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孙中山:除我之外,无革命之导师

发布时间:2013-02-20 栏目:专题 投稿:阔达的服饰

南橘北枳不足怪

在网上读到邵建教授去年发表的一篇文字,里面提到:“为什么同盟会用革命共和,企图解决专制问题,结果是另一种专制旋踵而至?”他举出梁启超的说法给出了回答:“革命无以产生政治改良,只能产生专制政治。”他进而指出,即使辛亥革命后中央政权不落到袁氏手上,“按照孙中山划定的步骤,军政之后是训政训政本身就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中国也还是脱不开专制的格局。

历史很难假设。因此,说孙中山主持的南京临时政府如果能够执政,中国还是会搞一党专政,恐怕很难让所有人都认同。不要说当时的孙中山等能否迅速组成一个具有独裁性质的执政党,就是以当时各省派系、军阀日渐形成壮大,而南京既无兵又无饷的情况,我们也很难想象孙能够推行其所谓军政、训政的步骤方案。更何况,孙还有一个宪政步骤在训政之后,并且在他的计划里也不主张训政要训太长时间。照他的方案和实力,他就是搞训政,理论上搞几年也必须要宣布实行宪政了。

但是,邵教授的说法也有其道理。因为,力倡共和宪政孙中山,未必真的愿意按照西方现代民主共和观念来行事。西方现代共和民主观的核心,是要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为此要以国家根本大法,即宪法的形式,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国家侵犯,并制约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孙中山接受共和观念,对民主自由平等的主张却并不认同。

概括言之,孙中山相信人生来就有优劣高低之分。他指出,人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的区别。人类社会的进步,只能靠那些“先知先觉”者提出思想、制定方案,灌输给部分“后知后觉”者,由他们去领导大批生生世世都“不知不觉”者,如会党分子,来冲锋陷阵、贯彻落实。因为有此差别,要成就事业,就必须要把权力全部集中到“先知先觉”者手里,建立领袖个人专断体制,绝不能讲自由、讲平等。这也是邵教授所说国民党后来“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独裁思想,根本来自于孙中山的原因。

孙中山对此也有很明确的说法。他说:自由平等只能用于国家和团体,不能用于个人。“个人自由,则团体无自由。”自同盟会成立之日起,他就规定凡中国人都必须要加入该组织,服从组织。后来成立中华革命党,他更要求党员要印手模,宣誓效忠领袖个人,明文规定将来要依党员加入革命早晚划分公民等级。只有起义前入党者革命成功后才有参政、执政的权利;革命成功入党者只有选举权,没有参政、执政权。他甚至宣称:“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倡而实行之者。”“除我之外,无革命之导师。”“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民主,则是南辕而北其辙。”

孙中山先生在南京临时参议院就任临时大总统与革命元勋黄兴等的合影照片)

孙中山中国革命党人当中,是比较多地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一个。他不仅最早主张中国要学美国,力倡“共和”、“宪政”,而且一度时常表示最推崇美国总统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一说,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知道写上“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之类的话。然而,在思想深处和实际行动上,他又不免会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坚决地主张个人专断和精英政治孙中山尚且如此,同时代其他一干人等往往还不如孙中山,也就不难想象了。

由此或可说明,辛亥革命不能在中国成就一个真正的共和民主政体,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主要政治领导人性格、人品、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或归结为其所依赖的政治势力不够强大,也不能只是从当时政治人物或政党的政策策略上去找原因,历史的背后往往另有更深层的原因在起作用。

本篇内容选摘自《谈往阅今》杨奎松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杨奎松的著述历来以史料发掘和实证研究见长,但本书展现的,却是他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特别是对中共党史的一些宏观思考。从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看似通俗的访谈和演讲的文字中,读者会看到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解读。

相关推荐:

林则徐鸦片战争前三大失误,竟相信英国人不能伸腿无法陆战

志愿军战史:哪种食物让志愿军不再饿肚子

赤壁之战新闻发布会

解读淝水之战:被人们误读了千年的一场经典战争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曾经用了什么方式大败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