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北方两大政治集团的巅峰对决——官渡之战

发布时间:2013-04-03 栏目:专题 投稿:勤劳的芒果

官渡之战乃是三国前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因为此一役的结果,决定了北方两个最强的政治集团的盛衰,即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也可以说,官渡之战决定了中国北方的归属,而官渡获胜的曹操,也奠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甚至给了他统一天下的机会。

官渡之战,史书记载颇详细,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文献,均着有大量笔墨。我读官渡,却有三点疑问:

1、袭破乌巢,是否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2、袁本初是否庸才。

3、曹操取胜,是天意,抑或是人谋。

带着三点疑问,让我们走进两千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先简单讲讲官渡之战的过程。

官渡之战始于建安五年正月,袁绍率精兵十万南下(1)。自此,一场长达十个月的鏖战,拉开序幕。广义上说,袁曹交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一年的四月,曹操北渡黄河击溃眭固一党,但此时袁绍的主攻方向仍在北方公孙瓒处,袁曹双方只是对峙。两军主力真正开始对决,则是从曹操击破刘备,回军官渡之后始,大略建安五年一月末。因此这里将官渡之战的开始定于建安五年一月。

官渡之战的主战场,为黄河南岸,白马、延津、阳武、官渡一带。序战发生在春天,黄河南岸的白马。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攻击屯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曹操四月亲率大军解白马之围,使关羽、张辽击斩颜良。然后为避袁军主力,迁白马周边的百姓沿黄河南岸,往西南方退去。

曹军退至延津附近,袁绍前锋文丑、刘备已逼近。曹操用计击破袁军,斩杀文丑。但这两战胜利,也不过是序战,并非主力交锋。所谓“丑与颜良,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之,绍军夺气。”袁军士气受损有之,但大局不会因此而改变。

袁绍军势强,曹操军势弱,并不因前锋两战获胜而改变,曹军仍面临苦战的境地。袁军至此主力仍保持十万以上,而曹军主力则数万而已,兵力有差距。

曹操两战小胜,主力集结黄河以南的官渡地区。而袁绍率主力也南渡黄河,屯驻官渡以北的阳武。稍后,袁绍更将大营向南推进,逼近官渡安营扎寨,双方均连营数十里而对峙(2)。

从七月到十月的百余日,袁曹两军一直在官渡拉锯,互有攻防,总体袁军仍占上风,曹军渐呈不支之势(3)。除了在官渡主战场,刘辟、刘备、龚都、曹仁、蔡阳等在汝南又开辟了第二战场(4),臧霸也多次出兵青州以牵制袁谭的势力(5)。

战役真正的高潮,也是胜负手出现在十月。

十月,袁绍派淳于琼带领万余兵力,运送辎重粮草至乌巢屯驻。乌巢一地,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处(6)。

这时恰好发生一件偶然事件,即许攸叛逃,许攸将乌巢屯粮的情况详细告诉了曹操

曹操手下的谋士,如荀攸、贾诩力主袭击乌巢曹操听取了这个建议。但曹军兵少,本营只有万人,还有两三千伤兵(7)。曹操乌巢,挑选出精锐的五千人,这样大本营已仅剩两三千可战之兵。曹操派荀攸、曹洪留守大营

一夜奔袭四十余里,曹操来到淳于琼阵前。虽然是攻其不备,四处放火扰乱军心,但这毕竟是五千攻坚一万的战役,而且生死一搏,不成功便成仁。而淳于琼也做到处变不惊。先稳住阵脚,等到天光大亮,看曹操兵少,于是列阵迎敌。接战不利,淳于琼退守营垒。其攻防气度,也是井然有序(8)。

袁绍随后接到曹操偷营的报告,这时他面临两个选择。第一是主力北上,援助乌巢。第二是主力南下,袭击官渡曹操主营。从距离上看,曹操主营更近,而乌巢略远。从兵力上看,曹操主营本来兵力不足,再分兵为二,袁绍攻哪里都可以占据兵力的绝对优势。袁绍选择了少数骑兵北上援乌巢,而派重兵南下攻击曹操大营的方案(9)。具体兵力不详,但从字眼上分析,北上援兵大体一两千而已,南下重兵当不下万人。

如果这时分析这个方案,窃以为是很高明的方案。乌巢兵多营坚,本来就未必处下风,再派一两千骑兵北上,在乌巢将形成夹击曹军之势,就算不能击溃曹军,牵制、自保足矣。而曹操率主力偷袭,大营必然空虚,两军已相持数月,其间上下人等书信往旋,首鼠两端之事不胜枚举,对双方的兵势早已了然于胸。这时派重兵强攻曹军主营,一战而克可期。大营被端的话,无论偷营成功与否,曹操五千人已成孤军,实难支撑(10)。

袁绍同时派兵北上南下,按道理应该是南下的一路先抵达曹营,因为曹营更近。而重兵甫一到达,看见营内的几千残兵,理应立即强攻,以最短的时间拿下大营。可事实上这一路却销声匿迹,毫无作为。这边我们先按下,容后再表。

北上的援军到达乌巢时,曹军尚在攻营之中。援军一到,曹军已是腹背受敌。而曹操这时展现了其杰出军事家的超强能力,并不理会背后的援军,而是激励士气,全军向前。终于攻破营垒,淳于琼全军覆没(11)。而攻破乌巢大营后,曹操率军南下回归本营(12)。这一仗,确实是以少胜多,而且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堂堂正正之胜利。

但别忘了,大营还危在旦夕着,还不是高兴地时候。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张、高二人带领重兵,居然把攻城橹烧掉,而投降了曹洪的几千残兵(13)。这时形势急剧逆转,袁绍本来南北两线都是优势,但转瞬之间,袁绍大营反而成了被曹军南北夹击之势。袁绍带着儿子跑了,留下群龙无首的大军,投降曹操,而被尽坑之(14)。

我们先来清点一下战果。袁绍方面,带了十余万大军南下,两战序战虽败,但损失很小,几千人而已。在乌巢大约战死一万余人,在曹营前投降了一万人左右。其余七八万,全军崩溃后投降,被杀。等于除了两场序战,和最后的乌巢之战袁绍军数月内并没有什么损失,最后是一战而溃。曹操方面,除了序战胜利,过程中兵力消耗还是有的,最后一战,反而没有太大损失,还白得了张郃、高览一万的降兵。

所以总体上看,序战两战曹操获胜,过程中的拉锯袁绍占优,而最后曹操一战而定,这便是官渡之战全貌。除了主战场之外,在汝南还有刘备、曹仁、李通、刘辟等的偏师攻略,臧霸出兵牵制青州,无关大局,在此不表。

战况讲完,我们该回到前面三个问题了。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我们必须一个一个来解答。首先看看第一题。

一、乌巢是否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曹操虽然袭破了乌巢,但是袁绍主营未破,数十里连营中的八万精兵没有损伤。而自己残破的主营,正在遭受张郃、高览的重兵攻击。战争还没有结束,如果曹操主营被攻破,那这五千曹军便成孤魂野鬼,势所无依,关羽走麦城的一幕,就要提前上演。

但历史就是这样神奇,张、高的重兵却神奇般的投降了。万人的重兵,投降几千的残兵。这样一来,袁绍主营便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所以袁绍大惧,带着儿子和八百亲兵,连忙逃过黄河,而弃南岸的八万精兵于不顾,终于全军崩溃。

可以看出,乌巢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而张、高的投降,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史书的记载看,张郃、高览从袁绍营中出发以后,行动就是一个谜。本来他们应该先抵达曹营,而此时曹操尚未攻破乌巢。等到曹操攻破乌巢,再收拾战场,再率军杀回本营,这之间的时间,足够张、高夺下大营了。即使不能夺下,一场惨烈的攻防战势所不免。而史书对于这场战斗,惜字如金,遍观史书,也只有“不下”二字(15)。而官渡之战,在各部史书中,都是浓墨重彩的描写,煌煌数千言,如何到了这至关重要的时刻,只有“不下”二字呢。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必有隐情。

我们先看看曹操。破乌巢之后,曹操还远没有到笑出声的时候。他最应该做的,是赶紧回军营救主营。但我们看到,曹操好像并不着急,乌巢攻破后,除了烧杀外,他还有心情玩割鼻子的游戏,还有心情取牛马唇舌(16)。这些可都是技术活儿,而且颇有戏谑性质。曹操傻了么,大营危急啊!曹操没有傻,他其实心中已经有底了。

曹操心中的底是什么?就是张郃投降曹操不是神仙,数十里之外,如何知道主营那边战况如何,如何知道张郃投降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曹操张郃早已暗通款曲,此是约降,自从张郃一出发,曹操即已知张郃要降了。

张郃约降史未明载,史书所见,要么是张郃怕回去袁绍治罪,而惧降(17);要么是张郃献策而袁绍不听,而怒降(18)。但这两种,都是临时起意而迫降。

张郃约降,是我的推测,因此这里不得不多花一点篇幅,来解释如何推测的,否则便成了妄想。

两军交锋,以反间计来离间敌人,或约敌为内应,是战略战术上惯用的手法。秦国攻六国,先后用反间计除去了廉颇、魏无忌、李牧等大将,才取得一系列战场上胜利。而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曹操深谙孙子兵法,自是深刻理解此种奥妙。

曹操用反间计克敌,史有明载的应该是陈珪、陈登父子。二人原属吕布,曹操用反间之计,约二人做内应,攻破吕布之役中立有大功。《三国志吕布传》、《先贤行状》、《后汉书》中,有详细记载。

其余反间之策,史料缺漏却甚多,但曹操暗中约降某人,有两点相同的征兆。第一是其人的所作所为,必有难以解释之处;第二是事成之后,必有超越一般的重赏。有了这两条,大致就离奸情不远了。

看看陈珪和陈登吧。二人反水后,陈珪增秩中二千石,陈登封广陵太守,吕布亡后又加封陈登伏波将军,赏不可谓不厚(19)。

我们还是回到官渡之战,在此战役中,曹操就大量使用反间计,并取得卓越的成效。

第一个目标是贾诩,此事发生在建安四年下半年。官渡上空,战云密布之时,发生了一件奇事。与曹操有深仇大恨的张绣,在贾诩的撺掇下,投降曹操。当时正是袁绍磨刀霍霍,大军准备南下之时,而袁绍遣使,要求与张绣联合,还以密书赠贾诩(20)。贾诩却义正辞言的拒绝了袁绍,劝张绣降曹。张绣不解啊,于是贾诩说了三个理由。第一,天子在曹操处。第二,曹操势弱,我们降了显得更重要。第三,扯淡(21)。细想起来,这三条理由没有一条立得住。

当时袁绍刚击破公孙瓒,并其众,拥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其势之强,无可匹敌者。张绣本非雄主,势力也小,从来没妄想着统一天下。那乱世之中,抱住个大腿,以保荣华富贵,就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一会儿依刘表,一会儿投曹操(22)。这回全国最大的大腿送上来了,岂有不抱之理。而什么归顺天子啊,明德四海啊,别忽悠了。

贾诩为何非要投曹操呢,无非利字而已。其人本非品质端庄之人,也是见利忘义之徒。所以他投曹操,一定是为了利,绝不是为了义。这问题又来了,人家袁绍密书都来了,里边肯定有所许诺,而曹操大人连正眼都不扫你,你上赶着去投降,这靠谱么?唯一靠谱的解释,就是曹操也没闲着,更大的蛋糕早就画好了,就等着你来吃了。

张绣投降后,曹操给了什么封赏?执手欢宴,封扬武将军,封列侯(23)。拜托,人家张绣本来跟着张济,已经是建忠将军、宣威侯了(24),你现在封个扬武将军,都是杂号,这算升官么?难道扬武比建忠更好听不成?宣威侯不本身就是列侯么,再确认一遍么?最搞笑的是把张绣几个女儿都配给了自己的儿子。曹操大儿子曹昂死了,曹丕那年12岁,曹彰10岁、曹植8岁,曹冲4岁,怎么配啊?一水儿童养媳啊。

您再看看贾诩。上来就是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25)。执金吾可是二千石的高官啊,人家刘秀没出道前,还说“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是刘秀的梦想啊。丁原也是因为诛十常侍的功劳才拜得此位(26)。

这里面如果没有奸情,那才是见了鬼。顺便说一句,张绣啊张绣,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第二个目标是刘表手下一票:韩嵩、蒯越、刘先,过程和张绣事件差不多。也是官渡正相持,袁绍遣使求助刘表,刘表正犹豫着,这三位开始表演。那时袁强曹弱,天下共知,官渡之战曹操一直没占过上风,打到后来,曹操都想跑回许昌了,河南百姓都叛逃了。这三位却大言炎炎,直接判断袁绍必败,如果不归附曹操,则曹操收拾完袁绍就得收拾你,你别说投袁绍了,连中立都不行,赶紧收拾铺盖投降曹操,晚了性命不保(27)。这话别说你我不信了,连刘表都不信。拷问之下,韩嵩铁嘴钢牙,刘表也没辙(28)。

最终刘表在这帮人搬弄之下,疑神疑鬼,一直按兵未动,帮了曹操大忙。要说刘表一点没有趁火打劫之心,其实也未必。袁曹对峙之始,刘表自然想静观其变,但后面从他暗中招李通的做法,其内心也必然蠢蠢欲动。可是手下人的一人一嘴,把他说得晕头转向,部属的忠诚都很值得怀疑,让他实在拿不准出兵后的胜算,因此一直不敢发动。曹操之伐交,又一胜利矣。

当然,史未明载,这几位是不是这时候就暗通了曹操。但韩中郎是到曹操那商务考察过的,招待得怎么样自然不必说了,直接拜为侍中,迁零陵太守。刘先也出使过许昌,跟曹操相谈甚欢,封武陵太守(29)。再加上曹操得蒯越后的表白,为什么恰好是这三位呢?可以管中窥豹。

刘表死后,这几位又开始游说刘琮投降。看来这几位毕生的追求,就是投降曹操投降以后,刘琮是青州刺史,封列侯。青州啊,离荆州十万八千里啊,这就是流放了啊,还有臧霸在那统管呢,孙观那时候也是青州刺史啊(30),有没有天理啊。

那几位呢?蒯越,光禄勋;韩嵩,大鸿胪;刘先,尚书令;皆封侯(31)。看来这三位是降曹首功啊,这里面有没有奸情,各位自己体会吧。

第三个目标嘛,自然轮到主角出场了,张郃张俊乂。这位的事迹上面已经讲过,带着重兵,推着攻城橹,来曹操主营旅游。仗如何打的不知道,就知道投降之前他剧烈的思想斗争,然后把攻城橹都烧了,英勇投降

我们先看看他投降之后吧。“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居然把他比做韩信,如此肉麻,真是少见。

不对,还有两次也见过。得贾诩后,曹操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32)得蒯越后,曹操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33)得关羽、得张辽,曹操可没说过这类肉麻的话,不服不行。

我们再看看张郃得的这个偏将军、都亭侯,是个什么价位。当时夏侯渊是督军校尉,曹仁是以议郎督骑,曹洪是谏议大夫,这几位都不是侯。那好,再看看外姓。张辽,裨将军、关内侯;乐进,讨寇校尉、广昌亭侯;于禁,平虏校尉、益寿亭侯;徐晃,偏将军、都亭侯(34)。外姓五大将都齐了吧。张郃刚刚投降,寸功未立,其余这些位可都是战功赫赫了,除了徐晃持平,其余都不如张郃

如果张郃是迫降,其功劳也就和同样迫降的张辽相当,张辽当年只封了个中郎将、关内侯啊(35)。张郃还不如半约半迫而降的关羽,而关羽只封了偏将军,还是斩了颜良立了功,才封的汉寿亭侯(36)。难道是通货膨胀了不成?也不对啊,荆州降后,曹操都哭了,文聘啥封赏都没有啊(37)。

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张郃真的猛攻了,没有攻克大营,反而被迫投降。那守营的曹洪、荀攸二人,理应是大功一件。但此战之后,二人毫无封赏,本传中连仗是怎么打的也一字不提。难道曹操对这两个人有意见,故意压着不提拔?

张郃献策,其中也有诈。袁绍得到偷袭消息时,乌巢大营仍固若金汤。而张郃却如此肯定,言乌巢必破,他以为他是诸葛亮啊(38)。然后他主动请缨救乌巢,其实他是想赶到乌巢曹操合兵一处,攻破乌巢更有把握。结果派他南下攻曹操大营,他就纠结了,这大营到底打是不打,是到站就投降,还是先观望一下。最后他选择了骑墙,磨蹭到乌巢攻破的消息传来,才赶紧投降(39)。

张郃在战场上的诡异表现,以及事后的赏赐看,必是早有故事,约降无疑。这里需要说明,高览也一起投降,但其结局没有交待。应该高览是张郃的属官,也没参与密谋和暗通,随着投降而已,不重要就略过了。

另外,投降之时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守营主将曹洪不敢纳降,怕是伪降,而荀攸力劝受降。我的推测,应该曹洪不知道暗通之事,看张郃兵多,怕是诈降赚营。而荀攸则知道暗通之事,很可能他就是主谋,所以当然不怕了。荀攸说的投降原因,是张郃献策袁绍不用,因而怒降。可两军交锋,人家君臣谋议军机,事必机密,你荀攸身处敌营,如何知晓?估计曹洪也纳闷呢,但荀攸这家伙一贯神秘,也不敢不听。

以上这些反间之策,史不明载,因此我们不知详情。曹操肯定是决策者,但实际操作者,当时只能是荀攸。荀攸传中,说他“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已不知所指的十二奇策,估计大体是此类。后其表弟辛韬打听八卦新闻,被荀攸严词撅回去了,从此再不敢多嘴,可知其策之见不得光(40)。虽然贾诩天生也是干这种事的绝好材料,但官渡之时,贾诩刚投降,以曹操之戒心,不可能立即让贾诩与闻机密。

最终决战之时,曹操亲自带兵奇袭,而把留守的重任留给曹洪、荀攸,其中大有深意。张郃之约,曹营中可能只有曹操、荀攸二人知道,所以两人必须分开。这样张郃往哪边来,都可以投降,而有人接应。曹洪、乐进,勇猛相仿,但论忠诚,还是作为亲族的曹洪更妥当,于是曹操带乐进在身边,留曹洪守营。贾诩当时也在营中,但究竟是跟随曹操袭击乌巢,还是留守,史书未载,我猜测带走的可能性更大,毕竟此人仍需考验,带在身边放心些。贾诩也深得韬晦之道,始终抱定冷眼旁观心态,即使曹操问计,也只大吹法螺而已(41)。

官渡之战中,对战争胜负产生重要影响的反间之策,我们介绍了上面三个。但双方的反间策绝不仅于此,如袁绍煽动刘辟,收买李通未遂,曹操收买鲜于辅阎柔一党,通好凉州牧韦端,史书中均有记载,这些也是双方伐谋伐交的成果,但对于大局影响较小(42)。

不容易,终于把反间之策说完了,则张郃离奇的投降,也可以解释了。张郃投降,其决定性不亚于乌巢奇袭,可以说,是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胜负。

实际上,袁绍此时虽已非常危急,但也不是绝无生机。袁军本营兵已不多,已受南北夹击之势,死守本营确实危险,但黄河南岸,还有数十里连营,共计八万精兵。就算已战不能胜,但理应弃本营、走别营,整顿士兵,徐徐而退,保存实力。袁绍为何如此胆怯,只带着儿子,和八百亲兵,匆匆渡河逃亡,而陷诸文武和八万精兵于死地(43)?难道袁绍真是如此胆小如鼠,如此不堪之人么?

这就来到我们第二个疑问:袁绍是否是庸才?

二、袁本初是否庸才

袁绍传中,对袁绍事迹记载颇详,这里不再赘述。但以其夺取冀州、逼死韩馥的手段,其权谋当为一时之俊杰。以其会战公孙瓒,击克黑山贼时的勇猛,也远过常人(44)。怎么会短短几年之间,就从一代枭雄、攻城掠地之雄主,变为怯懦之徒、败军之将呢?

我们这里分析一下袁绍官渡之战中的应对,看一看袁绍之军、政、谋才能如何。

官渡战前,也就是建安四年,袁绍一举解决了公孙瓒和黑山贼。冀州北方、西方两大隐患一举荡平。虽然黑山张燕还苟延残喘,带小股部队在山里打游击,但已形不成威胁(45)。而辽东的公孙度,从未参与中原的争夺,山高路远,也可忽略不计。北方乌丸,袁绍笼络得法,从征公孙瓒起,一直到袁家灭亡,乌丸和袁家一直亲如一家(46)。所以袁绍此时,西、北、东三面已无强敌。只剩南面,则是曹操

曹操此时,据有残破的兖州,而东部的青徐二州,都不太平,曹操控制起来有困难,于是便委派臧霸来管理。臧霸名义上为曹操部属,实则是半自治状态(47)。建安五年初,还发生刘备叛逃事件,更是雪上加霜。曹操西南是宛城的张绣,已是不共戴天之仇。再往南是据有荆州,实力强劲的刘表。东南方则是统一江南、攻略淮南,虎视眈眈的孙策。西面的司隶,是锺繇镇守,锺繇和臧霸相似,其实也是半自治状态(48)。再往西、北也不太平,马腾、韩遂、匈奴等各逞其强。

从地理位置来看,开战前,袁绍基本无后顾之忧,而曹操则四面都有强敌,四方都不安定。因此,袁绍之地利远胜于曹操。

从实力看,毋庸置疑,袁绍远强于曹操。除了兵力以外,兵员补充、粮草供应、辎重车马也均强于曹操,一句话,综合国力远强曹操。曹操濮阳败后,兖州只剩三城固守,不知所措,想投降袁绍,程昱苦谏才强撑住(49)。迎天子都许时,袁绍尚未兼并公孙瓒,黑山贼也还猖獗,那时因为官爵的事,袁绍一变脸,曹操就吓得半死,赶紧让位(50)。何况此时袁绍已灭公孙氏、逐黑山贼,并四州之众,众百万,实力比以前更胜几筹。因此,袁绍之实力远胜于曹操。

袁绍砺兵秣马,足兵足食,准备充分而南下,曹操则刚刚强撑着平定了刘备,仓促回军,屯驻官渡袁绍取攻势,曹操取守势。此正是攻略得时,袁绍之天时也胜于曹操。

袁绍天时、地利、实力都胜,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人和,则是曹操胜出。上面说到,联络诸侯,用策反间,这个袁绍也做得很到位,其开战前后,史有记载的分别联络过张绣、刘表、李通等人,而汝南刘辟之所以叛降,想必袁绍也不是坐等来的。乌丸是袁绍后花园,一直极力笼络。另外还有臧霸、锺繇,史未明载,但处当时之势,袁绍必然想得到收买此二人。由此看来,袁绍之伐谋伐交,亦可圈可点。

只是曹操把袁绍想到的都想到了,而且做得更加高明,几乎是全国联通。不但成功反正了贾诩,刘表家一票,通好鲜于辅阎柔、凉州韦端,还稳定住李通、臧霸、锺繇等,使之死心塌地。纵是孙策,曹操也已经尽全力笼络了,加官进爵不说,童男童女都献出来了,而孙策也遣张紘诣许修好(51)。

当然,双方阵营中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肯定更多,战后曹操从袁绍营中找出的一堆书信,就很能说明问题(52)。而曹军不稳,袁军也不一定好到哪去。只不过结果上,曹操诱降了张郃,还有许攸势穷来投,而袁绍则除了书信,未成功赚到任何一人(关羽虽来投,但人家是冲着刘备的,袁绍没占便宜)。

最终谋略战、外交战的结果,是曹操成功的笼络了张绣、刘表、鲜于辅、阎柔、韦端、李通、臧霸、锺繇、张郃,失败的是刘备、昌豨、孙策和刘辟。而孙策出兵前意外死亡,其他也未能掀起大风浪。而袁绍方则只成功联络了刘备、煽动了昌豨、刘辟,其余全部失败。结果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一年的过程中,未受到周边势力的打击,也几乎未遭到任何部下的背叛(关羽情况特殊),以人和成功扭转了天时地利的不足。

实力的不足,一方面靠战功来扭转,另一方面还是靠人。先是许攸来投,把绝密情报透露出来,然后诱降张郃,逆转了形势。当然,战功也不可或缺。

袁绍谋略战、外交战虽然部署得当,但结果都棋差一招。那么再看看战场上的攻防部署吧。

袁军势大,连营数十里而布阵,显然是想以堂堂之师,正面压服对手。对于兵多粮足,后方稳定的一方,这样的战术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势弱的一方,才需要行险。而双方攻防的结果,虽然互有胜败,但总体上是向着袁军有利的方向发展。到乌巢之战前,曹军已经快支撑不住了(53)。只要再坚持个把月,袁军胜利已指日可待。

乌巢选址、选将也都没有问题。乌巢袁绍大营北四十里,曹操如果想偷袭,必须越过袁绍大营附近,在探马密布的战场,谈何容易。保密工作也做得不错,起码许攸泄密前,曹操并不知道乌巢的虚实。驻守乌巢的,是袁绍麾下重将,原来和袁绍、曹操同为西园八校尉的淳于琼。从年龄、资历上看,也和袁曹相当,老成持重,堪当大任(54)。而守军万余人,虽然可能不是最精锐的部队,但兵力充足,借助营垒,死守当无虞。与大营四十里的距离,发生紧急情况,援助也很方便。袁绍的部署,可谓万无一失。

但事情太过凑巧,先是许攸叛逃泄密,然后曹操马上决断偷袭。偷袭时用袁军旗帜,马衔枚,人抱薪,路上还蒙混过袁军的盘问(55)。曹操偷袭事起仓促,但五千大军能骗过重重哨探,在物资、训练等方面的准备肯定是提前做好的。

乌巢营前,淳于琼进退有序,没有慌乱的迹象,也没有指挥失当。等到援军来到,本来形势已经有利于袁军,但愣的确实干不过不要命的,曹操这时候是真拼了。淳于琼指挥虽无失当,但没有算到曹军拼命时候爆发出来的惊人潜力,最终全军覆没(56)。

袁绍接到偷袭的报告,其做出的判断也没有错。重兵袭击曹军大营,轻骑北救乌巢,此乃“围魏救赵”之策。袁绍军中,他本人以及郭图都持此论,张郃是因为有奸才唱反调,可以说袁绍军中思想是统一的(57)。乌巢守军本来就足以抵挡一阵,而曹营必空虚,这样部署,可以期待获得全胜。但袁绍没有料到,北面曹军爆发出惊人潜能,而南面张郃则早已被收买。我常常在想,如果根本不派人救乌巢,曹军不被援兵激那一下而爆发,是不是淳于琼这厮还能守住。或者袁绍不派张郃去,而是留袁谭守营,自己亲率重兵去攻击,会是什么结果。当然,这已经与历史无关了。

官渡之战从头到尾,袁绍在军事上的表现,都是中上水平,没有明显失误。其谋略外交,排兵布阵,都非俗手。结果竟然一败涂地,除了天意,只能感叹“兵者,诡道也”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解释一下袁绍逃跑的真相了。袁绍本来是勇敢之人,甚至有点亡命徒的气质。但官渡之战太过匪夷所思,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出现,使袁绍原本得意的部署,化为泡影。几天前还在期待着兵临许昌,破敌受降,几天后忽然形势急剧逆转,反而是自己进了包围圈。这样巨大的反差,任何人恐怕都无法承受。同时,许攸、张郃都是袁绍器重的人,双双投降给了他深重的打击,袁绍已经觉得再无人可信任,任何人都可能背叛他,只剩儿子和亲兵可以信任了。

所以他放弃了所有的将兵,逃离了战场。渡了河,到了黎阳,袁绍仍惊魂未定,拉着蒋义渠的手,说“孤以首领相付矣”。真是英雄末路之气象。

第二个问题谈完了,最后一个问题:官渡之战,曹操获胜是狗屎运,还是能力使然。

三、曹操取胜,是天意,抑或是人谋。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已经非常精辟的阐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需要再加上一个因素。“非惟天时,抑亦战功,抑亦人谋也。”

天时必然有之,比如孙策暴亡,比如许攸来投,这些都是极偶然的因素,但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天佑曹操,当无可疑。这里说明一下,许攸来投,应该不是曹操的谋划,因为许攸来投的原因很清楚,表现没有任何疑点,另外许攸投后,也没有特殊的封赏,所以不能判断许攸是被反间的,就是势穷来投。

战功亦有之,比如序战取胜挫伤袁军士气,比如数月间以弱敌强的相持,比如乌巢最后时刻的奋发。这些都不是天之功,也不是谋划之功,而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是谓战之功。

当然,人谋也极其重要,虽然这些人谋,庙算奇策,由于种种原因,少见于史书,但其重要性却绝不亚于上述两个因素。从劝降张绣,稳定刘表,联络鲜于辅、阎柔,到笼络李通、臧霸,约降张郃,通过这些谋略、外交手段,曹操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赢得了胜利。

我们合上史书,掩卷沉思,不禁对那波澜壮阔、纵横捭阖的战场心向往之。硝烟散尽之后,也为黄河南岸的八万冤魂而祭奠。

注:

(1)《三国志袁绍传》:“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2)《三国志武帝纪》:“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

(3)《三国志武帝纪》:“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4)《三国志武帝纪》:“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三国志先主传》:“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5)《三国志臧霸传》:“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三国志刘备传》:“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三国志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

(6)《三国志袁绍传》:“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

(7)《三国志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8)《三国志武帝纪》:“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

(9)《三国志张郃传》:“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

(10)《三国志武帝纪》:“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

(11)《三国志武帝纪》:“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12)《三国志袁绍传》:“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13)《三国志荀攸传》:“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

(14)《后汉书袁绍传》:“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

(15)《后汉书袁绍传》:“乃使高览、张郃等攻操营,不下。”《三国志张郃传》:“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16)《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脣舌,以示绍军。”

(17)《三国志张郃传》:“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18)《三国志荀攸传》:“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

(19)《三国志吕布传》:“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

(20)《三国志贾诩传》:“是后,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

(21)《三国志贾诩传》:“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

(22)《三国志张绣传》:“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

(23)《三国志张绣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

(24)《三国志张绣传》:“绣随济,以军功稍迁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25)《三国志贾诩传》:“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26)《三国志吕布传》:“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

(27)《三国志刘表传》:“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於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大将蒯越亦劝表。”

(28)《三国志刘表传》:“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傅子》:“表以为怀贰,大会寮属数百人,陈兵见嵩,盛怒,持节将斩之,数曰:“韩嵩敢怀贰邪!”众皆恐,欲令嵩谢。嵩不动,谓表曰:“将军负嵩,嵩不负将军!”具陈前言。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谏之曰:“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辞。”表乃弗诛而囚之。”

(29)《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傅子》:“表遂使之,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还称朝廷、曹公之德也。”注引《零陵先贤传》:“为刘表别驾,奉章诣许,见太祖。。。。。。。拜先武陵太守。”

(30)《三国志臧霸传》注引《魏书》:“与太祖会南皮,遣子弟入居鄴,拜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

(31)《三国志刘表传》:“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为光禄勋;嵩,大鸿胪;羲,侍中;先,尚书令;”

(32)《三国志贾诩传》:“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33)《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傅子》:“荆州平,太祖与荀彧书曰:“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34)见《三国志》诸人本传记载。

(35)《三国志张辽传》:“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36)《三国志关羽传》:“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37)《三国志文聘传》:“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

(38)《三国志张郃传》:“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

(39)《后汉书袁绍传》:“二将闻琼等败,遂奔操。”《三国志武帝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三国志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40)《三国志荀攸传》注引《魏书》:“攸姑子辛韬曾问攸说太祖取冀州时事。攸曰:“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

(41)《三国志贾诩传》:“袁绍围太祖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42)《三国志武帝纪》:“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三国志李通传》:“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三国志公孙瓒传》:“太祖与袁绍相拒於官渡,阎柔遣使诣太祖受事,迁护乌丸校尉。而辅身诣太祖,拜左度辽将军,封亭侯,遣还镇抚本州。”《资治通鉴卷六十三》:“关中诸将以袁、曹方争,皆中立顾望。凉州牧韦端使从事天水杨阜诣许。”

(43)《后汉书袁绍传》:“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

(44)《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瓚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卻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又:“贼十馀部,众数万人,聚会鄴中。坐上诸客有家在鄴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绍容貌不变,自若也。”

(45)《三国志张燕传》:“袁绍与公孙瓚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瓚,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

(46)《三国志乌丸传》:“袁绍与公孙瓚连战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助绍击瓚,破之。绍矫制赐蹋顿、(难)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又:“柔乃因鲜卑众,杀乌丸校尉邢举代之,绍因宠慰以安北边。后袁尚败奔蹋顿,凭其势,复图冀州。”

(47)《三国志臧霸传》:“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

(48)《三国志锺繇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49)《三国志程昱传》:“於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军食尽,将许之。时昱使適还,引见,因言曰。。。。。。太祖乃止。”《魏略》所言略同。

(50)《后汉书袁绍传》:“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鄴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

(51)《三国志孙策传》:“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三国志张紘传》:“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

(52)《三国志武帝纪》:“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53)《三国志武帝纪》:“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三国志袁绍传》:“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三国志荀彧传》:“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太祖乃住。”

(54)《后汉书何进传》:“(中平五年)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

(55)《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公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

(56)《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

(57)《后汉书袁绍传》:“初,绍闻操击琼,谓长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后汉书张郃传》:“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

相关推荐:

俄罗斯与土耳其在克里米亚爆发的战争是怎么打的?

世界上距离最长的马拉松:忽必烈组织的军队竞赛

赤壁之败:曹操败于周郎还是败于疾病

谁是东汉末年遗臭万年的祸国大盗? 董卓之乱始末

揭秘: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百团大战有多少个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