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魏延,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10):杨仪的编故事才能

发布时间:2013-03-27 栏目:专题 投稿:奋斗的小丸子

魏延案最终被蜀国朝廷判为内讧:“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三国志·后主传》,像人们现在按《魏延传》表面文字所理解的那样,朝廷后来认识到错误,已经替过去误认魏延谋反平反了。还有现今在汉中所发现的高规格古墓,有人认为是蜀国朝廷魏延平反后建造的魏延墓。“不过一般人不了解历史,又受到罗贯中小说的影响,还误以为魏延是叛逆者”,现今的史学家基本上都是按这个论调认识魏延事件。

根据前文系统分析,我认为魏延是被谋杀的,不是内讧。所以我根本不同意上面这些说法。魏延谋杀却最终被判为内讧,这是蜀国朝廷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掩饰、调和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平反。前面是杨仪等人在制造冤案;后面是蜀国朝廷在制造真正的冤案!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随着时间的流去、杨仪这个谋杀魏延的主角不久死亡,魏延谋杀真相逐渐暴露出来。那些魏延的亲朋好友、那些被诬欲和魏延投敌而被打死的魏延兵将的家人、和大部分或被打伤或逃掉的前魏延军将士们(至少有四五千人),弄明情况后能服么?不到处传言,喊冤叫屈?连其家人、同情者,怎么着也得有上万张嘴在传言事实真相,要求平反的、要求抚恤的、要求惩办凶手的……。这不是只牵涉某个人、某家人的小范围的事,这么巨大规模的政治动态,朝廷能充耳不闻、不认真对待吗?

而即使朝廷最后彻底弄清了魏延谋杀真相,要替魏延彻底平反也难上加难!因为当时朝廷也犯错误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允咸保仪疑延”,“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即偏听偏信杨仪的奏章,又不到出事地点调查真相,就听杨仪、王平等人回来汇报各人的“平叛功劳”?能不出错:“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迁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又领汉中太守”?一个不是因“平叛功劳”,而是参与内讧的人,能这样猛升官职么?当然是按“魏延谋反”、“平叛有功”而论的。这与“延死问至,(蒋琬)乃旋”相契合,后主、蒋琬、董允就坐在朝廷听胜利者“表功”吧!

蒋琬、董允怎会在看到杨仪魏延二人的羽檄后就全都拍胸脯保证杨仪是好人,怀疑魏延谋反呢?千里眼,还是顺风耳?隔着一千里路就看到、听到事情真相了?论到这里,常常有人说他们和杨仪都是一个派别的(甚至包括诸葛亮)。我不信:一伙的为避嫌,常常当面表现为不是一伙的,暗地里拉扯就是了,就那么笨,一点假都不会做,给人当面看出来是一伙的?而且蒋琬、董允的品行、行为逻辑也不合杨仪类同。总拿派别斗争方法抽象化分析人物关系,易于隔靴搔痒。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主要还是上了杨仪的当了。

大家看这一段:“魏略曰:诸葛亮病,……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诸葛亮的死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在诸葛亮身边发生的事,也只有魏延杨仪那么几个人清楚。发丧后魏延被打死,“墙倒众人推”,那还不任由杨仪等人编故事杨仪军事上不在行,编故事是“小菜一碟”。其实杨仪羽檄早把故事编好了,以杨仪的才干,“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密不发丧,仪令费祎等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署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袆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已连名,告下诸将。袆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袆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断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

这一大篇故事有“情节框架”、有“动作细节”、有“性格描画”、有“道理根据”,至今还“咸保”动人的“历史效果”。比如,杨仪先把责任揽到诸葛亮身上:“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接着找人证明自己有权:“令祎往揣延意指”,再挪用魏延的嘴巴说: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一下子便给自己弄了个“疑似掌权”。就是什么实在证据也不要,官职大小无所谓、假节有无没关系、诸葛亮手令莫须有,仅用“故事法”层层递进,就使人以为他在掌权:诸葛亮、费祎、连魏延都说我掌权。爽啊,太有才!

大致写有这样“真实”故事作品的羽檄到了蒋琬、董允手里,文人喜看妙文章,哪有多少军事眼光细辨其理?再看魏延,一个军人,文章水平自然不能和杨仪比。在发丧地褒口仓促应战,恐怕二次信使还未发出就被杀了。当时连命都来不及保,又莫名其妙,哪有时间、证据写什么长篇细论、有理有据的羽檄?“一日之内,羽檄交至”,两文比对,一篇“生花妙笔”;一篇“理屈辞穷”!蒋琬、董允怎能不拍胸脯,替杨仪下保证书?“咸保”不打愣也。加上传闻魏延常常在汉中议事大堂上对杨仪舞刀弄枪的忿怒相;杨仪鼻涕眼泪的可怜相,当然不保舞刀弄枪的,而是保“可怜”的那一个,怜悯心人人共有。这里没有“派别斗争”什么事儿。

话说王平这人还真走“桃花官运”:在街亭不必做什么激烈动作就升官;这回杀杀自己人又猛升官,比杨仪要走运一千倍:“仪每从行,当其劳剧”、“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功勋至大”,却“无所统领,从容而已”。这太不“公平”,难怪杨仪“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后悔杀死魏延后“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咳,上了朝廷的当了!

这真是互相上当。朝廷既然也上了杨仪等人的当,又怎能“自打耳光”、“自揭疮疤”,先给人立功升官,又叫人坐牢?那得有多少官、兵、将们被指坐牢、充军啊?官场、军队、社会大动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面对大量不服的人,朝廷为了脸面与社会稳定,少许留些个罪名在魏延身上,给他弄个“内讧分子”头衔,好好“平反”一下:朝廷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不是陈寿本人的判断)。

然后再把魏延谋反的结论改一改:“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后主传》。然后“墙倒众人推”,把罪过推到死人杨仪身上以平民愤:你们大家看,“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杨仪传》,朝廷不是早就把杨仪干掉了吗?再拿几个钱出来,把那些“叫得凶”的“抚恤抚恤”,这样矛盾就缓和多了。这事也就磕磕巴巴、“皆大欢喜”地糖过去了。

之后朝廷再把魏延案件有关资料该留的留、该扔的扔、能改的改,“糊光抹平”。弄得陈寿在蜀国官方资料里找不到多少真相,于是“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史)官,是以行事多遗(当然并不仅指魏延事件一件事)”《后主传》。我也只好凭事理逻辑推理蜀国后来对魏延案件的“平反”情况,拿不出更多的史料了。

对于魏延杨仪等人谋杀案件,直到对朝廷判案处理的剖析,就此洋洋洒洒地结束了。但即使有人认可此事为真,仍然有个大问号:你不是推论陈寿完全清楚魏延案件的来龙去脉吗?,为什么他这么隐晦地、自相矛盾地写此案?有什么主观苦衷和客观制约因素,致使他在《三国志》里制造魏延案件的文字“迷宫”?为什么鱼豢的《魏略》所说不是假语村言,能够找到魏延案件真相

相关推荐:

蔡瑁、张允因为周瑜的反间计而死?其实这两人根本值不当周瑜用反间计

人类第一次航母大战:珊瑚海海战看到美国凶悍战力

“杀掉他们和剖一条鲤鱼没什么两样”日军士兵暴行后竟如是感想

中国二战史研究体现反法西斯大国地位

生命之尘!揭秘美国大兵遗弃在越南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