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考证赤壁之战前周瑜真实兵力

发布时间:2013-04-02 栏目:专题 投稿:秀丽的大山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载: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矒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江表传》载: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三国志》中说周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而《江表传》却说“得精兵五万”,两种说法不一,这是怎么回事?

有一种可能:其中一种资料记载错误。但是纵观《三国志》,许多原著中有记载错误,或者有学者质疑其记载错误的地方,都有人加以注释评论,如第一段引文中的“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间〕乎”,李安溪校改“可”作“间”。李慈铭曰:乎疑作也。但三万五万两处均无人质疑或修改(至少铁欣没看见,可能是本人见识短吧),说明是记载错误基本不可能。

这么说来就是,两边记载应该都没有错,但内容有所偏差,有可能是《三国志》和《江表传》资料来源不同导致记载不同,也有可能是陈寿写《三国志》时虽然看见了两种资料,但他不想在一篇传中记录自相矛盾(至少看似自相矛盾)的东西,故避之不记全,留下空白让后人补充,只选取了对传主更有利的一种——《江表传》中孙权后来对周瑜五万兵一时难以凑齐,目前只有三万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相当于把周瑜的话驳倒了一部分,说明周瑜对时局估计不完全正确。传主讳是陈寿写《三国志》的传统,他自然不会把这种非必要,且又对传主有一定不好影响的事情记录在传。

铁欣认为,既然裴松之补注了“五万”的说法,而且他自己和后人都没有提出疑问,那么事实更可能是周瑜既说了“请得精兵三万人”,也说了“得精兵五万”。那为什么周瑜前后言语不一呢?

可能性一:口误。但如果是口误,同样的,为何无人提出质疑?不光是后人,那些想投降的当事人完全可以提出疑问,来驳倒对方。但是记载上看来没有一个人有疑问。再说周瑜也不是个粗枝大叶的人——“曲有误,周郎顾”,即使酒至微酣,也必听出音乐的错误,一个人若不细心能做到这一点吗?再说和其他人一起开重要的会议时,说话必先斟酌一番,他怎么会允许这种关乎重大军事行动的错误发生?此可能基本排除。

可能性二:周瑜一开始认为三万够了,但他仔细计算后发现,需要五万才够。但周瑜不是开会时才知道曹操要打过来,在周瑜从鄱阳返回是就应该听说了此消息,有时间考虑,否则他也难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到位的分析。而且前文已分析过,说此话前周瑜必深思熟虑过,怎么会没考虑好就信口开河?再说古代从鄱阳回到柴桑不是一两天的事,总不可能想了好几天都觉得要三万就够了,许下承诺后只过了半天就发现五万才够。所以也不太可能。

可能性三:周瑜不仅这么说了,而且是故意这么说的。这是铁欣比较支持的看法,现在来具体分析一下。

在开会时,鸽派支持投降的理由是:“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就是说:(1)曹操是汉相,抵抗他名不见正言不顺;(2)我们已经没有长江天险的优势了;(3)曹操兵多,我们根本没法跟他比。

周瑜反驳的理由(引文见文章开头):(1)曹操不是忠诚于汉朝的,他想篡汉,作为大汉的忠实子民,我们应该抵抗他,保卫大汉王朝;(2)别说曹操有什么长江优势,他自己毛病一堆(本土未安,尚有后患;舍鞍马,仗舟楫,非其所长;严寒,马无草料;士兵疲惫,水土不服,必生疾病),就想来打我们,他这是不想活了。分析完原因后,周瑜请兵三万。虽然他这时候没有正面分析曹操兵力如何,但曹操犯的“用兵之患”也足以让他的实际战斗力下降不少,而三万兵力“保为将军破之”,也间接说明曹操兵不是想象的那么多。于是周瑜就把投降派的三个理由全部驳倒了。

会议结束后的晚上,周瑜又与孙权强调了一遍,曹操兵不仅没有所谓的“八十万”,充其量二十多万,而且“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战斗力被减弱了。同时他也把鸽派的批评了一遍,“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然后就是许诺能打败曹操,不过这一次周瑜要价高了点,反要了五万

两次分析内容不同,要价也不同,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在集体开会时周瑜为什么不先把曹操兵力计算好?其一,曹操的兵虽然没有号称的八十万,但实际上还是至少比东吴兵多出不少。如果把在私下里和孙权的分析在开会时就说了,鸽派众臣“曹操兵多”的理由并没有被推翻,相反完全成立。就算周瑜后面说了一句“请得精兵三万”,他们也完全可以说周瑜在说大话,太冒险了,为了保全孙氏基业不值得冒这么大风险,还是投降好。(鸽派较保守,不愿冒险,如甘宁建议讨伐黄祖时,张昭就说“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还有送质子一事,“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也是怕得罪强敌曹操。)其二,铁欣猜想,周瑜还是想给喊投降的大臣们留点面子,不想当面批评他们胆小,所以把这话留给孙权说了。事实上孙权也是不想投降的,不然投降声一片时,他若是想投降早就投降了。孙权碍于鸽派一直没有亲口说出“不投降”,但他在心里一定是很讨厌成天说“投降”的鸽派的,早就想批评他们一下了。正好晚上周瑜孙权私聊时把投降派批评了一顿,没准周瑜这么做也是想让孙权更快活一些。

再者,“三万”和“五万”的差别到底是怎么来的?其一,开会时说“三万”很大原因是要让鸽派们无话可说,同时也让孙权心里有个底:我们有实力打败曹操。从《江表传》的记载可知,当时东吴方面能调的兵力只有三万,不管是周瑜还是张昭,作为孙权手下重要的大臣,他们理应了解自己国家的兵力如果在公开会议上周瑜说请兵五万,鸽派的人反驳只有三万兵可调,周瑜怎么回答?难道说刚才口误?这不是正好给对方一个把柄?其二,事实是五万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如果真的只有三万,那胜负还是难以说准。所以周瑜在使孙权信心满满的时候,也不忘告诉他不要轻敌。在私下里说“五万”,目的是告诉孙权,虽然我们决心抗曹,但曹操不是那么好对付,一定要谨慎从事。再说铁欣的一种猜测:君臣之间多少还是有点猜疑,况且孙权本来就比较多疑,作为一个重臣,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不要在主公面前表现得太聪明。白天开会时周瑜口若悬河,把鸽派众臣说得哑口无言,孙权在此情况下才能拍板决定抗曹。要知道周瑜回来之前他可没有直接反对投降的,周瑜一回来帮他说句话就可以了,这么说来周瑜的权力和威信是不是太大了点?这时候周瑜就应该示弱了,要表现得稍微无能点,犯点无关紧要的小错什么的。先“三万”后“五万”让人感觉他开始是在吹牛,而对事实却并无影响。是故,周瑜故意给孙权留下一个把柄。

还有,周瑜既然想让孙权保持谨慎,为什么只说“五万”,说得更多是不是更好?物极必反,如果要价太高,对兵力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相差过大,反而可能吓到孙权,让他再度举棋不定。铁欣觉得也许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原因:五万三万之间差的两万,正好是刘备的兵力。仔细读《周瑜传》不难发现,周瑜其实并不想和刘备联盟,虽说他坚决抗曹,但没有一处记载他主动联刘抗曹。赤壁之战后,周瑜曾上疏:“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明显的,他看出刘备可成大业,想牵制住他——可惜孙权不纳。回到赤壁之战前,周瑜经过分析知道三万兵力不够,必须要和刘备联合,才可能打败曹操,而又不想把联合刘备直接说出口,所以就暗示孙权需要五万兵力,也就是需要与刘备联合。不过话说回来,也许差值正好为刘备兵力也只是一种巧合。

(首先声明,以下内容有抬高公瑾,贬低仲谋的嫌疑。猜测和主观臆断的内容较多,也许有分析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如果有什么不同观点请一定反驳。)但铁欣还有一个疑问,在写此文的时候突然想到的,顺道提一下。赤壁之战后,除了周瑜等乘胜追击至南郡,同期的战役还有孙权合肥,张昭攻九江当涂(《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又《刘馥传》载: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孙权自己的兵都有十万了,还有张昭带的,就算周瑜在去攻打南郡之前一兵一卒都没有加,全用赤壁之战剩下的,东吴的总兵力一下子也从三万变成了十几万。这是怎么回事?——以下说法可能与我上文的结论矛盾,但下文内容以猜测为主,故保留上文说法。

《武帝纪》载:“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知曹操在九月就得到了荆州。《江表传》中写道孙权说的“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说明孙权已经有准备了,应该就是他听说曹操得当荆州后开始准备防御反击的。而《武帝纪》又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说明孙权合肥赤壁之战都是十二月发生的。(《武帝纪》中先攻合肥后打赤壁的顺序遭人质疑——孙权总不可能摆着曹操要打过来的赤壁不管,偏偏跑去围合肥。《吴主传》中顺序正常。)所以为赤壁之战做准备的时间至少有一两个月,从赤壁胜利到攻打合肥最多只有一个月时间,估计还不到。而一两个月只凑齐了三万人,不到一个月就又弄到了十万人,莫非这十万人是天上掉下来的?由此铁欣猜测,赤壁之战前东吴方面可用兵力应该有至少十万。

那为何孙权说“五万兵难卒合”?原因猜测(这个真的只是猜测,感觉有点牵强,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孙权不想给周瑜太多兵。周瑜在江东位高权重不必说,孙权不愿自己的权力被牵制,所以宁愿少给周瑜一些兵也要保住自己的权力。而且孙权说完目前只有三兵后,继续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这说明先让周瑜程普鲁肃他们带这三万人去,如果形势不利,孙权自己再带援兵去补充。如果真的出现“邂逅不如意”,孙权的援兵我想就是他后来攻打合肥的十万(或其中一部分),这样一来军队的大多数还是掌握在他手上,权力并没有受到多少牵制。孙权很可能在自己手上留了兵,不想把兵全给周瑜,先让周瑜去试探曹操的实力到底如何,三万够用自己就不管了,如果不够自己再去支援也不迟。铁欣甚至还想过,有没有可能,孙权不太想让周瑜一个人独揽功劳,所以不给他足够的兵力,又安排程普和他一起去,(《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即使胜利了功劳也不全归他,初战不利的话功劳就是自己的了——只可惜周瑜把任务完成得太好了,把程普的功劳都快挤没了。(《孙皎传》“虽事决于瑜”,以及后人大多只说“周郎赤壁”,很少有“程公赤壁”。)孙权的美梦没有做成,又急于证明自己、牵制周瑜,所以赤壁胜利后三线出击,结果一方失败,两方久攻不下。(《吴主传》“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看来周瑜和曹仁在江陵也僵持了很久。)孙权最终决定自己和张昭撤兵,专心让周瑜打江陵。

南郡的胜利自然又让周瑜威望更上一层楼,后来就发生了借荆州一事。——接着再谈则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故略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南飞的《掐死在摇篮中的“周瑜军团”》(文章地址以后发),此文围绕孙刘联盟与曹操争夺荆州展开讨论。

相关推荐:

志愿军乔装敌军深入敌内:一举歼灭其精锐部队

鲁南战役是谁指挥的:鲁南大捷一共歼敌多少人?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战国时代秦军为什么特别勇猛?原来是因为这个

1940年阿登战役:德国坦克翻山让法国防线成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