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10大眷村菜:美食与历史交融,老兵把乡愁转化为美食

发布时间:2013-02-25 栏目:专题 投稿:害羞的黄蜂

【军武次位面】作者:老瓦

台湾著名导演钮承泽的一部《军中乐园》将一段几十年都鲜为人知的往事搬上了大荧幕,而里面最令人注意的,除了男女主角阮经天、万茜、陈意涵外,就是由陈建斌饰演的士官长老张了,陈建斌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沧桑的话语,将一位因为抓壮丁而远离故土的老兵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士官长老张,也许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来台老兵的一个缩影,远离他乡,乡愁自心底里油然而生。眷村菜,作为来台老兵及其亲属的乡愁一种具体体现,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一顿简简单单的饺子,勾勒出了士官长老张的乡愁……

台湾眷村,毫无疑问是一个很具有历史记忆的地方。什么是眷村呢?1949年,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来到台湾,国民党政府为了安置他们,用从大陆带来的黄金,陆续为之建起700多座眷村。这些家庭保留着大陆各省的风土人情,以独特的聚落形态,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眷村文化......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作为历史见证,台湾眷村也难逃在都市圈地大潮下消失殆尽的命运。但其衍生的副产品“眷村菜”,却未随之成为绝响。反而在台湾餐饮界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成为台湾的特色料理之一......

▲2015年电影《对风说爱你》(或者叫《风中家族》),生动的再现了一道眷村美食的诞生过程(虽然有演绎的成分)

和同时期的大陆的机关大院一样,在眷村里, "大人是同事,小孩是同学"。大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而出生在当地的眷村子弟,都说着当地的方言,学习当地的文化。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峡两岸都面对同一个问题,就是“物资匮乏”。据台湾老一辈回忆,眷村老兵和亲属最珍视的就是“军人眷属补给证”。它按和级别年龄分为小口、中口和大口三级,按月补给米、油、煤、盐等,但是蔬菜肉食需要“自谋”。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同大陆一样,眷村妈妈们努力要变化出不同的食物来喂饱孩子,拼命提高自己的烹饪技术,利用手头上不多且简单的材料,形成了用料简朴的“清贫”眷村菜风格。一样的材料,不一样的做法,图的是让家人吃饱,吃得开心。而在眷村里,由于人们基本都住在一起,都一起来到他乡,所以,眷村的人情味浓厚,时常串门,与邻居“分享”私房菜。同时,在那时尚显年幼的眷村子弟眼里,“谁家的饭香”更是热门话题,孩子们的话题,同样也激起妈妈们的好胜心。她们相互串门取经,又改良口味,湖南菜太辣,北方妈妈就加入北方的烹饪手法;北方菜味清,南方妈妈就将酸菜白肉加上辣酱;安徽豆腐坨太素,上海妈妈就把它加上狮子头,变成“眷村狮子豆腐头”……不知不觉中,眷村洋溢着抱团时暖暖的邻里亲情,成为大江南北家乡菜的交流中心。这就表明眷村菜一般都是“即兴菜”,即根据家中食材做菜,不属任何菜系,可谓因陋就简的“私房菜”。对眷村内的人而言,眷村菜是家乡菜,浓浓的家乡味道;而对眷村外的人来讲,眷村菜就是外省菜,从另一个方面讲,眷村菜也是来台老兵及其家属的一种别样“乡愁”的集中体现,对于当时很多来台老兵来说,吃家乡菜就是对思念家乡唯一方式,很多人只能通过家乡味道一解乡愁,所以,他们用台湾材料努力做出了自己的家乡菜,通过自己的家乡菜来想念家乡,来缓解自己埋藏在心底的点点“乡愁”......

80年代,随着来台老兵的大量退伍,这些老兵很多都没有一技之长,有的,会做出自己家乡的小吃,吆喝着自己未改的乡音沿街叫卖,比如烧饼、豆浆、油条、馒头、包子、蒸饺、花卷、大饼,火烧,还有卤味以及其他菜肴。所以,80年代也是台湾小吃井喷爆发的年代。这一点,眷村人和眷村菜“功不可没”......

因为眷村菜实在种类太多了,篇幅有限,正好在网上看到了这份眷村菜的排名,在网上搜集了部分资料,整理好,以飨读者......

no.1菜饭

菜饭最早起源于上海,原先是是码头地区的太太们,要为在外做苦力的丈夫们做饭却又没钱买肉,但没肉就没力做工,于是她们便将剩饭与青菜加点油拌在一起,多少有点油水提供精力,这就成了现在菜饭的雏型,简单来说就是把肉末和其他几样菜与饭做在一起,比较简单,老少咸宜。

no.2面疙瘩

面疙瘩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是河北,河南一带,也有人说是山西,总之是一种来自北方的面食。因为做法简便且配料多元,很快就成为军队菜谱的一种,既然是军队吃的食物,那当然是将就手边的材料而决定内容,没有太多讲究。在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当时的眷村妈妈们多半随军来台,因为容易制作,和成面糊后分成块状煮入滚水中,面糊熟后便成为形状不规则的面疙瘩;配料的部分就简单得多,隔夜的剩菜,或是放些大白菜、香菇丝之类的小菜,总之是一种简单而又美味的食物......

no.3韭菜盒子

这个最早起源于我国北方,做法也比较家常,把韭菜切碎后,再加上炒鸡蛋切碎搅拌,也可以将粉丝切碎后和入,最后将饼皮对折,呈现半圆形,放置平底锅油煎,饼皮煎至泛黄,就可以起锅。而来到台湾后,眷村妈妈有时则会视手边材料调整内馅,算是一种经典的,廉价的,大众化面食.....

no.4砂锅鱼头

砂锅鱼头起源处已不可考,仅知大概是在江南地区的淡水湖周遭,而虽起源于江南,但是配料容易,来台后仍旧成为眷村中的桌上珍馐。然而即使食材成本不高,但是烹饪起来也有难度,所以算是眷村子弟比较馋的一道菜了……

no.5雪菜百叶毛豆,

这是一道百搭的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材料就是雪里蕻、牛百叶和毛豆,类似于开胃的凉菜......

no.6老皮嫩肉

这可不是肉,而是豆腐做的,起源于四川,在眷村,当时吃肉不易,而老皮嫩肉这道料理则是可以一解孩子们想要吃肉的那股馋劲。其外酥内嫩的口感可说是不下真正的肉菜。

no.7回锅肉

回锅肉起源四川西部,为川菜中一种烹调猪肉的方式,素有“川菜之王”的美誉。而在国民党老兵及其亲属来到台湾后,四川籍的老兵也有不少,因当时在眷村生活困苦,十天半个月难得吃一回肉,所以每当有吃肉的机会时,眷村妈妈们往往会将那道菜的精华与价值发挥到最后,而回锅肉便是在这样巧思下的结晶,所谓“回锅”便是再次烹调,将吃剩的肉再用油煸过,佐以蒜苗或青葱切片炒过,在强调重油重咸的味道下,往往也可以一解眷村子弟的馋。

no.8醃笃鲜

"醃"为咸、"笃"为小火焖、"鲜"则是指新鲜,从字面上便大概可以知道这道料理的口味与特色,这道料理是江南地区的特色菜,属于上海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道菜。这道菜口味鲜咸、汤白汁浓、肉质肥嫩,以竹笋、火腿下去提味,小火炖煮多时,算是在众多眷村菜中较为精致细腻的一道料理,也符合自古以来江南富裕地区对于饮食较为挑剔、精细的风格。眷村里的人们由于物资缺乏,烹调不易,所以在眷村中则属于较少见的菜,往往仅在逢年过节时的南方人餐桌上才能见到。

no.9打卤面

打卤面也是一道北方面食,常见于山东、河北、天津一带,因为小沈阳的小品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自1949年国民党逃台后带进了台湾,而后台湾人将其称之为“大卤面”,又因“卤”、“鲁”难分,所以也常见称为“大鲁面”。

no.10和菜戴帽

和菜戴帽最早流传于北京的一种小吃,常见的说法还有荷叶饼、和菜饼等。先将肉丝、韭黄丝、木耳丝、豆芽、萝卜丝等炒在一起,成为和菜,接著再摊一张薄帽般的煎蛋戴在菜上面,就是图中所见的和菜戴帽!这道菜说穿了一点也不稀奇,算是比较容易且比较有营养的一道菜了......

除了上面这十样眷村菜,还有几道也是比较有名的,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台湾牛肉面。

台湾牛肉面也是当年渡海来台的老兵因思念家乡而发明的特殊饮食。细细品来,牛肉面可以说汇集了中华美食精华,比如上海菜的红烧,广东菜的煲汤,还有四川菜的辛辣味等,切成大小适中的肉块,用沸水汆烫。葱、姜下油锅爆香,然后加入调料去腥,接着再炖煮,这样牛肉吃起来香气十足,而且软而不烂更具有口感,再搭配上筋斗的手擀面及去油解腻的酸菜或者小青菜一起食用,香软牛肉,浓郁汤头,清爽小菜。融汇牛肉原汤和面别具一格的台湾味道。在台湾,有着“牛肉面之都”美誉的台北,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台北国际牛肉面节”。获奖者,自然会吸引大批顾客……

双酱面也是最热门的人气美食,它是将炸酱跟芝麻酱淋在面上,一次可以吃到两种滋味。在搅拌前淋上面上的炸酱跟麻酱颜色一深一浅,也算是一种视觉享受。

卤味,和大陆卤菜一样,原先最早台湾的原住民是不吃的,也算是大陆移民带过去的。属于“眷村菜”。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大陆的大院,和台湾眷村,都在慢慢消失,走进历史的长河。但是那种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味道,无论是台湾眷村菜,或者大陆的大院菜,都会在有意或者无意中保留下来,因为,历史不朽......

参考资料:

《伟忠姐姐的眷村菜》

眷村记忆》

新浪博客

凤凰网

——————

《军武次位面》是中国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军事节目之一,每周五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今日头条、搜狐视频、凤凰网、网易、乐视、秒拍、小米、a站、b站、风行等二十多家网站同步更新,在年轻一代军迷中有着很高的人气,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节目更新。

相关推荐:

司马懿在与老婆张春华的战争中为何一败涂地?

淮海战役中他带领30万士兵,被俘前,一场会议让所有人沉默

战国时代的秦军为何特别勇猛?原来是因为这个

美媒:伊拉克战争后五大预言已全部应验

徐焰少将批日本投降内幕:无条件投降成美日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