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夷陵之战刘备到底失败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3-03-29 栏目:专题 投稿:爱听歌的音响

曹丕其实是希望孙权被打败的。所以故意说刘备不懂用兵、不会打仗,那是在怂恿孙权快点打。曹丕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可以依等级次序排列如下:

1。 打的两败俱伤,对曹丕最为有利!

2。 打伤了乙方孙权,对曹丕也很有利。

3。 打伤了丙方刘备,对曹丕也还是有利的。

4。 两边都没打伤,曹丕也可以接受,再继续等呗!

夷陵之战陆逊打败了刘备的8万人,不是杀死了8万人,蜀国总共才11万兵,死8万那就灭国了!

这一战,刘备最精锐的中军没有受损,前军4万最多死了2万,再就是死了一些号召而来的少数民族的部队。8万的阵营一旦被击破,就是兵败如山倒,乱了套。逃回去还可以再慢慢整编。总之,致使蜀国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轻易进攻别国。

陆逊没有乘胜追击,因为他估计曹丕要出手了。曹丕果然真的来袭击东吴,但见防范得宜,只好退兵做罢。

夷陵之战刘备究竟输在哪?

战争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前倒推复盘:

倒1:陆逊攻破蜀营,蜀兵大乱,刘备逃跑。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顽抗到底,做最后的殊死搏斗,则胜负难以预料,说不清楚的。既然他放弃了顽抗,选择逃跑,那么,败局就此确定了。所以,这一仗的失败是从“陆逊攻破蜀营”开始的。陆逊不能攻破蜀营,则刘备不会逃跑。

倒2:陆逊攻破蜀营,是否属于必然?

凡是战争,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均势状态下,赢,没有必然性。陆逊攻蜀营的时候,和赤壁之战是不同的。赤壁之战,从一开始就在策划如何用火攻。而夷陵之战一开始并不是用火攻,是在第一进攻方案失败了之后,才临时改用的火攻。

第一次进攻是真正的偷袭,最佳时机,胜率非常高,结果却是失败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胜负的不确定性。刘备也不一定会因偷袭而失败。

第二次进攻,已经谈不上偷袭了,因为刘备已被惊动了,多少要比第一次有所防范。结果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陆逊在最开始可能没有想到。

要是这第二进攻方案又失败了,那肯定还有第三、第四进攻方案。

陆逊攻营的时候,刘备犯有战术错误。即:当陆逊第一次偷袭失败后,刘备应该再和以前一样,派人上门挑战,诱攻、佯攻都是可以的。针锋相对不吃亏。陆逊至少又要闭门不战,延缓进攻的时间。

但是敌人进攻之后,刘备见守住了,就没有反攻。这就很明显有误,他来打你,你不管他的,就等于是继续让他存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攻的机会,总有一次是会得手的!

因此,这个地方有误。但这只是战术错误,战术错误没有战略错误严重,所以,这还不算致命的问题。

倒3:放弃水军,舍船就步。

吴军反击,是在看到刘备“舍船就步”后决定的。这个问题,刘备错误不算大,因为无论你做出任何样的行为,精明的对手总是可以找到一些破绽的,任何人的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失”,不可能完全不暴露任何信息。

孙权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才开始准备和他对决的。从“准备对决”到“对决结束”,这一过程是双方在战前都不可知的。究竟谁胜谁负,没有定论的。

凡博弈的双方,在决斗之前,都是认为自己是“必胜”的,否则,博弈不起来的。正因为双方都判断自己可以战胜对手,所以才敢去打对手,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冲突,而事实很残酷:总有一方的判断是错的!错的一方将输掉!

双方都有战胜对手的条件,双方都判断自己可以战胜对手,也就是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某一方是必赢的,各有不同比例的胜算。单纯的从战斗过程中,得不出比较确定的结论。

那么,再进一步望前推,刘备错误,就是错在发动这场战争的“时机”上。

刘备发动战争的目的不是拼命,只是想要得到左荆州。他把部队都拉到前线去恐吓孙权,这一局势和前期孙权向他勒索荆州时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刘备夺了益州,刚刚完成了跨两个州的计划,孙权就要他还荆州,他不还,孙权又要他只让出一半,把右荆州孙权,他也不干。于是,孙权大怒,把部队都拉到前线来恐吓刘备孙权亲自坐镇,和这一次战争的发动状况是一样的。

孙权强行占领了半个右荆州,关羽率众抵抗,当时的关羽,就相当于现在的陆逊,当时的孙权也带了约有4万左右的人,双方对峙,一触即发,形势非常严峻,和这一次战争的对峙局面也是一样的。

基本上,这一次夷陵之战,就是上一次的翻版,不同的是:上一次在右边,这一次在左边。上一次最终没有打起来,这一次却打起来了。上一次孙权成功的勒索到了右荆州这一次刘备失败了,没有勒索到了左荆州

为什么相同的局面,相同的起因,相同的过程,却结果完全不同?

究其根源,上一次孙权勒索荆州时,曹操正在攻打汉中,存在甲方对乙方刘备施加压力的外部条件。刘备害怕失去汉中,不得不满足丙方孙权勒索,被迫把右荆州给了孙权,所以孙权得逞了。

这一次刘备勒索荆州时,曹丕没有攻打东吴,并不存在甲方对乙方孙权施加压力的外部条件。所以刘备就不容易得逞。

因此,刘备错误,是错在发动这场战争的“时机”上。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采用“等招”战术,等待甲方对乙方施加压力这个外部条件出现时(若不出现,则继续等),他再乘机跑过去勒索,那就很容易得逞了!孙权迫于压力,就不得不把左荆州轻易送给刘备

1。 选择在甲方对乙方施加压力的时候,刘备再跑去抢左荆州。乃必胜之道!

2。 甲方没有对乙方施加压力的时候,刘备去抢左荆州。则或许胜、或许败。

两相比较,优劣自现。

刘备一生打过无数次败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形势所逼,并没有什么错误的。而这最后一仗,则明显的是犯了战略错误。可能是年纪大了吧。

在正确的时,做正确的事。切记!

相关推荐:

长平之战中,如果是廉颇对白起,结果如何?

抗战密史:日本投降后关东军的弹药都去了哪

赤壁之战的历史疑云,兼谈陈寿撰写《三国志》的苦衷

解密:德国因何从二战中的反犹国家变成难民乐土

极其残酷的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