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的中国式道路
奇瑞的中国式道路
拥有自主品牌的奇瑞汽车公司,最近隆重推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系列发动机ACTECO。由此,中国民族轿车工业结束了“无心”时代。可以说,在轿车工业链条最核心、最高端、最能体现技术研发水平的领域,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着迈出了一小步。如果说自主开发整车生产意味着民族轿车工业的一次跨越,那么自主品牌发动机的诞生,就意味着我国轿车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了“能与外国对手对话”的高平台。 20年中国轿车的生产史,直到最近两三年才出现了奇瑞、吉利、哈飞等中国品牌。虽然,以三大合资汽车公司为龙头的轿车工业,在激活市场、获取利润和增加GDP的角度上,也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相比合资公司外方(主要是跨国汽车生产巨头们)拿走的利润,肯定算不上丰厚。而更糟糕的是,轿车工业的“合资模式”、“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不但没能培养应有的自主生产能力,反而形成了一种短期利益驱动下的惰性和奴性,在中国这块新兴市场被跨国品牌大规模侵占的同时,三大汽车公司反而将自主开发的时间表不断向后推迟,一直推到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境地。 一些流传在业内的“自主研发共识”,现在几乎成为笑柄。比如“规模论”,曾经有国内合资汽车生产商的高层信誓旦旦地说,要搞自主研发,至少得有50万辆规模,之后,这个指标就不断攀升,甚至有权威的业内人士认为,规模不到600万辆就别谈自主研发,甚至劝告中国人要“耐住寂寞20年”。还有人说,要搞自主研发,需要10亿元的固定资产的投资、10亿元的运营费用、上万人的开发队伍和建立几十个实验室,所以“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奇瑞公司证明了什么?他们从销售第一辆车开始,就是自主研发,可以说是“零规模”;如今,又拥有了自主品牌的发动机,而奇瑞的年销售量不过才10多万辆。 北大教授路风说,在中国轿车工业中,奇瑞扮演了一个孩子的角色,它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皇帝没穿衣服”。而奇瑞、吉利、哈飞等这些民族品牌,其最大的贡献不仅是造了车,而是把20年来那些汽车工业既得利益集团编造的“中国人不能自主研发的神话”给戳破了!“直到我们创出这个品牌,开始用它闯荡市场时,我们才知道外国人从我们手里赚走了多少!”这句来自奇瑞公司的经典名言,已经找不到具体出处了。不过,它所揭示的汽车工业利润分配的秘密却是那么直白和令人触目。没有自主品牌、没有核心技术的汽车合资企业,即便在股权上是对半开的(中方外方各占50%),中方也根本不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未来的发展权,这样的公司只能充当跨国公司“金字塔形”的产业分工链条上最低端的“组装车间”的角色,在利润分配上也只能挣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尤其在汽车进口配额取消之后,跨国汽车巨头可以直接在中国设独资公司。如果不想被人家轻易抛弃,或者至少要求摆脱边缘化的不利地位,中国汽车工业走自主研发道路就应该是必然选择。 据称,为了启动“CheryPower计划”(奇瑞动力),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奇瑞公司投入了30亿元的开发费用,几乎吃掉了他们几年来获得的利润。敢于付出这样的代价,显示了一家“以我为主”的创业型公司所具有的活力和胆识。在我国整体的创业大潮这个宏观环境中去观察,奇瑞公司的创业之路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它的核心创业者,都是从一汽、二汽等大型汽车企业“转移”来的,许多优秀的一线技术研发人员在那些合资公司里被“优化”掉了,而在这家自主创新的公司里,却找到了最大程度发挥潜力的位置和空间。之后,国外的留学人员,甚至外国的技术人员都被吸引过来,形成一支充满奋斗精神和创业意志的团队。路风幽默地把这群高度亢奋的创业者,称作“一群热爱汽车的人组成的匪帮”。 如果不是自主创新所激发出的精神感召力,有什么东西能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组成个这样一有着共同目标和创业激情的团队呢?那些永远盯着眼前利益瞻前顾后的人们,恐怕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高原)来源:中青在线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