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论战争经济对蜀汉百姓带来的灾难

发布时间:2013-04-03 栏目:专题 投稿:缥缈的手机

长期以来,诸葛亮是受到人们普遍尊崇的历史人物。这除了他神一样的智谋外,还在于他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执着精神和清廉正直无私的人品。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仅仅只看他的人品,而应从大处着眼来看他对历史的作用。作为蜀汉政权的政策制定者,诸葛亮治蜀期间执行的是一条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治国策略,其结果是给蜀汉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蜀汉政权的稳定留下了隐患,使得蜀治政权仅有13的短命历史。下面试从诸葛亮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等方面加以论叙。

一、“民不怨”的实质所在

自战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四川就成了中国旱涝保收的大粮仓。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赞四川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郦道元写得更清楚:“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水经注》)

可是,这样一个富饶的天府之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按诸葛亮自己的说法,竟是“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五》)我们知道,蜀锦以质精闻名于世,左思在《蜀都赋》中赞美蜀锦曰:“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而当时“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妙”(《丹阳记》),所以,“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布帛条)由此可知,蜀锦已成为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来源。面对已被战争搞得“民贫国虚”的蜀汉诸葛亮当时只有把目光转向唯一可创收的蜀锦上了。

这决非耸人听闻,由于连年战争蜀汉从上至下,大多数人生活都十分清贫。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三国志·费袆》);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三国志·姜维传》);曾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的董和“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三国志·董和传》);车骑将军邓芝终不治产业,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三国志·邓芝传》)。这些蜀汉“中央级”官吏们的生活尚且如此清苦,一般老百姓的日子之苦就可想而知了。

造成天府之国贫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连年战争诸葛亮27岁出山,54岁去世,他的后27年是在战争中渡过的。特别是蜀汉建立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几乎打的都是大仗、恶仗,特别是以弱小的蜀汉,硬要不自量力去攻击强大的曹魏,不倾全国之力,难以支撑这沉重的战争,而战争的结果也势必造成“民贫国虚”的局面。由于蜀汉未设史官,没有史书明确记载蜀汉百姓的悲苦史实,但仔细查找,还是能找到不少佐证。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了张俨《默记》说蜀汉国小力微,又常主动攻打强大的曹魏,连年北伐的结果,造成了“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荒残”的是什么?是天府之国肥沃的土地,“苦其役调”的是谁?当然是天府的百姓。至于那些上层豪绅富户是不是“苦其役调”呢?让我们来看一则史实: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为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及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

这则史料清楚地说明,为了换取当地豪绅地主及官吏对蜀汉政治的支持,对他们的网开一面是暂时的,待到安定后,“然后可役调”了。

为了战争蜀汉政权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三国志·杨洪传》),把全民都发动起来,这是典型的全民皆兵之战。不过正因为如此,官民同苦,与贪官污吏腐败所造成的民苦不同,所以老百姓的怨言就少些。

史书赞蜀汉是“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多么好的赞美词,但赞美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民尽其力”。何谓“民尽其力”?全民皆兵也,老百姓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拿出来用于战争。而“行法严而国人悦服”也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这说明诸葛亮在“刻剥百姓”,老百姓的怨恨自君子与小人都有,是普遍的怨恨而非一部分人。

二、蜀汉政权对少数民族的剥削与压榨

为了战争诸葛亮可以说调动了国内的一切力量和物资,其掠夺也是不择手段。蜀中多盐井,以广都县为例,“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华阳国志》卷3《蜀志·广都县》)这说明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前,其地的盐井多为私人经营。盐井之利是十分可观的,诸葛亮治蜀后,改变了盐井的性质,“定芖、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遂获盐铁,器用周赡”(《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这段记述明白无误地说明,蜀汉政权把私人的盐井收归国有,是无偿的“率所领夺取”,是明目张胆的掠夺。

史称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感动了孟获,“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三国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但史实并非如此: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讨,鉏尽恶类。(《三国志·蜀志·李恢传》)亮至南……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三国志·蜀书·吕凯传》)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征W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三国志·蜀书·马忠传》)越嶲蛮夷数反,杀太守,是后太守不敢之郡。(《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正始元年)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张嶷平定越嶲郡。……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秋,涪陵属国民夷反。(《三国志·后主传》)

上述记载说明,从降服孟获到诸葛亮去世,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呢?答案只有一个:诸葛亮战争经济南方少数民族的压榨太甚。《三国志·蜀书·李恢传》中记得很清楚:“南土平定,……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中也有相同记载:“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牛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也就是说,凡一些可用于战争的物资,都统统搜刮来以作军用,在这样沉重的剥削下,南方少数民族能不叛乱吗?

蜀汉灭亡前夕,当后主刘禅见魏兵已快兵临城下时,曾计划退守南中,光禄大夫谯周不同意,认为“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人,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三国志·谯周传》)这里直接点明诸葛亮以“兵势逼人”,南方屈于兵势,不得不“穷乃幸从”,也明确点出蜀汉政权逼迫南方少数民族“供出官赋,取以给兵”,所以结下了“仇怨”。

三、蜀汉战争带来的民生凋敝

刘禅在走投无路时,只好向魏投降。他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薄给邓艾,上面记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资治通鉴》卷七十八,景元四年)《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也有类似记载:“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笔者很难相信这个数字,因为它给人的震惊实在无法形容。刘备入川前,“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建安十六年)。益州有多大呢?1915出版的《辞源》有如下解释:“益州:州名,汉置,今四川省地,后汉益州刺史治雒,即今四川省广汉县,后徙治成都。蜀治以后因之,北周废。”由此可知,有户口百万的益州所辖之地,仅只四川成都平原的一部分,而蜀汉政权统治的地盘,除了今天的四川全省外,还包括今云南和贵州以及广西的大部分以及陕西的南部地区,面积扩大了10倍有余,在这么大的区域内,仅只剩下“男女九十四万”,还不及刘备入川前益州这一小块地方的三分之一。仅仅经过十几年的战争人口却锐减到如此骇人听闻的程度,能不令人震惊吗?在封建时代,人口的增减是衡量社会安定与否及经济状况的标尺,那么蜀汉人口都哪里去了?这里我们必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从蜀汉建立,除了最后灭亡时是“外敌入侵“外,其它的战争都是诸葛亮的主动出击,也就是说,都是发生在蜀汉境外。所以,蜀汉人口锐减的原因只有一个答案:死于战争

这个数字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蜀汉战争经济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想想看,区区九十四万人,要养活十万二千将士及四万官吏,老百姓身上负担之重压迫之惨不是很清楚了吗?何况,我们也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兵力都在十万以上,战线长,路途崎岖,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所需人数,更是远远超过作战部队的人数。一般的战争规律,像这种长距离作战,后勤人员的人数大约是作战兵力的六倍,诸葛亮的北伐,即使有所谓的“木马流牛”,即使在汉中采取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但后勤人员也不会少于作战兵力的2到3倍。

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人口比例,再次证明了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一架速运转的战车,而连年高速运转使这架战车磨损过度,所以,蜀汉政权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说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叙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只是一个梦想。诸葛亮以毕生的精力把他非凡的才智像赌注一样投向这个梦想,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更是蜀汉政权统治下百姓的悲剧。

刘备在称帝后的第三年就去世了,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后主刘禅不过是个傀儡,他“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所以诸葛亮实际上是蜀汉政权的决策者,是蜀汉战争经济的缔造者和执行者。一个素以富饶而著称的天府之国,被搞得“民贫国虚”,使得“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人口锐减到仅剩二十八万户,造成这一切深重灾难的是谁?不正是蜀汉战争经济的缔造者和执行者诸葛亮吗?

对于这种把一切经济都纳入战争的轨道、一切为战争服务的政策,笔者称之为“战争经济”。对于诸葛亮战争经济蜀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历史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为政清明、为官清廉、为人无私,甚至因为有非凡的才智,就忽视他对历史造成灾难性后果,就对他辅政下的老百姓的深重苦难视而不见,更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完美人格而不能清醒认识他所造成历史灾难

相关推荐: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诸葛亮不是将略人才?

朝鲜研发导弹起源:中东战争援埃抗以获赠导弹

国军士兵的这封遗书,竟然感动了日军,带回日本供奉起来

大妈参战,明朝嘉靖皇帝力证他爹就是他爹!

日军兽兵屠戮广东手段狠辣:轮番用化学生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