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魏延,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12):人心难测,行迹可“疑”

发布时间:2013-03-27 栏目:专题 投稿:外向的芒果

陈寿对于魏延事件使用“反证法”,过去有人看出来吗?我看好像有一个人看出来了,谁?比陈寿晚生约六十年的常璩。但各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方法不同,导致常璩魏延事件的看法与陈寿大不相同。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所写的魏延事件如下:

“秋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先是征西大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素不和,亮既恃延勇猛,又惜仪筹划,不能偏有所废,常恨恨之,为作《甘戚论》。二子不感。延常举刃拟仪。仪涕泪交流。惟护军费祎和解中闲间,终亮之世,尽其器用。仪欲案亮成规,将丧引退,使延断后,姜维次之。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保仪疑延。延逆欲击仪。仪遣平北将军马岱讨灭延。延自以武干,常求将数万别行,依韩信故事。亮不许。以亮为怯。及仪将退,使费祎造延。延曰:‘公虽亡,吾见在,当率众击贼。岂可以一人亡,废国家大事乎。’使祎报。仪不可。故欲讨仪。仪率诸军还成都。……初,亮密表后主,以‘仪性狷狭,若臣不幸,可以蒋琬代臣。’于是以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以仪为中军师,司马费祎为后军师。

……军师杨仪,自以年宦在琬前,虽同为参军、长史,己常征伐勤苦,更处琬下,怨望。书谓费祎曰:‘公亡际,吾当举众降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耶?’祎表其言。废徙汉嘉。仪又上书激切,遂行仪重辟。”

咋一看,常璩的记述与陈寿的大致相同。细细再看不对了,与陈寿文章“嚼”出来的“味道”大不相同。《魏延传》里的矛盾、漏洞、暗示的词句、资料一个都没有!难道这又是“偶然”的?

看这一段:“仪欲案亮成规,将丧引退,使延断后,姜维次之。”而《魏延传》是:“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常璩不取诸葛亮不合逻辑的行为、语言,而让杨仪直接掌权要“使延断后”,“为贤者讳”?。杨仪不这么露骨,而是让别人特别是魏延“作证”他掌权。

“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常璩魏延栈道这么重要的“证据”搞没了,是漏掉了,还是觉得实在不合理?后有郦道元在所著《水经注》里,就褒斜栈道顺便说了一句:“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显然是采纳了《魏延传》的说法。 由于不经意,郦道元立刻出错。而常璩是已知其谬,“槎山通道”不可能,所以不愿采纳?

“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保仪疑延”。给后主留面子,后主不出面。“咸保”太过分,有一伙的嫌疑,受骗的嫌疑?用“保”。“仪遣平北将军马岱讨灭延”,王平这个“首功大赢家”不出场了。不是王平的军事主谋、“无当飞军”的主力突击,马岱有何能力“讨灭延”?

“延自以武干,常求将数万别行,依韩信故事。亮不许。以亮为怯”,“及仪将退,使费祎造延。延曰:‘公虽亡,吾见在,当率众击贼。岂可以一人亡,废国家大事乎’”。把这两段句子剪辑排版链接在一起,妙啊!具有未来电影剧本蒙太奇的功效:魏延逞能,本来就要脱离诸葛亮“求将数万别行”,诸葛亮一死,正好“松绑”,必然要蛮干!因果关系“清清楚楚”。而杨仪没这么编排其论,“添油加醋”不够顺理成章,故事不“真实”喽。

没有《魏延传》的“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谁知朝廷蒙在鼓里,又怎么推断杨仪发牢骚的根据?“书谓费祎曰:‘公亡际,吾当举众降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耶?’”。杨仪的牢骚话少了“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一句,破绽少多了。“又上书激切”和“复上书诽谤”含意大不相同。怎么陈寿的书里安排的矛盾、漏洞,常璩一条都不取,弄得干干净净,“严密性”、“公正性”高得多,无法寻找漏洞,看来常璩先生也“咸保仪疑延”?

对于常璩先生写作魏延事件的手法,我的认知是,常璩看出了陈寿在“暗度陈仓”、“反写”魏延事件,但由于与陈寿政治观点不同,要为蜀国朝廷的错判隐讳,他不愿保存一点对揭示魏延事件真相的有用资料在他所写的史书里。或许他不如陈寿了解实情,以为蜀国朝廷的判决是准确的?又或许他不理解陈寿的苦衷,反感陈寿的“恶搞”:你知道就直说,要么就别说。

再来谈谈《魏略》的作者鱼豢先生。裴松之不是说他“恶搞”:“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么?在我看来,本传已经和《魏略》“同扭合舞”了,不过一个是正说,一个是反说,裴老先生蒙在鼓里罢。赞一句裴老先生:《魏略》早已佚失,不是你求真心切,把《魏略》所写魏延案件弄到桌面上来比对,《三国志》的“反证”则难以剖解。这一段历史案件,也就只好听才华横溢(真有才)的杨仪独家讲故事了。

魏略》的作者鱼豢是魏国人,他又是如何接近史实真相的呢?首先,魏延被谋杀事件本身是个规模巨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蜀国众多高级官员和数万军人参与其中。魏延军绝大部分生存下来,也有数千人。这些人被诬跟着魏延谋反投敌是决不会服气的,杨仪等人不可能封住这么多人的嘴。如此众多的魏延兵将和家人,与被杀兵将家人到处诉苦喊冤,传播面大、一致性高、合理性强,这是街坊邻居的闲谈巷议、传接多次而“走形”的小道消息不能比的。

其次,作为敌国的重大政治军事情报,魏国的游动、潜伏的间谍们能不展开探查行动吗?孙子兵法有“用间篇”,战争双方在敌国布置间谍是军事常识。探求敌国情报是间谍们的正常工作,也是争得立功受赏的机会。对于敌国重大政治军事情报,当然是必查必报。由于牵涉到国家对策,更要求准确无误,误报将遭到惩罚。而魏延事件的规模大,知情人多,调查并非难事。

还有,魏国那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追击蜀军时曾被蜀军假装反击吓跑了,后来又追上去:“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晋书·帝记一》。赤岸在褒斜栈道向南五分之三处,说明追了大半路程,其侦侯更要前出几十至上百里地,栈道几乎走完。魏囯的军队也是魏延案件发生前蜀军行动的见证者,蜀国军队撤退时栈道烧没烧毁,魏国军队能不知道?修补栈道比清除蒺藜要困难得多,追击遇到的困难并没有烧毁栈道一说。魏国军队的当事人多,见证一致性强,蜀国魏延事件的官方错误宣传,当然瞒不过魏国的情报人员。既然魏国的情报来源广、准确性高、又有本国人证言,鱼豢据此种种资料写出的魏延事件,自然能接近史实。

再从作者身份上看,作为敌国人的鱼豢,根据魏国资料实写蜀国政治事件,并无现实环境制约的心理障碍。倒是吴国作为盟国,其史官则会取蜀国官方结论为国史资料而不管事实真相与否,不然将引起蜀国君臣的不满。如果《魏略》所用资料魏国针对蜀国的诏令、檄文、宣传,则会加上许多污蔑、夸张等不实之词与不合逻辑的叙述,这里也未有所见。因而从具体情况分析,《魏略》对魏延案件的叙述并非来自小道消息,或裴松之所谓“敌国传闻之言”,而是来自具有间谍网调查的敌国重大政治军事情报。

本文到此结束。就三国时期魏延被谋杀的历史疑案,我对种种旧说(凡与本文主要论点不合者)下达挑战书;同时期待着所有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们的挑战、质疑。

相关推荐:

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三大战役的共同点

歼15着舰瞬间画面曝光:阻拦索被急速拉扯

中国空军奇袭武汉之谜:曾击毁击伤日本战机160架?

二战,如果德国攻下英国会怎样?

诸葛亮与李严的“弹劾”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