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清朝京官员待遇好,工资高,那么为何他们大多数都喜欢走路上班?

发布时间:2013-06-23 栏目:专题 投稿:舒服的高跟鞋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官员作为支撑一个王朝的管理体系,可以说在哪个朝代都至关重要,因此官员的待遇通常也不低,那么为何清朝的京官员,他们大多数都喜欢走路上班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清朝时期,在京城做官的待遇是非常好的。现如今的电视剧中,大臣们上朝都是通过轿子,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清朝时期的大小官员都是通过轿子上朝的?这一点肯定是存在误传的,清朝官员分为很多级别,总督巡抚一级的可以坐轿子

能够到达总督巡抚,他们的俸禄也不会低,一年的俸禄会达到上万两白银。总的来说,清朝时期在京城做官的大臣待遇是非常不错的。每年有固定的俸禄,平日里每月还可以领到公费。这些白银的数量都不小,养家糊口肯定是没问题。

清朝时期官员想要坐轿子,是有级别规定的。像电视剧中演的八抬大轿,是在清朝时期不存在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官职都是不允许的,但是皇帝轿子除外。清朝规定了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乘坐两人抬的轿子

即使是两人抬的轿子,也要比平常的百姓好很多。毕竟一般家庭中,轿子是见不到的。清朝时期官员是有轿子可以坐的,只不过每日早朝的时候可以乘坐,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中,比如说祭天、登基的场合上,所有官员不得乘坐轿子

清朝百姓使用的轿子大部分都是两人抬的,这种轿子与朝廷官员轿子根本无法相比。无论是做工还是材料都是如此。清朝百姓的轿子都是青布小轿,颜色朴素。大部分轿子都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会出现,而平日里是基本看不到轿子的。

清朝官员是允许坐轿子的,可是根据史籍资料的记载来看,京城的官员是不会坐轿子上朝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些京官大部分都是走路上朝的,即使是皇帝允许,也是如此。

拿光绪年间的谭嗣同来说吧,他是一个四品大员,住在当时的浏阳会馆里,但是他每天都花费一个多小时走到自己的上班地点。

那么到底为什么京官要走路上朝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囊中羞涩,也就是钱的问题。

京官上班的薪资,清代官员俸禄主要由年俸、禄米和养廉银组成,其中养廉银乃是大多数官员的主要收入。以兼大学士衔的总督(正一品)为例,年俸180两,禄米180斛,养廉银则有16000两之多,相比之下,年俸都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然而拥有“养廉银”的都是总督、巡抚、布政使、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京官是没有养廉银的。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同时维持自己的排场,中高层京官们一般依靠地方官员以“冰敬”和“炭敬”等名义送上的红包,底层京官由于没有这类灰色收入,生活就过得非常清苦。

张之洞曾经在一本书里也说到京官的日子是十分苦的,每天需要花费一金,一年下来他们的收入也就只有三百余金,照这个算下来,京官也就只能勉强度日罢了。

最具体的事例就是康熙八年(1669)监察御史赵璟上疏康熙大谈京官工资待遇太低,并抱怨这点工资连温饱都维持不了,但没有被康熙采纳,原因是国库没钱。

雍正继位后,采取了耗羡归公,并改革了薪俸机制,增加养廉银,却基本针对地方总督等高级官员。与外官相比,京官工资收入虽然在雍正三年有所提高,在总体上却未能得到明显改善。如六部堂官给“恩俸 但是凡部院衙门中的额外官员,以及候补官员都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如此对比便可看出,京官的名义收入根本与外官无法相比,一个七品的县令收入在1000两以上,而同级的京官不足100两,而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也未得到有效改变。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铭做京官时,常常是揭不开锅“近日窘绝,殆不能举火。”

李慈铭的情况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甚至因为穷困导致一些京官因为长期吃不饱造成营养不良,而“人有菜色”。许多京官之穷成了许多人调侃嘲弄的对象,当时就有四句打油诗对此进行调侃:“轿破帘帷马破鞍,熬来白发亦诚难,粪车当道从旁过,便是当朝一品官。”

虽然穷困,但是最要命的是作为翰林京官却宁可饿死,也要摆出排场。出行要坐轿子,家里要有奴役,而迎来往送更是不能少,但是随着日渐开销不起,求借无门时,就只能进行逐渐裁撤,当时有一首诗很生动的记录这样的场景:“先载车马后裁人,裁到师门二两银。惟有两餐裁不得,一回典当一伤神。”不光如此,京官还要维持与身份相当的各种交游,听戏、宴饮等等,有学者粗略统计,京官工资月薪折合人民币,也就在2000多元钱,这对于巨大开支简直杯水车薪,微不足道。

京官李锡彬是河北人,因结交外官很少,为此经常发牢骚诉苦说:“我家平常不做饭,上下四口人,早上花一钱买开水,早晚两餐四人吃馒头四斤,加上点葱酱小菜。”可以想见京官之穷困状况。

而且在这种清苦之下,他们还要老老实实地值班,这也是地方官员所不需执行的苦差。据《春明梦录》记载,京城衙门值日的制度参照八旗制度,以八日为一周期,各衙门都有固定的顺序,同一天通常由功能相近或属同一套行政系统中的三个部门共同值班那么值班的部门要做什么事呢?以清朝总理衙门为例,每逢该衙门值班,所有公文和奏折都会在当日送入宫中,尚书、侍郎等堂官也会递绿头牌请皇上召见,如不留牌,表示不见。这是一般情况,如果皇帝有要事召见,那么不论当天是否轮换,都要加班,处理事务的原则与正班并无二异。

假如遇上节假日和突发事件,值班日期就会顺延一天,而且要事先公告某日顺延,第二天仍按原班次序轮换。官员如果有要事禀报,堂官要带上司官引见,时间通常在当日丑时和寅时之间(即凌晨一点至五点之间)。在清朝,“下班”被叫做“散班”,时间根据令时而不同,冬令时于次日黎明前,夏令时则在日出之前,不论如何,都远超如今的八小时工作制。哪怕皇帝出宫进行谒陵、巡查等特殊活动,各部门值班依然照常。各部官员皇帝赶路时,可以稍微宽松下,一般集中在辰时办事,一旦皇帝到达行宫驻跸,那各部又得老老实实值班,依旧要在丑时递上绿头牌。

按照官场惯例,新科进士到京城某部当差,首先要学习几年,比如进入户部,就要学习三年。在此期间,进士们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当月”,也就是值夜班。值班人员一般满汉官员各一人,满人大清早把题本和奏折送到内阁就算交差,一般不会值夜班,汉官则要在衙门里住宿,同时监督公文用印。值夜班的官员,住的地方称之为“当月处”,“当月处”的房间极为逼仄,通常仅有两间,外边一间是用印处,设有一张公案,里间有两张炕和一个印柜。

值班期间,餐食由官方提供,晚餐是一碗米饭加两碟小菜,次日早晨也按同等标准送餐。从头天下午“散班”,汉官们得捱到第二天下午,这才又有人来轮换。不过相比起白天,夜晚还是更加磨人一些,偌大的衙门就只身一人,实在有点儿阴森吓人。对于各部底层官员而言,如果得不到升迁,这种苦差就永远熬不出头。

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底层官员们的清苦,也因此他们大多数都喜欢走路上班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

相关推荐:

193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东南亚妇女

藩镇割据起因:伏兵制瓦解 边镇无限制自行募兵

古人常说的“红尘”是什么意思

周桓王姬林简介 周桓王是怎么是的?

郑板桥六分半书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