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曹操的失败

发布时间:2013-03-25 栏目:专题 投稿:舒适的棒棒糖

对于曹操的评价,往往分两类。一类是好的,认为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另一类认为他是奸雄,玩弄权术,不择手段。我慕京在本文中讨论他的失败,是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偏重于他对汉民族的影响。没有道德评判,也不做历史个人功过议论。曹操(155—220)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父亲曹嵩为大宦官曹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时以孝廉的身份被推荐入朝,官运亨通,历任洛阳县北部尉、顿丘(今河南请丰)令、朝廷议郎等。黄巾起义后,因镇压黄巾军的战功升为济南相,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拱卫京师,组建西园新军,委任曹操为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这年他三十三岁。次年,灵帝死,外戚何进欲诛杀宦官却被宦官所杀。董卓入京后欲拉拢曹操曹操不肯依附,潜逃到陈留(今开封),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当时,关东州牧、太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以陈留太守张邈部属的名义参加了盟军。盟军公推袁绍为盟主。董卓见势不妙,便毁坏洛阳,挟持献帝,迁都长安。曹操认为这正是歼灭董卓的大好时机,提议全线出击。但关东诸军皆持观望态度,曹操只好带领自己的五千士兵单独追击。在荥阳汴水畔遭遇董卓军徐荣,寡不敌众,曹操被流箭射中,大败而回。曹操再次建议盟军诸首领进军,不被理睬,于是派人到各地去招兵买马,然后离开张邈,投到盟主袁绍旗下。关东盟军不久溃散。冀州黑山军和青州黄巾军声势浩大,袁绍曹操前往镇压。初平二年(191)七月,曹操以少胜多,在濮阳击败黑山军白绕。袁绍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随后曹军又击败黑山军于毒。次年,青州黄巾军击杀兖州刘岱,曹操代领州牧。又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进攻青州军。青州军败至济北,投降。曹操立足兖州,打败袁术。初平四年,曹操以替父报仇为名,再次讨伐徐州,沿途屠杀百姓。这时,陈宫、张邈趁曹操征战在外,迎请吕布为州牧,发动反曹叛乱。曹操回军,直到兴平二年(195),才击败吕布 ,夺回兖州。 建安元年(196),长安再度爆发内乱,献帝迁回洛阳。曹操谋士荀彧、程昱劝曹操迎献帝。因洛阳残破,董昭劝曹操迁往许县。九月,迁都许县后,献帝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此,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他在经济上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政治上加强集权,抑制豪强,“用人唯才”,不拘门第;军事上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先后削平吕布、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部广大地区。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进位为丞相,七月南征,赤壁一战,为孙权、刘备联军所败。这年他五十三岁。随后的征战中,虽然他还想消灭孙、刘,但没有成功。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于洛阳,终年六十五岁。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太祖武皇帝。曹操本人才兼文武,非常优秀。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但是他却是失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努力用自己的才能兼并天下,人们用一代奸雄来概括他的一生。对于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秋万代争论不休,持道德观点的人认为他表里不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典型的政治流氓!而认为他伟大的人肯定他的作为使中国北方安定。然而大家不曾注意虽然魏武帝军事上取得一连串胜利,可是毕竟没有消灭刘备和孙权这两大对手,这样就使得他在当时就没有取得在全国境内的公认合法地位。西汉与东汉存在的时间加在一起为425年,国家的疆域观念深入人心,大一统是默认的准则。可是曹操却无力统一全国,虽然他为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扫平道路,但是这种分裂态势注定了他的名不正言不顺。陈寿的《三国志》,实际对曹操非常肯定,可是人们还是对曹操为人表示轻蔑。如果他能一统天下,那么反对者决不会这样多。事实上曹操开始他事业的开端,已经年过三十。虽然他自己雄才伟略并能称雄北方但是刘备和孙权却抵挡住他统一的步伐。时间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赤壁败后十二年他就去世,其间攻伐已经远不如早期得心应手。他的不能统一,不能说不是一种历史遗憾。这样一位具备君主最佳才能的人失败了,而且在他之后也很久无人比他做的更好。中国此后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大约三百年,虽然其间晋朝有过短暂的统一 ,但社会动荡不止,皇权争夺与外族割据交相呼应,根本无人有能力建立新的秩序,大一统的局面只好等到隋唐的出现了。强盛的东汉帝国瓦解后,整个中国陷入长期动乱时代。查考像曹操这样杰出的人物是如何努力的,客观环境又是如何限制其作为的,实在是件有意义的事。两汉政府大力提倡儒学自然能使官僚组织思想一致,有共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也产生一种不良的后果,读书人将儒学视为做官的阶梯。除做官外,便无安身立命的途径。以学术研讨及知识普及为目的教育,从未被历届政府提倡。这样就使民间学术思想无从展开,科学知识积累困难。像张衡这样的科学家后继无人,像王充这样的思想家没有传承思想的后代学者,像张仲景、华佗这样出色的医生难以建立医学协会,共享医学成果,造福患者。这弊病横贯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汉代的孝廉推举制,发展到最后就不能做到公正无私了。被推举而做官者终生与推选他的人保持私人附属关系,官员们习惯上看重人身关系,而不严格尊重律法。这样中央与地方就存在一种危险的对抗因素。这类情况时有发生,史不绝书,即便现在人身依附也因为诸多其他因素成为腐败赖以寄生之温床!宦官、外戚擅权往往被说成是导致两汉崩溃的原因,而实际上派系争夺权力,中央对地方失控由来以久。曹操开始原本想努力维持东汉原有秩序,于是挺身对抗董卓可是他后来发现大汉政权已经烂掉根底,之后的情况就是原来的盟军开始割据地方,互相征伐。于是他也就成为董卓之后大大小小军阀的一员,开始武力求生存与求发展之路。但是在他取得成功的时候,失败的阴影却挥之不去。1魏武的三诏令东汉末,曹、孙、刘集团为竞争的需要都大胆破格选用人才。其中以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最具代表性。曹操针对东汉后期选取官吏的弊政,于建安十五年(210)十九年(214)二十二年(217)三次颁布求贤令 ,指出品行好的人未必有实际能力,有实际能力的像陈平、苏秦那样的人,品行不一定好。不能因其品行不好而不用其才能。强调对人才不求品德完美无缺。曹操因为不计出身与道德修养得到大批所需人才,像贾诩,像许攸,像降将张辽和徐晃等等,曹操都不顾其出身与品行,以其才干优长信任地使用他们。曹操北方对手里袁绍是最强的。袁绍出身名门,袁家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称号。但是对待人才,袁绍远远不如曹操东汉末年世族势力开始蔓延,实际上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本身就出身于世族豪强。袁绍这种豪强的代表,势力惊人,特别是汉末教育垄断,所谓德行高的人与做官者其实都与世族少不了瓜葛。曹操却依靠个人努力和团结大批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干的人,越战越强,最后将北方统一但是刘备也从不计较人才的门第高低,而孙权依靠江南世家豪族以及父兄打下的良好基础,两方又凭借地理上的优势,与曹操周旋。曹操最后的难有作为,也是很无奈的。三诏令是在赤壁战后发布,曹操渴望战胜对手实现统一全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然而任人唯才却没有制度化,最后在曹操死后就无影无踪了。短期的较量,曹操赢得了北方。从长期看,他却没有留下什么。用人制度一直是个影响国家发展的大事,也从未彻底解决。2地理因素三国并存鼎立的一大条件是地理因素:曹操的优势是骑兵,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奔袭和突破少不了马上健儿的身影,比如征乌桓,比如追刘备,比如袭乌巢。还有后来的逍遥津!可是长江流域河湖遍布,快速突击力量无从展开发挥效用。这时如果长江南面的政治实体在组织上和行政力方面没有大的缺陷,北方进攻者往往不会占到便宜。这种例子,我们还能举出比如“淝水之战”,符坚重蹈曹操覆辙。而且八年抗战中,日寇也是在此地域受阻。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的疆域也大致以长江流域为界。然而,重要的不是长江天险而是长江两岸的人。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概念即便不是源于三国,也是三国时期浮出水面。可以这样说,赤壁之战是南方作为整体对抗北方开始。3父子矛盾曹丕与父亲曹操的矛盾很有隐蔽性,所以很少有人触及。曹丕在战战兢兢中当上继承人,对曹操畏惧多过感恩,对兄弟有猜忌没有感情。曹丕一开始就不是曹操的唯一继承人选。《三国志》记载说曹操有25个儿子,其中年长的曹昂随曹操征伐张绣,死于乱军之中。其他儿子中,曹冲和曹植都是有希望做继承人的。曹冲字仓舒,五六岁的时候智慧可比成年人。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它的重量,问群臣,没有人想得出办法称量。曹冲说:“把大象赶到船上,刻下压水线的位置,再称量物品载放同一船上,就能计算出来了。”曹操命人这样去做,于是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操的马鞍存放在库中,被老鼠咬了。看守人怕死,议论着要去自首,还是怕不能免掉一死。曹冲想了个办法,用刀穿破单衣,像老鼠咬的一样。然后假装很忧愁的样子。曹操问他怎么啦,曹冲说:“人们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会带给衣服的主人不吉利。今天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因为这事让我忧愁难过。”曹操说:“这是胡说的话,不要因此不高兴了。”过了一阵儿,看守库房的人汇报说马鞍被老鼠咬了。曹操笑着说:“我儿子衣服就在身边还被老鼠咬了,何况马鞍悬在柱子上呢?”他没有对库吏做任何责罚。曹冲就是这样聪明善良的孩子,可是年纪才十二岁,就得病死了。(古人以虚岁记年龄,写年十三)曹操数次对群臣称赞小曹冲的品行,有让他继承自己的意愿。到曹冲死时,曹操非常哀伤。曹丕安慰他,曹操却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的幸运啊。”说完还哭了起来。裴松之引《魏略》注解说,曹丕曾经说“曹昂年长,本来按顺序帝位是他的。如果曹冲活着,我也没有天下。”曹植字子建,十几岁就能诵读《诗》、《论语》及辞赋数十万言,很会写文章。曹操曾经看他写的文章,问:“你找人写的吗?”曹植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可以当面试验,看看是不是找人写的。”这时铜雀台刚修好,曹操让所有儿子登台写赋。曹植很快写完,曹操对他很惊异。曹操从此对他很宠爱。一次出征孙权,曹操就让曹植留守邺,告戒他说:“我以前做顿丘令,年纪二十三。回忆当时的所作所为,今天都不后悔。现在你也二十三了,能不努力吗?”刘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认为假如建安诸学者的才气共有一石,曹植一人便占八斗,“才高八斗”之典就是由此而出。总之曹植差点就做了曹操的继承者。曹丕好不容易用权术排挤掉他。在曹丕当政后,所有曹操的儿子都受到严厉管制。而且由于维护自己即位正当的原因,自然不会继续曹操“用人唯才”的策略。于是他又重新回到儒家的老路上,强调长幼有序去了。他给曹操的谥号为武,虽然表面上肯定曹操武力平定北方的业绩,可是对于曹操在制度上的创立就不置一词了。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确立,使曹操的用人唯才理论崩溃。延康元年(220),就是曹操死的那年,曹丕迫献帝禅让的那年,陈群在过去曹操考核军吏采用九品的基础上,创立“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选用有声望的“贤有识鉴”之人兼任“中正”(此职无品级无俸禄),按“才能”和家世把境内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加上评语,朝廷据此授官。世族豪强经济已经在东汉一代取代小农经济,并且垄断教育文化,这种选官法只是确认了其合法地位。从上所述,我们应不难看出曹操的卓越努力如何在历史惯性前冰消瓦解。在他之后,中央政府只能对地方世族豪强采取合作的态度,偶尔的雷霆暴雨只是飘然过客,无法制止土地兼并,无法展开大的商业运作(因为跨地域的商业会触及地方利益),无法任人唯才(除开国建朝外)。如果我们假设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获胜,进而统一中国会是怎样的后果呢?也许他会建立更好的任官方法,抑制豪强。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更何况他的继承者又会怎样继承他的制度呢?难保不改弦更张啊。崇尚个人奋斗的人们把曹操引为楷模,可是汉民族更多的人认为他破坏了儒家理想的秩序。但是三国这个英雄时代,曹操没有统一天下,孙权和刘备也没有这个机会。这个时代没有建立新的秩序,开辟新的道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也没有再次改变的机会。后来晋朝建立时,当政者没有这些英雄们的雄韬伟略和宽广胸怀,没有经过大的血与火的历练,或锦衣玉食清谈高论,或争权逐名勾心斗角,陷国家于万劫,置百姓于水火。外族因晋内乱崛起,晋人只有怀念两汉的国力强盛,努力保全宗族罢了。虽然有汉族的名字,可是历史沿自己的惯性而走,三百年分疆裂土,神州陆沉,哪里有汉家的威仪呢?我慕京以为任人唯才制度难以确立,实在是因为地方势力大过中央调配,民主根基弱自然难有公正了。

相关推荐:

楚汉之争:为什么韩信不独立 有何原因?

三国飞将军,英魂今安在?——重庆云阳张飞庙游记

史书漠视的十大汉族将领

纳粹空军突袭苏联:近3000架战机从4个方向升空

抗战英烈许亨植:奋斗在白山黑水间的朝鲜籍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