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蒋纬国自比岳飞,叫嚣“不日即可救出黄维”,结果却赔上了战车团

发布时间:2013-03-06 栏目:专题 投稿:开放的纸飞机

中国历史上,除了岳飞身上刺着“精忠报国”,大家还知道哪位名人也这样干过?他就是蒋介石的养子蒋纬国蒋纬国的好友张慕飞接受采访时曾说,蒋纬国一直心向国家,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蒋纬国虽然不是蒋家亲生骨肉,但蒋介石对他一直视如己出。蒋纬国大学毕业后,又被送往德国、美国继续深造,专攻装甲作战,还亲身参与了希特勒闪击波兰,是国民党装甲部队的开创者。

蒋介石蒋纬国

岳飞的“背嵬军”是南宋最精锐的一支骑兵,蒋纬国十分向往能像岳飞一样,纵横沙场,为国效力。他用自己“二皇子”的身份,组建了国民党第一支可以全天候作战的机动战车团。只不过蒋纬国的战功跟岳飞比起来,那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蒋纬国身份特殊,哪个军长都不想打仗带着他。蒋纬国能上战场还多亏了黄维黄维本是从华中调来救援淮海的,不料却在双堆集被重重包围。蒋介石心里那叫一个急啊,连忙令蚌埠的刘汝明北上增援。

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将领打仗擅长保存实力,就那点距离,刘汝明死活就是打不过去。焦急万分的蒋介石不得已想到了蒋纬国战车团,希望以装甲兵迅速撕破双堆集包围圈,救出黄维兵团。蒋介石多年灌输的忠君爱国思想,在这一刻终于发挥了作用。蒋纬国欣然领命,立刻奔赴淮海战场。

蒋纬国和他的装甲兵们)

以前很多资料说,蒋纬国战车团只负责把守徐州城门,其实这还真冤枉了蒋纬国战车二团刚一过淮河,就掩护第六军团和第八军团向我军发起的猛烈进攻。担任阻击任务的中野六纵缺乏重武器,而且部队没有反坦克作战经验,使得蒋纬国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

坦克撕开防线后,步兵就如潮水般涌入。因为双方实力悬殊,战斗打得比蒋纬国想象中的还要轻松。意气风发的蒋纬国除了每天坐在战车上督战外,还不忘对外宣传:按照这个速度,不日即可到达双堆集,与黄维回合。

我军在以往是有丰富的反坦克作战经验的,只不过部队开枝散叶速度太快,很多新成长起来的指战员根本就没见过坦克,更别提打坦克了。不过在老兵们的指点下,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诀窍。

坦克虽然刀枪不入,但也不是没有弱点。限于当时的技术,坦克最怕火,浑身上下不是燃油就是润滑油一点就着。六纵坦克的必经之路上铺满秸秆,蒋纬国坦克一来,只要点着秸秆就能退敌。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战斗开始时,六纵先调集所有轻重机枪对付后面的步兵,破坏步坦协同。待坦克一进到埋伏圈时就点火。如果有个别坦克趁着火势没起来时冲了进来,再用火箭筒或炸药包消灭他们。

(淮海战役缴获的国民党日式坦克

蒋纬国脸上骄傲的笑容再也没有了,原本以为很快就能救出黄维,在父亲面前露一脸,没想到十几个昼夜过去后仍然止步不前。更让他恼怒的是,不仅没有撕开六纵的防线,而且还被俘虏了一辆坦克

飞行员、坦克兵在当时都是高科技兵种,哪个部队都把他们当宝贝供着,轻易不使用。蒋纬国接到消息后,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也不顾自己的职位,竟然直接命令刘汝明和李延年这样的兵团司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的坦克和士兵抢回来。

司令部里坐着这样一尊佛,李延年和刘汝明拿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督促部队加紧进攻。六纵的浴血奋战,为我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几支生力军陆续赶到,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国民党各部的进攻就像浪花拍在了礁石上一样,声势浩大却作用有限。各师团长都被压倒了第一线,光李延年一个军团死伤就一万多人,先头部队离双堆集最近时仅30公里,两边的枪炮声清晰可见,却就是不能再往前迈半步。可见战斗打得是有多么惨烈。

(淮海战场上的蒋纬国 左一)

只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付出再大的牺牲,蒋纬国都在所不惜。李延年是黄埔一期天子门生,他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但刘汝明可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出身,他才不愿意当中央军的炮灰。

仗打赢了都是蒋纬国的功劳,战车团拼光了,蒋介石可以给他再装备一个战车旅,甚至是战车师。可是刘汝明和李延年把部队拼光了,那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在一帮军团长的操作下,就在战斗打得最焦灼的时刻,蒋纬国突然接到南京的调令。

蒋纬国极不情愿地撤出战斗,但他仍不死心,多次请求再次把他调往前线。可蒋纬国这种阔少爷的打法,哪个军长敢要他啊!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蒋纬国战车团只能在徐州把守城门。

蒋纬国撤出后,各军长都松了一口气,还来的结果就是黄维很快就被吃掉,刘汝明接到消息后立刻南逃,不久蚌埠也解放了,淮海战役以国民党的大溃败而告终。

历史有意思,开心涨姿势,欢迎订阅“史料不辑”(slbj001)长按可加复制

相关推荐:

人人喊打:当时被抓捕在华的日本女间谍老照片

盘点历史上最失败的十大坑爹发明:其实每一个都充满想象力

抗战密史:1941年日军密谋刺杀彭德怀总司令

哪位女将使双枪百发百中让鬼子闻风丧胆?

揭秘蒙古大军两次伐日惨败之谜!忽必烈的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