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闲品三国》:孙权立威第一战

发布时间:2013-03-23 栏目:专题 投稿:威武的荷花

《闲品三国》:孙权立威一战灿烂海滩说到吴大帝孙权,三国时人赵咨曾经在曹丕面前这样称赞过: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赵咨的话虽然多少有一些溢美之辞,但是却也反映出全盛时期的孙权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正是因此,东吴才能在局势纷乱的后汉三国时期拥有一席之地。那么,年轻时候的孙权又是怎样的呢?本文截取孙权继承孙策之位后的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片段------孙权立威一战,进行分析和探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意外遇刺身亡。仓促之间,孙权继承了孙策的未竟事业。《三国志·吴主传》曰: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从表面上看,似乎孙权缺乏一个君主所应有的镇定,而更象一个孩子(的确,当时的孙权年仅18岁)。不过如果要是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孙权在15岁的时候就担任过阳羡长,还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之所以“哭未及息”,是一个刚刚失去兄长的少年应有的反映,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很快,孙权从悲伤中恢复过来,显示出一个年轻的政治家的才干和魄力。当时孙吴的局势非常复杂。《三国志·吴主传》中说“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面对这种情况,孙权冷静而迅速地采取了多项措施,稳定江东局势。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一书中将其总结为三点:1。招延人才,团结部属。2。镇抚山越,讨不从命。3。三征江夏,斩杀黄祖。在这三点中,第2点中的“讨不从命”最能体现少年孙权的性格特点,说的是孙权亲自平定庐江太守李术叛乱的事情。虽然在史料中有关这场仗的资料不多,但是其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假如李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不但刚刚走马上任的孙权遭到当头一棒,而且本来就不稳定的江东局势就会变的更加混乱,甚至会影响到孙权政权能否在江东立足。因此,这场仗的胜负就显得十分关键。这一战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底,孙策身亡不久,很多在孙策的武力镇压下归附的地区纷纷发生叛乱,江东局势立刻变的混乱不堪。这场叛乱不仅仅来自于受江东一些敌对的大族指使的山越地区的少数民族,就连原来一些在孙策手下任职的官员也同时加入。庐江太守李术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个李术,原本就在孙策手下当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说:“(孙策)表用汝南李术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说明了在孙策的部下中,李术还算得上一个人物,要不然孙策不会把庐江这个边境重镇交给他来掌管。后来李术又把当时的扬州刺史严象给杀了。是什么原因呢?现代的一些史学家意见不一,这里附带考证一下。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一书中认为:“其实,严象孙策所用,不过在手续上孙策曾经上表给许县的朝廷,推荐严象扬州刺史曹操顺水推舟,就用了献帝的名义,任命了严象”;而张大可先生则在《三国史研究》中认为:“公元199年,李术孙策杀了曹操所署的扬州刺史严象。那么,究竟严象是属于哪一方面的呢?由于在《后汉书》及《三国志》中都没有这个严象的传记,因此只能从零星的材料中来进行分析。首先是《后汉书·祢衡传》云:“近日路粹、严象,亦用异才,擢拜台郎,衡宜与为比。”台郎,指的是尚书郎。据《后汉书集解》的考证,这个台郎严象,与后来的扬州刺史就是同一个人。而这个记录说明这个严象是在京城做过官的。《三辅决录》云:“(严)象字文则,京兆人。少聪博,有胆智。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术,会术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时年三十八。”这个记载说明严象是以“督军御史中丞”的职位到扬州征讨袁术的,这个职务亦是京官。《三国志·荀彧传》云:“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从中得知,原本推荐严象扬州刺史的是荀彧而不是孙策。从以上的几个材料分析,两位老先生的判断都有些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李术作为孙策任命的庐江太守,在公元200年(也就是建安五年)把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杀了,其指使人极有可能是孙策。因为在同年孙策就打算长途袭击许都,对付曹操严象的被杀很可能就是这整个行动的一个环节。不料孙策不久就身亡了,这个行动只能是半途而废。孙策死后,李术开始不听孙权的命令,“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见《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从《三国志》的其它传记看,当时“亡叛”的人不在少数。为了摸清楚李术的意图,孙权首先并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而是置信李术,要求他扣留“亡叛”者。这一招非常沉着镇定。结果李术果然沉不住气,公开表示“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同上)。”这样一来,李术的真面目暴露无疑。因此,孙权决定首先拿李术开刀立威。为了取得执政以来的首战胜利,孙权又一次表现出与他18岁的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稳重。他并没有立即派兵进攻,首先却是置信曹操,要求曹操隔岸观火,不要参与。孙权在给曹操的信中说: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原敕执事,勿复听受。应该说孙权的这封信写的十分的巧妙。首先,他把杀害严象的责任完全推到了李术的身上,认为这是“轻犯汉制,残害州司”,从公理上孤立李术;然后说严象“昔为公所用”,是曹操的人,又是推荐自己为茂才的恩人,拿严象这个死人和曹操套近乎;第三,孙权准确地判断出如果发生战斗李术的动向:向曹操求援,预先向曹操打招呼,暗示自己必将做好两方面的准备。最后,孙权还不忘把曹操狠狠地恭维了一番。这封信写的是有理、有情、有义,还有一丝狡猾、诡辩,活脱脱把孙权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展示出来,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孙权的聪慧、机智及对形势发展的准确判断。在做好前期的准备后,孙权果断地向驻扎在皖城的李术发起了进攻。参加进攻的将领有谁呢?《三国志·妃嫔传》云:“(孙)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三国志·宗室传》注引《吴书》云:“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从以上资料中可以发现重要信息:首先,参加这场战斗的主力是以孙家宗室为主的部队,一般来说,这种部队的成员大都为同乡亲属,战斗力、执行力都比较强,这就说明孙权对这场战斗的重视程度,第二,这场战斗的最高指挥员竟然是只有18岁的孙权,属于“御驾亲征”,也体现出孙权的胆识、决心以及他对能够取得胜利的一种自信。由于孙权精心的布置和准备,战斗进行的比较顺利。《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云: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虽然记载比较简单,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孙权战斗中的一些策略:减少部队伤亡,围而不打,之前又断其后援,让李术弹尽粮绝、坐以待毙。最后一举拿下皖城。取得了立威一战的胜利。这次战斗,无论是对于孙权,还是对于尚不稳定的东吴,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孙权通过这次战斗的胜利,在人心不稳的东吴迅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其次,经过这次的胜利,激发了东吴将士的信心,之后,东吴开始“镇抚山越”、“三征江夏,斩杀黄祖”,为其政权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甘古特会战的过程是怎样的?甘古特会战的影响

林彪称赞粟裕打的这场战役是神仙仗,创下两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冯玉祥一生变节8次:军阀冯玉祥的倒戈人生

插向敌后的尖刀 中越战争中我军的特种侦查分队

日军将活着的美军“飞虎队”飞行员推进焚尸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