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他使一个民族绝处逢生,他使一个国家奇迹般的再次统一

发布时间:2013-01-25 栏目:专题 投稿:贪玩的柚子

他使个民族绝处逢生,他使一个文明得以延续,他使一个不再是国家国家奇迹般的再次统一,他为一个民族的盛世打下根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隋文杨坚

1、人物生平

隋文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亡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隋文杨坚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2、一统天下

杨坚平定叛乱之后,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开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开皇八年(588年),杨坚以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八年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

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

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

开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天下一统。

3、政治

隋朝建立以后,针对政治、经济等做出了很大力度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精简级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开始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杨坚由继承父亲杨忠的随国公起家,其家族曾被赐姓普六茹,进封随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国号定为随,他又感到随字有走字旁,与走同义,不太吉利,便改随为隋。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4、经济

他在位的23年中,开创了隋朝的"开皇之治"。这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其实行的经济改革密不可分,隋文帝在其统治期间,推行了两次均田制改革,不但在内容上较前代有所增加,而且还在集前代大成的基础上结合本朝特点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同时,他还在沿用前代租调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形势,对赋税进行经常性与临时性的减免,针对户口的重要性,大面积检括人口。另外,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与度量衡。这些都使得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隋王朝的经济发展

5、军事

杨坚的北击突厥,打击了游牧帝国的嚣张,同时稳定了东亚局势。为隋朝发展乃至中国后世安稳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军事改革力度也很大,主要是对府兵制度的改革,要点是府兵的组织系统和兵役制度两个方面。当府兵者除保留军籍外,还同其家属编入州县户籍,与民户一样申请土地。平时生产,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守卫,战时打仗。府兵家属不再跟随府兵调动而流寓无定,有利于社会生活安定和增加生产,这种“寓兵于农”的制度,使府兵制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6、文化

杨坚之父杨忠因辅助宇文泰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立即力行汉化。杨坚对汉文化的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

当时的隋朝是非常强大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他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这点就不输给秦始皇。他改进选官制度,三省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开创科举(这个太伟大了),发展文化经济,他在位的时候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是他开启了隋唐的辉煌。

相关推荐:

二战时日本人竟然用这么丧尽天良的武器来对付敌军?日本人自己都觉得无耻!

他是二战的发动者,德国人心中的上帝,犹太人心中的恶魔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邓稼先在二炮的奖金: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刘邓大军学孙膑减灶赚庞涓:生擒国军师长赵锡田

战神韩信究竟为什么不选择背叛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