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清朝经济军事远超日本,为何失败了?

发布时间:2013-02-22 栏目:专题 投稿:英俊的棒球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很多人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靠近中朝边境的大东沟一带海域相遇,一场震惊中外,对甲午战争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大海战爆发了。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军舰总数鱼雷艇数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重炮 轻炮 排水量

中国舰队 14 4 6 0 21 141 3.5万吨

日本舰队 12 0 1 2 11 209 4.1万吨

可以看出,双方舰队实力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但海战的结局却是相反。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

那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

清朝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盘散沙。军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的私产。李鸿章特向朝廷申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局乃是淮军命脉关系所在,诚不敢轻以托付。”各派系之间畛域分明,相互倾轧。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参奏李鸿章说:“是水师(指北洋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之于御敌则不足,挟之于自重则有余。”此言虽有偏激之处,却也道出部分实情。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中“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专为直隶、满州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

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和军队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加之列强进行渗透,在中国培植代理人,派系更为复杂。平时争权夺利,战时互不配合。日军在荣城登陆,李鸿章因为那是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等到荣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为那是李鸿章的领地而漠不关心。南方调来的援军又不归二李节制,于是出现了威海孤军作战,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况。中国军队因为门户之见形成的互不统属、各自为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便利,使其各个击破的战略每每奏效。宫廷、官员的权力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们再来看看导致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

1、中国军队其实投入的兵力并不多。甲午战争中国军队投入作战的部队基本上只有李鸿章自己的亲信部队——北洋防军(即以前的淮军)和老湘营(湘军余脉),总兵力不过四五万人,比日军其实还不如。当时清廷内部斗争激烈,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敌视李鸿章,视其为“权臣”,力图利用甲午战争将之打倒,所以处处给李鸿章拆台。比如山东战役中,日军企图歼灭威海卫的北洋舰队,清流掌握的山东清军陆军并不积极救援北洋水师,反而坐视北洋水师覆没。

2、北洋舰队失败,丧失制海权。黄海海战后,中国海军放弃制海权,日军可以利用海军中国千里海岸线任意登陆。还是山东战役,当日军主力进攻山东的时候,北洋防军主力还在辽东与日军激战,根本无力顾及山东。

3、日军战略正确。日军曾制定计划,将主力送到华北与清军主力决战,这明显是疯狂的。一旦日军主力登陆中国本土,清流就不可能继续和李鸿章内斗了,势必团结起来对抗日本日军将面临中国陆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胜算不大。同时,日本当时国力不强,长期的战争已经让日本经济濒临破产,无力继续维持战争了。而且,当时辽东地区的北洋防军也开始转入局部反攻,聂士成部在摩天岭取得大捷,标志着前线的中国军队开始逐步扭转不利态势。这个时候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对中国是有利的。可是日本当时十分清醒,乘胜收兵,没有给中国人翻盘的机会。

大清帝国一战而一落千丈……

相关推荐:

京索之战:西楚霸王项羽与兵仙韩信的第一次交手 为彭城战败后的刘邦赢得了喘息之机 是扭转乾坤的一战

日本侵华失败 为什么没有杀掉满洲国皇帝溥仪?

金砖银行行长:已考虑吸纳新成员 多国要求加入

70年前美国黑人歌唱家将中国国歌传唱至全世界

"头桥惨案"后人:日军见人就开枪 鲜血染红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