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三国著名战役军事分析之---诸葛亮北伐之战

发布时间:2013-03-22 栏目:专题 投稿:专注的手机

诸葛北伐曹魏之战

“兴师北伐,以攻为守”

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虽然在魏、吴、蜀三国 并立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但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曾给魏国造成相当 大的威胁和震惊,却又因失误和客观条件限制而撤军,这里有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又 有谋略的运用问题,其间的诸多经验和教训,仍有借鉴的价值。

北伐曹魏,统一中原,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最终目标。当时诸 葛亮设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宛城)、洛(洛阳)”,一路由 “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趋长安。但在诸葛北伐之时,荆州已 为东吴所有,所以剩下的进军路线就只有出秦川一条了。

诸葛北伐曹魏,先后五次,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属防御战。 蜀后主(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继位,称魏明 帝。诸葛亮认为,曹魏政权的更迭,新君刚立,是北伐的一个有利机会,于是在建兴五 年(227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后主,以时局艰难,劝诫和提醒刘禅, 并对治国理政,作了安排,史称这个上疏为《前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迷惑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队,诸 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取郿城(今陕西眉县北),并遣赵云、邓芝率一支 人马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佯作进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 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由于多年努力训练,蜀军士气旺盛,阵容整齐,北伐进展顺 利,曹魏所属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 东南)三郡都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天水将领姜维也投向诸葛亮。这一方面是诸葛战略的作用,也说明魏对蜀的进犯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准备。

诸葛亮的进攻和得手,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魏明帝急忙亲自率军 西镇长安,派大将张郃率军阻止诸葛亮。

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命马谡为前锋,王平为副将,督诸 军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附近)。马谡平素好发高论,也提过一些好建议,如 “攻心为上”即是,但他不精兵法。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 用。”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刘备的提醒,在关键时刻,用了他。结果马谡违反诸葛 亮的节度,拒听王平的劝止,弃城不守,上山扎营。张郃乘机把蜀军围困于山上,断其 水源。蜀军缺水,军心动摇,在曹军的进攻下溃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 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军夺回,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次出征前期马到成功,说明诸葛亮战术上是有他己的心得的,单最终的失败和诸葛亮用人的失误是分不开的,大兵团作战胜败强弱在一瞬间就有可能逆转,诸葛亮没能亲临战阵,还派马谡守咽喉,不能不说是他的失误。

为了严肃纲纪,以利再战,诸葛亮忍痛依法处死了马谡,自己又以统帅身份,主动 承担责任,上疏后主,自降三级。随即在这年冬天,诸葛亮又率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曹魏之战。

蜀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曹魏已有准备,魏 将郝昭凭险据守,历时20多天。由于蜀国多山,蜀道艰险,这时军粮供应不上,诸葛亮 再次被迫退军,并于归途中设伏杀跟后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仅以此结束。此次退兵主要是受客观环境的限制,蜀地易守难攻,却也造成军需运输的困难,诸葛亮攻沉仓20天,就已经没有了出奇制胜的可能,但他在退兵时调度得当,有条不紊,虽退不乱,斩杀王双,说明诸葛亮在用兵调度上的高明,堪称战术典范,很值得后人借鉴。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 (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欲击陈式,诸葛亮即亲自出兵建威(今 甘肃西和北)。郭淮退兵蜀军遂取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胜利结束。这次的规模称不上战役,主要是诸葛亮以巩固蜀地,为以后出兵作铺垫。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采取主动行动,发兵进攻汉中。 诸葛亮急调两万援军阻击。后因雨路阻,魏军退回。这次属于防守反击,魏军的失利一方面是天气的原因,另一方面说明有诸葛亮的蜀军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不输于魏国,魏伐蜀的时机还不成熟。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蜀国 的重要程度。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蜀道山多路险,以前的 北伐多因军粮运送困难而受严重影响,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难题,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 叫“木牛”的运粮车,向前方运粮。魏明帝闻祁山被围,忙派足智善算的司马懿迎击。 诸葛亮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包围祁山,自率主力东上寻找司马懿决战。两军相遇于上邽 (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司马懿深知蜀军的粮食供应仍很困难,有意避免决战,扎营坚 守,拖延时日。诸葛亮随即改变策略,佯装退兵,诱敌出战。司马懿谨慎尾随,但不主 动出击。魏军中一些将领多次请战,均遭司马懿拒绝。于是魏军中有人讥笑司马懿“畏 蜀如虎”。司马懿无奈,只好派大将张郃出战,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蜀军击败,损失3000 多人。魏军上当吃亏后再也不敢恋战,而诸葛亮也因此无法消灭司马懿魏军主力。 双方相持月余,蜀军粮食供应日益困难,负责运粮的蜀国大臣李严,既疏于职守, 又怕承当罪责,就假传后主旨意,要诸葛退兵诸葛亮只好再次退兵司马懿料定蜀 军因粮尽撤退,不是计策,就派大将张郃追赶。诸葛亮抓住时机,于回军途中,在木门 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设伏射杀了张郃,迫使魏军退去。第四次北伐结束。此次北伐,展现出诸葛亮作为军事统帅的才能,在兵力较弱,粮草不济的情况下仍能斩将略地,一度使魏军不敢“正视蜀旗 ”。魏国方面司马懿的策略也不可谓不精明,在不能保证自己在作战指挥上能胜过诸葛亮的情况下,采取最稳妥的“坚壁清野”,以消耗战拖垮蜀军,也是很值得后世研究和借鉴的!但在临机指挥上,张合受命追敌,死于木门,司马懿作为军团最高指挥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再一次显示了诸葛亮在用兵指挥上的高明之处,歼敌于“己败之中”。

此后,诸葛亮暂时停止北伐行动,“休士劝农”,让士兵歇息练武;同时加强农业 生产,积蓄粮食。建兴十二年(234年),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北伐。 这年春天,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口。此前,派使赴东吴,约孙权在东面呼应, 出兵攻魏。不久,蜀军攻占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魏大将司马懿 对峙于渭水。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因军粮不继而造成中途退兵的情况,诸葛亮又发明了 “流马”车运送粮食,同时抽出一部分士卒分杂在渭水沿岸百姓中,进行屯田。魏军方 面,则仍坚守不战,以待蜀军粮尽疲惫。

这年五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但主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的计划落空。

蜀魏在渭水对峙了100多日。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临终 前,诸葛亮决定撤军,并对撤军作了部署。诸葛亮死后,蜀军依嘱,整军从容而退。司 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只紧追而不敢战,蜀军故作回军反击,受前几次的影响,司马懿怕中计,不敢再追。

蜀军安全撤退毕,蜀国才宣告诸葛亮病死。时民间百姓流传笑话说:“死诸葛亮吓走 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一般认为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的军事战略的最高体现,但同时也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从前几次失败使诸葛亮看出以蜀国一国之力是很难击败魏国的,于是他想到与吴国夹击的战略,在北伐之前的准备一方面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对本国国力的认识,也说明诸葛亮对这次北伐的看重。但其过程和结果也说明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的“避免决战,扎营坚 守,拖延时日”的战略时,没有更好的对策。

北伐之始,有部将建议诸葛亮“奇袭长安”,诸葛亮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否决了这一提议。对于这一决策,后世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一般是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对“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影响太过看重,导致未能实施这一方案 ,是其战略思想决定的。在对司马懿的坚守上,诸葛亮虽也屡次诱敌,也一度取得局部的胜利,但一直没能与魏军主力战略决战,消灭魏军主力,最后无功而返。这一般被认为是魏蜀军事实力上的差距造成的,司马懿以多于诸葛亮的兵力而坚守不战,诸葛亮在对其的对策上就显得力不从心,无处可取,本来对魏国就占劣势的兵力,自己又是攻坚一方,如果绕过渭水分兵袭敌后方就更加分散自己的兵力,对原本已经紧张的补给线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有“不是敢为,实是不可为”的苦衷,同时这一局面也是司马懿熟谙兵法,严谨防守,使蜀军无隙可乘造成的。在选用军事将领上,诸葛亮也不可谓不煞费苦心,但由于蜀国人才的匮乏和本身在选用上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失败,不能不说是可惜的。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以蜀国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够对当时实力 最雄厚的曹魏主动发起攻击,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虽然这也不单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力 量,但他的足智多谋,他的治蜀方略,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很多战略,战术以及军事思想还是值得后世兵家借鉴和学习的。

相关推荐:

他是最年轻的军团长,22岁牺牲,衣不蔽体,头颅被割,惨烈至极

男人保家卫国:抗战时期山西竟出现寡妇村

在对外战争中,中国历史上有哪三大胜仗和哪三大败仗?

日驻华使馆77事变当天庆七夕 中国网民要其道歉

商王武乙之子太丁 与周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