的,人的生存需求将决定农民制造中国新一轮危机。飘泊在外,无论是所谓的
人才,还是所谓的农民,都一样
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我们常说给国外投资者国民待遇,也有学者提出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说说容易做起来难,50年的历史遗留,要在短时间里解决,具体触动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时,就必然要受到阻碍,
这样的阻碍来自小集团的利益受损后的自我保护。无论是低级打工者还是高级打工者,打工的心态导致
没有企业主人的心态,导致主人心态的涣散,也许本来就
没有这样的心态,也
没有培养和培植
这样的心态。在企业经营实际里,
员工就是
员工,就是被管理的被管制的对象,企业主就是企业主,就是资本家,就是主动剥削的收益人。
这样的状态导致
员工在获取
自己所有
能够获得的生产资料后,不再去想什么社会责任、企业责任,而企业主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榨取一部分工资成本剔除后的利润,从而过着安逸、奢侈的生活。如果说从毛泽东时代就把农民作为改造的对象的话,那么,农民也多是企业主的先天状态。大多数农民通过
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择手段,获得原始积累,从而获得榨取更多的劳动价值。工人就很少有这个机会和能力,同时,一些拥有和握有国家资源的人,也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获得原始积累,来榨取更多人的劳动。背井离乡是种痛,在夜深无人的时候,在传统节日的时候,人人内心都在滴血,但人人都要表现的坚强。无论是企业如何定义
人才,还是社会如何定义
人才,作为人,我觉得,都有一样的感受,都有飘泊的感受,都有不安定的感受,都有流浪与流落的感受,在这个社会里,具有那么多的人在为生计、在为发展奔波。从农村到城市,从土地到工厂,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但是,
没有人愿意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
人才流,民工流,成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衍生。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
人才流,在民工流的背后隐藏着这个国家体制的急待改变,两种不同的国民待遇必须改变。这背后,不是企业
能够力所能及的,也正是企业可以逃避社会责任,可以钻法律的空子,实质是钻国家机制的空子。正是体制的不健全或人为的导致体制的漏洞,导致将有几亿的
人才流或民工流在中国流动,导致中国的交通部门大赚,导致中国的通信部门大赚,人口流动得益的不仅仅是流动人口的本身,更多是国家得益,国家机器得益。你在他乡还好吗?是讨论一种生存状态, 是讨论一种打工者的生存状态,是在讨论人性与人本的存在状态。有多少人去关注飘泊他乡的人?有多少企业真心的去关切过流落他乡的人?企业在尽情的压榨之余,还有多少企业在考虑
员工的生存状况?2005年4月,我参加硕士学位班,为了缴纳学费,跟朋友借钱,结果
自己生活费非常紧张,
需要去学习的时候,连路费都
没有,跟企业借,企业说你已经借了很多了,不可以再借了,然而,无论向企业借多少,都
没有借超出我的薪酬,其实就是
自己的钱
自己想用也不可以,常常是吃着方便面在上课的途中,作为一名企业高级管理者,财务状况这么恶化,是有所不妥,但是,用于学习的投资,不可能让求学者分次缴纳。如果用
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奋斗中的职业经理人,以其财务恶化来评价这个人,实在很冤枉。就在
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主说:学习那么多有什么用,学习学成书呆子了,学以致用。实用主义很明前,在
这样的企业怎么
能够看到希望?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情况中,
人才也会变成庸才,因为他要生存,他要发展,要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更大的投入,如果在资金积累上不占取优势,那么在知识资本的积累上就必须主动,占取优势,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你在他乡还好吗?是一种人性的呼唤,但是企业里有谁在关注那些流浪和流落在他乡的心灵?白天不懂黑夜的痛从企业主一方来说,许多企业主
没有在很多企业里打工过,所以也就很少知道别的企业是怎么做的,从
应聘者方面来说,因为经历过许多公司和
岗位,具有很多
岗位经历和面谈经历,虽然企业人力资源
招聘者或企业主具有面试很多人的机会,但是对于
应聘者的心理了解与把握,
没有总结和
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
没有那么样的经历,也就很难有真切的感受,形同身受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就像上文写到的那家公司的老总,说不明白那么多的工资用到哪里去了,为何还要跟同事借钱?白天是白天,不可能懂得黑夜的痛,虽然也经历过黑夜,但当黑夜过去,白天来临的时候,白天就忘却了黑夜的痛。在
应聘者中,在中小企业里,有那么多的人享受不到作为人的待遇,作为人的尊严,更别说享受国民待遇,国民尊严了。在中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在为中小企业打工,生产着社会要素、生产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每年给国家提供2000亿的贡献,给企业主创造5000亿的财富,但
自己只得到不足2%的劳动价值,却养活了国家三份之二的人口。人力资源,仅仅把人当作劳动力,当作资源的一种来利用,来开发,只用不养,把人当作机器一样的使用,机器尚且有三级保养,对于劳动力或
人才,从来就
没有企业进行过保养过,
没有企业进行
人才的制度保养,
人才在企业里被当作连机器都不如的资源在利用,并且许多企业主还责怪
人才的不忠诚,
人才的随意性、流动性特别的大,
没有把
人才当作人来看待,
没有把
人才当作国民来看待,只是把
人才当作使用的工具和开发利用的资源,就连开发,也是掠夺性的开发,不是可持续开发利用,所以,我曾经提出企业内部
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企业里,实际情形又怎么样呢?还是那家地产公司,那个子公司总经理要去参加总裁研究班学习,因为他是本地人,是总经理,就可以用公司的钱来交学费,而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学费只能
自己出,如果要跟公司借钱的话也可以,
需要10%的利息,很显然是不准备借钱给外来人员去学习交学费。生活和工作在
这样的一个现实的残酷的公司里,怎么
能够有真心实意的为公司努力工作,虽然企业主曾经说有什么困难找总经理,但是,连借钱作为参加学习的路费都不借,怎么
能够在
人才开发上使用公司的支出作为成本费用呢?如果说打工者就是抱着打工的心态,那么
这样的心态是我们国家的两种国民待遇的结果,同时,在企业里面,由于两种
员工的待遇,导致
员工心理之间的不平衡,也始终无法平衡。企业真正
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同一的
员工待遇,
能够按照工作能力和
岗位标准享受培训、开发的权利,
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也必然会上升,协调、统一到一起,为
自己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连接。但是,白天不懂黑夜的痛,企业不知道
员工的疾苦,不了解
员工的需求,无论是在培训上,开发上,教育上,还是在激励,奖金、考核、绩效等方面,都与
员工相去深远,有的地方多是对立的、背道而驰。面对90%的中小企业,面对80%的就业
岗位在这些中小企业,无论是就业者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清醒的看到本质的矛盾,看到这种给予社会制度在企业内的延伸所带给企业的矛盾,带给
员工的二等公民待遇;无论是高级打工者还是一般打工者,也都面临
这样的矛盾,在这个私营经济主导倾向,至少是占就业机会和
岗位主导倾向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企业主与
员工之间,
员工与
员工之间,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巨大的威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财富的聚敛,对于财富积累的恐惧和对于财富的仇恨,使得白天不懂得黑夜的痛,双方在加剧恶劣的行为对立,在
没有其他事件引爆的情况下,可以维持一阶段,一旦有突发或触发事件引爆的情况出现可能引发危机。现在也在讨论的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问题,企业伦理的问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财富聚敛的原始积累过程中,
没有很多企业家愿意去讨论这个问题,或是愿意在行动中稍微注意
这样的问题,物竟天择、优胜劣汰是他们奉行的宗旨,在他们成长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也同样
没有得到别人的更多的帮助,
没有得到利己事件的帮助。在企业运行中,企业家的人文责任、精神对于他们来说,也就
没有意义,而在
员工来说,正是
这样的企业环境,造就了后天
没有人文的文化。同是天涯沦落人在企业里,在
招聘中,无论作为
招聘方还是
应聘者,许多时候,
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平近的心态来协调彼此的关系。
招聘过程中,如果
能够获得对方的好感,在某些问题上达成
能够共同的认识,就容易使面试成功。我们目前的面试,表面上还停留在买方市场,对于高级管理
人才、专业
人才来说,已经转移向卖方市场,其实无论从买方市场来看,还是从卖方市场来看,都为实现一场买卖行为或行动,其结果都是为了获得
自己想要的,并尽可能降低
自己付出的成本,或使
自己所要获得的效益最大化。在
招聘过程中,如果
能够双方找到共同的话题,就容易达成降低成本的目的,或获取最佳效益的目的。在经营管理中,在人力资源实际管理中,也同样面临
这样的问题。同时另一个方面,由于地域的文化,部门的文化,
岗位经历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教育经历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爱好或特长相近或相同的文化,导致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经历,从而在沟通上,工作上也容易发生同病相怜的感觉,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从而发生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过分亲近或过分放弃原则现象。作为大一统状态下的企业内部,也可谓来自五湖四海的
员工,也就必然产生文化的差异,在流浪与流落之间,也就必然会发生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在了解到双方的共同过去或坎坷奋斗过程后,企业内部也可能获得一定的非正式
组织团结。以前一些书本包括教科书书都认为非正式
组织是比较有害的,总是认为如何利用这些非知识
组织为企业服务。在企业实际里,非正式
组织多数不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不影响
员工之间的行为,只是一种工作之余的行为。近年来,
这样的行为逐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特别的体制的不完善,导致
员工的利益保障上
没有保障,在青春年华丢失在企业或城市以后,可谓年老色衰,
没有去处了,只有回农村老家养老,
没有国民待遇自然不必讨论,
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也被认为是非正式
组织的行为危害。
员工之间之所以要发生非正式
组织,是因为
没有安全感,
没有归属感,
需要一个
组织来依靠,
这样的依靠不是物质的,更多的是精神的。作为外来人员,很难进入工会,得不到工会的保护,包括外来的共产党员也一样,得不到应当的保护,更不必谈什么共青团员的心里保护了。如果说非正式
组织是一种心理
组织的话,
员工自发在非正式
组织里,获得一种心理保护或寄托的话,那么正式
组织就渐渐的只是成为企业
组织员工劳动实质强迫劳动的工具,
组织行为成为一种强制行为,不是一种自愿行为。
组织就变得面目可憎,仅仅是生产的机器。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面对的
组织危机,是把
组织当作劳动生产控制的工具,
没有把
组织作为一种劳动生产的归属,也就必然导致
员工之间的因地域的、文化的、教育的、爱好的等等行为、经历而
组织成为非正式
组织,
这样的
组织暂时还不至于发生与正式
组织对抗的地步,也不具备
这样对抗的能力。但是,如果
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时机相对成熟,具有突发事件促合,就完全有可能使正式
组织瘫痪,导致企业受损。 社会
需要安定,
员工需要安全,企业
需要发展,这些矛盾,都是在同一时间段里不同的速度发展着。在人力资源
招聘中,
招聘者
能够在交谈中获得相似经历的快感,
应聘者能够在相似经历的交谈里获得归属,人的心理期待和心理诉求获得共鸣,就容易接受对方,容易接纳对方作为
自己的一分子,从而使
自己融合在对方里。企业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企业的放大,组成企业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虽然目前还
没有真正意义平等的人的概念。但是,作为企业运作里的活的细胞,就必然运载着社会的信息,也必然运载着企业所
需要的养料,如果对这一个个细胞不提供充足的营养,就容易造成
组织坏死,就容易造成机体功能降低,也就意味着企业可能出现病灶,也就意味社会可能出现不安定因素。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中,
组织的力量,
组织的作用,
需要进行调整,不再应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
组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组合劳动而存在,
组织应该赋予更多的内涵,赋予更人性的更人文的关怀和责任,把企业的社会的人文的关怀,当作
组织的整体事务来思考,把劳动、工作和生活、学习结合起来,把
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虽然有那么多的企业人力资源在做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那么多的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的关注,但是真正行动的
没有,真正付诸实施的
没有,总是围绕企业自身利益在进行
组织,目的很明确,
没有利益的事情企业不干,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和
员工对企业的
组织归属成为空洞的口号与提法。人性之间,为何缺少一种关爱,缺少人文的精神关怀?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生活里,物质的匮乏,教育的虚浮,人际关系的冷暖,社会世态的炎凉,导致人们首先
需要进行自我保护,在
没有全社会解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心理需求的满足,只能通过非正式
组织来实现。正式
组织由于具有多面性,具有不可信任的特点,具有机械的、僵硬的官僚的特点,具有拒人千里的特点,也具有排外的地域文化特点。作为打工者,要想获得
组织同等待遇都很难,又怎么
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获得同等国民待遇?在整个国家都还
没有真正意义的实行国民待遇,所以打工者的心态,怎么
能够树立和享受主人的待遇?社会是前进的,人类是逐渐过渡向文明,在这个发展内过程中,准国民待遇都还在争取中,三分之一的农民做着
这样或那样的工作,那些手里拿了所谓的质量认证证书的大学毕业
人才,也在逐渐被当作外来工对待,难以享受多中国民应该享受的待遇,如果说农民工享受的是二等国民或二等工人待遇,那么持有资格认证持有质量认证的大学毕业生,就像贴了合格标签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被企业买卖,怎么
能够获得国民待遇呢?最多也就只能获得所谓
人才的准公民待遇。面对
这样的情况,是国家改革的必然,同时也是改革过程中,对于
员工的保护出了问题,同样是
员工,受过大学教育的可以享受到准国民的待遇,
没有享受过大学教育的,就难以获得准国民待遇,再深追究看来,读大学的多是农民的后代,为了获得准国民待遇,就
需要个人努力读书和家庭支付高昂的学费来获取所谓的准国民待遇。显然,获得准国民待遇的成本要高于二等公民待遇的投入,如果折算一下,准国民待遇成本要高出二等公民待遇水平很多倍。面对
这样的现实,
没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在企业内部,依旧是五十步笑百步。有很多企业
能够给
员工买养老保险就已经不错了,多是
员工在企业经历了一年的工作后,才可能获得养老保险,并且,获得养老保险的还必须是所谓的
人才,具备大学毕业证书。至于
没有大学毕业证书的,那就别想获得
这样的福利。在上海,以前为了吸引
人才,
需要具有本科毕业的,有单位接受的,才可以获得城市居住权,现在可能门槛更高,在杭州,也提出了具有本科毕业,才可能获得城市居住权。面对
这样的规定,
人才也好,技术
人才也好,都面对的是
自己可以在这里工作,很难在这里居住,要么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购买房子,才能获得城市居住权。很显然,杭州的房价那么高,绝对不是什么炒房团炒作而起来的,真正购买杭州房子的,绝对不是什么工薪阶层,多是乡镇企业主,多是经营企业获得原始积累并获得后天盘剥的人。同样可以看到,杭州的入住居民的整体素质在下降而不是提升,对于农民辛辛苦苦拉扯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进入第二轮穷困人群,上学使家庭背负繁重的债务,工作了,只能为企业打工,获取工资,投入不但回报周期长,同时工作后
需要成家,开支、生活,购买房子的可能就更小,也就造成新一代知识贫穷族。如果二十年前读大学是个明智的最好的选择,那么现在再读大学,就是比较弱智的选择。这不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是社会实际的反映。许多人本科毕业了,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压力,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结果,现在研究生就业压力一样的严峻。社会根本性的问题---机制改变不了,体制解决不了,改变
自己,
需要勇气,也
需要毅力。
人才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对于是否经历大学教育和实际经历大学教育,中间的差别是什么?大学教育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现在很不明朗。
人才也好,大学毕业生也好,在这个机制
需要改变的环境里,除了更多的适应,更
需要更多的思考。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面对的要为
员工买保险,买福利,
需要给
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等。但是,人力资源
组织起来很难,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也知道
需要这么做,就像会计知道
需要按会计准则做账,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也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但是,会计做假账,人力资源管理逃避劳动监察,不给
员工买保险,加班加点不计算报酬,超时加班,不顾及
员工身体健康,甚至在一些纺织企业使用童工等等,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所有这些现象,不能说不知道违法,但是依旧放任企业去这么做,利益成为企业也成为打工者追逐的目标,同时
没有去想,
自己和别人,都是一样的在为企业打工,都
需要关怀,都
需要保障和职业安全,为什么都害怕丢失工作,害怕丢失已经得到了利益而放弃获取应该获得的更多利益呢!同是天涯沦落人,但不同的
岗位,占据了不同的心态,孳生出不同的无奈。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当然,企业也有为一个
岗位而等待好多年的,比如浙江的恒丰皮革公司,寻找一名集团副总经理,整整找了两年时间,还在网上执著的找,把一个副总经理的
岗位描述的完美,
需要懂得制革技术,有十年以上行业经验,英语达到六级以上,并口语流利,同时具有多年制革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这样十全十美的
人才,如果
能够做的这么优秀,恐怕早已经
自己开公司开办、企业去了,怎么还会等待
这样的
岗位到来呢?也许再等几年以后,招了5年也就有有心的人开始从事制革企业,开始考英语六级,开始进行口语训练,来为这个
岗位做准备了。一个
岗位的出台,一个
岗位的职务分析,不仅仅要分析
岗位本身所具备的要求和任职条件,还要看看市场是否具有
这样的
人才可以提供。像这家公司,多年执著的为一个
岗位而等待合适的符合
岗位要求的人,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把
岗位分成一个是具有制革企业经营管理多年经验,一个是英语六级口语流利,不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吗?忽略了中国人
自己的特别是35岁以上的人在英语口语上的缺憾,把
岗位一分为二,一个是集团副总经理,一个是集团副总经理助理,不就很快
能够解决的矛盾了吗?许多企业在设计
岗位或做职务说明或
岗位分析的时候,总是爱把
岗位要求写的很高,以体现
自己公司的要求的档次,结果使得
自己公司的
岗位难以吸引到合适的
人才来应聘,也难以
招聘到适用的合适的
人才,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在
招聘过程中或
岗位设计、分析过程中同样重要。于是,这家公司就要为这个
岗位的要求而苦苦的等待,并不断的感慨: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许企业还美其名曰:宁缺毋滥。实质上是一种机械做事的作风,一种往死里犟牛的精神,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只能错过发展的机会,许多时候,一个
岗位可以几个人来完成,另一些
岗位可以一个人来完成,结果是现状里,高层职位空缺在那里,事情
没有人去做,底层职位又人满为患,工作
没有人带领做,造成
能够做事的很少,
能够思考的更少,也就是忽略了能级关系,忽略了思考决策与行动实施的关系,把经营管理决策的
人才和实际操作执行
人才混同。就像2005年9月27日,去华洲集团应聘副总裁一样,对方也把集团副总裁的角色混同与酒店总经理甚至酒店大堂副理的角色、部门经理的角色。所以在
招聘的过程中,不知道他们到底
需要什么样的人物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去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也许那家公司已经有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我这里这么说像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许那家公司还在茫茫人海里摸索,寻找那个与他们要求符合的人。我在给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的学生们讲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也就
这样的问题进行过讨论。就比如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大家其实在小的时候,就在心目中有了
自己的爱人形象,就为了这个梦中情人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风风雨雨的寻找,有的人找了,与
自己的梦中情人重合,那就功德圆满了,如果
没有找到,可能还在执著的漫漫求索、找寻,有的人就比较理智,找个相近的人结合了,也照样美满,因为那毕竟是心里的梦想,不是一定
能够在现实中圆满的,有的人就不懂得妥协,不懂得变通,就要那么样的梦中情人,结果过了人生的黄金年华,依旧独自空守。正如现在的社会现象中,城市里的优秀者多是单身者,多是高学历者,城市里的低学历者
能够迁就或圆满
自己的梦想,高学历者却很少变通,只知道执著,社会生活里
需要变通,只有执著显然是很难完美也很那么实现
自己的梦想的。农村,穷困的一帮
没有机会找到
自己的另一半,优秀的女人都被城市里的不优秀的男人给娶了,不优秀的女人也被不是很差的男人娶了,余下的就是农村的优秀的男人,不甘愿在农村苦苦生活一辈子的那些男人,成了光棍,这么说,似乎俗气了点,事实上的确如此。那么城里的优秀的男人,
没有能力娶优秀的女人,城市里的优秀的女人,又多不愿意嫁给那些男人。所谓的优秀的男人,是事业成功的男人,事业成功的男人,又多已经为她人夫君了。那些所谓知识层次优秀的男人又多是无产阶级者,所以就面对
这样的困境;如果妥协,城里优秀的知识女性,可能找的是所谓优秀的无产阶级者,而这些无产阶级者又不想找那些优秀的知识女性,
这样就形成了选择的矛盾,结果优秀的男人事业成功,知识优秀的男人却找不到
自己的梦中情人,优秀的女性也难以找到
自己梦想的有能力有事业的男性,形成城市里单身贵族的风景。同样,企业觉得
自己做的不错,
需要找名校毕业的,
需要本科生、研究生,
需要有多年工作经历有业有所专的,结果把许多人的优点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把好多人一起
能够完成的工作,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就成了企业的
招聘岗位任职的梦想,企业就在后来的
招聘中、发展中为了这个所谓的梦中情人在苦苦求索,在艰难等候,仿佛
这样的人不到
岗位,企业就非他不娶非她不嫁的架势,实质上都浪费了企业的时间和机会。我看了些关于企业经营战略的书,宏观战略也好,微观战略也好,都写的很有条理,许多书都忽略了一个企业战略,那就是企业的时间战略,因为
没有人对于企业的时间进行研究。时间战略应该成为一门的课程独立出来研究。但是,目前还
没有哪个人或
组织进行企业的时间战略研究。无论从战争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的战略角度或是从人生的微观战略角度来说,时间战略都不容忽视,并且已经到了很紧张很危机的 过头了,可是
没有企业愿意重视时间战略,包括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战略。企业
招聘,同样面临
这样的困惑,在什么时候
招聘什么样的
岗位,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员到岗?都
没有去思考过,虽然人力资源规划中也对具体时间进行了思考,但只是计划而已,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总是滞后,总的改变,变数太多,变化太大。再回到那个恒丰皮革公司,一个企业赚钱不是每天都赚钱,一个企业如果两年为了一个
岗位而空缺,那多少还是说明企业
没有进行反省,
没有进行
岗位再设计,
没有进行
组织架构的再调整,也就是说企业在两年里
没有重大发展,
没有高度的自我解构。 如果说一场马拉松爱情
需要耐力与耐心,
需要真诚与忠诚,那么企业为了一个设计错误的
岗位而等待很久了,就
没有必要,也得不尝失的了。在经营企业里,时间战略里,
需要讨论任职
岗位的
人才到岗时间,
需要进行
人才岗位流失的机会成本。企业如此等待,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造成多少机会成本付出,
没有计算过,在
岗位设计,在
组织架构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认真的思考和讨论
人才市场状况,考虑市场
人才的供给和流动情况,一味的一厢情愿的
岗位设计和人员需求,都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我心中只有你很显然,企业在
招聘中似乎很执著,为了
自己想要找的人而不断求索寻找,
这样的寻找缺少理性。就像女性梦想嫁个好男人,嫁个有钱人。就
这样的过了好多年,但是结果却是好多人
没有如愿以偿。企业在寻找
自己需要的
人才的时候,也像女人在寻找
自己心灵的偶像,寻找
自己的梦中情人。在人来人往的
应聘者中,寻找符合
自己需求的
人才。为这个选择,企业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人力、财力。国外对于
这样的问题进行过计算,特别把
员工流失以后再
招聘同样
岗位的
员工所
需要的成本做了统计,单个人员流失造
招聘的成本,高于多10个以上同样
员工流失的平均成本5倍以上。企业流失的
人才越多,平均
招聘成本越低,但总成本越高,企业流失的
人才越少,单个
人才流失的成本越高,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的成本也越高。在100人的企业,可能不
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但在400个
员工的企业,肯定
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这些管理者中,
员工总数越多,占有人力资源管理者数量比例越小,人力资源成本越小。前文已经谈了在人力资源
招聘中,企业的执著和不能因时因地的调整,官僚或机械的进行
岗位设计,或
没有动态的看待企业的
组织结构,正确的调整和及时的调整
组织的结构与
岗位设计、要求。作为企业
需要的
人才,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把企业的信息传递出去,并
能够有效的传递给符合企业
岗位要求的
人才,就是
招聘管道的科学问题,
需要研究专业
人才与非专业
人才的区别,
需要进行行为学的分析,提供针对性的
招聘岗位信息传递。在这方面的论述书籍很多,在此不做赘述。在
应聘者看来,
自己所要找的
岗位,也是比较固定的。刚进入社会的菜鸟或海归,可能会尝试不同的
岗位,来验证
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
岗位,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如果是在职业场已经混迹了多年,知道
自己那些优点,哪些缺点,具有什么长处,什么机会,什么劣势,就容易给
自己定位。现在刚进入社会的菜鸟都把持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把企业搞的也人心惶惶,不敢轻易接受把
自己企业作为跳板的菜鸟,都
需要有经验的工作者,实质上
这样更加导致恶性循环,大多数企业都不想要菜鸟,都希望要有经验的毕业生或技术工人,结果有了技术或经验,就有企业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把熟练的有经验的
员工被挖走,
这样就使
岗位培训与职业经验变得很脆弱,培训基础很薄弱,企业都不愿意做孵化器,结果却成为别的公司孵化器。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在人力资源
招聘中,常见到拒绝应届毕业生的要求,给这个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就业环境本来就残酷的社会,增加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表面上企业为了获得熟练
员工而少支出了培训费用,实际上在熟练
员工流失上,企业丢失了更多成本。近年来沿海发生了民工荒,企业发生了技术工人荒,另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现,许多高校就业率水分很大,只要弄到企业一张接受单,就认为学生
能够已经被社会接受了,就已经就业了,事实上有近一半的学生毕业后三年内,
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是在贫困线以下,因为工作的变动和工作变动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之间的时间间隔是
没有收入的,还要支付房屋租金,交通费用,通讯费用,生活费用,吃饭费用等等,所以,仅仅说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还是不够的,毕业就是进入贫民区,毕业就是处于温饱不能解决的境地。我有许多年轻的朋友,甚至许多一起工作过的朋友,工作每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去掉每个月400到500的房租,去掉公交车费150元左右,去掉伙食费300元左右,去掉通讯手机费100元左右,已经
没有什么钱了,如果再生病什么的就惨了。在一家公司安稳的做下去还好,还能维持生存,如果中间稍微换一下工作,有两个月没班上,那就更惨了,怕是连手机费都交不出。本人也曾经经历
这样的尴尬境地。到目前位置,还有许多朋友在为工作挣扎,如果说他们
没有能力,那是不切实际。如果说他们有能力,却很多时候还不能解决自身生存的问题,更不必谈发展的问题。就在几个月前,一个江西师范毕业的平面设计的小伙子,已经毕业三年,以前是我的同事,还给我打电话,请我支援一下,他在义乌工商宾王市场,每个月只拿400多元,后来我给他汇了些,最近听说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许多时候,真的为目前的大学教育感到悲哀,教育出来的所谓
人才,在社会上又
没有得到应用,不仅仅浪费了国家的教育投资,也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如果初中毕业就出来,也许卖苦力,也不至于每月就拿那么点收入,连房子都租不起,更别谈什么发展了。我经常会请他帮我设计一些方案图案,感觉不错,能力也有,就是
没有企业愿意使用,结果专业就比较搁置了,每天在宾王市场里转悠,光阴就这么度去了,实在是可惜。我也曾遇到
这样尴尬,许多企业在
招聘人力资源总监的时候,要求
应聘者具有5年人力资源总监经历,并要求是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经历。比如在第七届宁波高级
人才洽谈会上,遇到新海股份的
招聘人员,她没看了我的简历就说;我们
需要从事人力资源总监
岗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我说请你认真看看我的简历再说吧。在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这几年才兴起,他们却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总监工作经历,那么之前呢?那些企业
需要几年工作经历呢?如果是年轻气盛,也许我会问问她中国的企业发展有多少年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发展有多少年了。企业安排
这样的人去机械的负责
招聘,不是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林场变通能力与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只能机械的做事,只能把
人才拒绝在企业发展的大门外。中国方式的管理,现在引起社会的企业的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管理,中国企业的内部激励与管理,是否是西方大企业的那一套套方案所
能够借来使用的,值得思考。在制造企业,程序、标准、规范、制度,一样不缺,缺的是执行,缺的是细致,缺的是利益的协调和均衡。在我心中只有你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今天,是必要思考企业的人力资源
招聘,到底
需要找什么样的
人才,到底
需要招聘什么样的
岗位任职者,不仅仅要明白单个
岗位的特点,还要考虑不同
岗位之间,不同
岗位任职人员之间在性格、文化、背景、家庭等等关系中的个人心理特征,之间的配合与利益冲突的解决特点等等问题。我心中只有你,只能使企业狭隘,使企业目光短浅,使企业
没有发展的眼光,没有全局的眼光。在世界经济发展向中国扑面而来的时候,固执的、教条的
人才观念,必然阻碍企业的发展,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整体素质发展,也必然影响国家的发展。来源:管理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