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纵横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权谋的流派 纵横家们如何凭三寸不烂之舌搅动战国风云?

发布时间:2013-06-23 栏目:专题 投稿:羞涩的草莓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指的是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术派别的代表家。据《四库全书》记载,“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传广、影响大,发展成学派的只有十几家。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纵横家

《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行人”最开始是管礼仪的官,后来慢慢变成了管外交的官。那么,外交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首先就是好的口才,要懂外交辞令,有一套说服术。春秋战国是个混乱的时期,有不少人就学习“行人”的说服术,奔走于各诸侯国,以此来挣钱谋利。苏秦张仪纵横家们就奔走于各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要么劝各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合纵),要么主张同秦国搞好关系以求自保(连横)。于是,纵横家慢慢就形成了。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甘茂等人,他们的老师就是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鬼谷子,名叫王诩,又称王禅,今天河南、河北地区生人。为什么叫他“鬼谷”呢?有人说是因为他额头长了四个肉痣,成鬼宿之象;也有人说,是因为他隐居在鬼谷,所以叫“鬼谷先生”。传说中,鬼谷子本领通天,神秘莫测,他知星象、会兵法、善修道。道教尊他为“玄微真人”,算命的称它为祖师爷,兵法家视他为圣人。鬼谷子的弟子很多,最出名的就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这几个弟子学成下山前,鬼谷子都为他们预测了一下前程。鬼谷子让庞涓去摘一朵花。当时天气炎热,庞涓只找到一朵草花,嫌花小,扔了又捡回来藏到袖子里,回来告诉鬼谷子没有花。鬼谷子却识破了,说:“这花叫马兜铃,一开十二朵,是你荣华富贵的年份。花先被你抛弃,又被鬼谷的太阳晒得枯萎,“鬼”加上“委”是“魏”,你会出仕于魏国。你刚才有欺人之心,要改掉”。

孙膑要下山,鬼谷子也让他摘朵花。当时是九月,更没有花。孙膑顺手把花瓶里的黄菊递给师傅,鬼谷子说:“此花已残缺,你会有残疾。它久经风寒,长期供人观看,所以你最终会功成名就。”孙膑原来叫孙宾,鬼谷子给他改名叫孙膑,预示了他以后会腿残。后来,鬼谷子的话果真都应验了。

纵横家的思想主要体现于“纵横”二字:“纵”指的是联合多个弱小的力量来对付一个强敌,需要的是“联合”和“团结”,所以阳谋多阴谋少;“横”指的是跟随一个强的势力来攻打其他弱小的,强调的是“破”和“攻”,所以阴谋多阳谋少。苏秦主张“纵”,而张仪主张“横”。

苏秦张仪同出于鬼谷子门下。鬼谷子预知到孙膑、庞涓日后相互争斗,于是特意嘱咐苏秦张仪,劝他们以后要互相帮助,不要同门相残。苏秦更早地获得成功,他主张“合纵”;张仪则主张“连横”,受到秦国重用。苏秦在暗中多次帮助张仪张仪很感激,即便两人的主张不同,他也尽量照顾着苏秦

后来,苏秦被人刺死了,张仪忽然松了一口气,他连忙说服魏襄王退出“合纵”,说明了苏秦不可能成功的原因——“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伤杀”,更何况六个各自打着自己算盘的国家!

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想当一个合格的纵横谋士,需要具备以下几种素质:一 有大局观;二 揣摩人心;三 能言善辩;四 智勇双全;五 有决断力;这五大要求都集于一身,还真不容易,放在现代,这样的人也是人才。

战国时期,纵横谋士凭借这些本事游走于各国,说白了,就是在乱世中混饭吃。他们朝秦暮楚,哪怕各国打得你死我活,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关注的只是眼前的利益。纵横家和其他流派相比,不是思想家,而是实战派。

他们并不像儒家一样谈远大的理想,也不像道家一样有深奥的思想,所以,其他各家对纵横家多是鄙视的态度。也正因为这样,纵横家和其他学派没有明显的思想冲突,最终都融进了儒家、道家和墨家。

先秦诸子中,兵家、法家、纵横家最为重视权谋,这三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权谋理论的主要内容。兵家注重“以力服人”,侧重于军事;法家信仰“以制服人”,侧重于政治;纵横家主张“以理服人”,侧重于外交。

1.纵横家

纵横家战国时期外交舞台上最活跃的一批人物。所谓“纵横”,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纵”即“合纵”,是指山东六国从北到南,燕赵齐魏韩楚合为一体,共同抗击秦国,以保障各国安全;“横”即“连横”,是指秦国与其他六国中的国家结盟,东西呼应,攻击其他国家,以促进天下的统一。纵横家最为一个谋士群体,他们在行为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崇尚谋略,权谋至上。

2.纵横谋略

纵横家认为“安民之道,在于择交”,而能否正确运用权谋,这是外交成败的关键。最高统治者运用外交权谋,可以发挥无比的效力,于内可使国治民安,于外可使“诸侯相亲”,于己则可得其所欲。纵横家坚持的“从横短长之说”,主要有:投其所好,巧言进谏;因人所惧,危言耸听;饰短颂长,弄虚作假;挑拨离间,纵横捭阖;倾轧反复,刚柔相济。每次行动,他们往往会提出三种谋略:“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

3.量宜之术

这里所谓的“宜”,是指通过“量权”、“揣情”而得出的一种有利于己的游说进策时机。“量权”要从多方面进行,“度大于小,谋于众寡,称财货之有无,料人民之多少,辨地形之险易,别君臣之亲疏,观天时之祸福”。至于“揣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不能隐其情。”每个人的性情因为不同的心境,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只有当一个人的心境充分暴露出来之后,权谋主体才能吃透其真实的性情。

4.发言之术

“至于发言之术”,包括很多内容,如“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因为与君主言奇,可以创立非常之功;与臣下言私,可以保全安身之道。说“无以人之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因为这两种做法背离人之常情,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进者言,依于锐”,几乎把游说进策的要领概况完了。

纵横家最好的时代就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最杰出的纵横家他们每个人的际遇堪称传奇,难以复制,如淳于髡、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郭隗、蔡泽、鲁仲连、毛遂、虞卿、信陵君等。

他们不仅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对历史继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个个叱咤风云,成为大多数士人崇拜的对象,如亚圣孟子的弟子景春就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刘向在整理记录纵横策士活动《战国策》一书时,在《战国策书录》中高度评价了纵横家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属,生纵横长短之说,左右倾倒。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既生衍,何生仪:“秦漂”路上的“张咬金”

公孙衍,又称犀首。魏国阴晋人,秦惠文王五年,也就是商鞅车裂后的第五年,秦国起用公孙衍秦国大良造。秦惠文王六年,魏国将河西郡的军事重镇阴晋献于秦,秦国改阴晋为宁秦。这期间,公孙衍又亲率秦军攻打魏国,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杀魏军镇守上郡和河西郡的主力军队四万五千人。然而张仪的出现,彻底断送了公孙衍秦国的政治前途,也彻底改变了公孙衍的人生轨迹。

张仪,又称张义,生年不详,或卒于公元前310年,魏国安邑人。张仪师从鬼谷先生学成纵横之术后,开始游说各国,希望受到重用。他先抵达楚国,游说楚王未能奏效。出师不利的张仪暂时寄居在楚相府下,成为一名门客。没过多久,他又遭到了楚相的怀疑和侮辱。一次,他曾跟随楚相一起宴饮,楚相在宴饮中不慎将自己的玉璧弄丢了。这时,楚相一个门客怀疑是张仪所为,对楚相说:“张仪出身贫寒,品性不好,您的玉璧肯定是张仪偷走的。”楚相也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张仪抓起来,严刑逼供,被冤枉的张仪始终没有屈服,无奈之下,楚相就把张仪给放了。张仪在楚国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得暂时回家。

张仪并没有灰心,他来到东周,得到东周昭文君的礼遇,并获得了一些资助。公元前329年,张仪又辗转来到秦国。此时楚威王正在攻打魏国张仪游说秦惠王,促成秦惠王出兵援助魏国。在秦魏联军的合力打击下,楚国战败。当然秦国也在这次出兵中得到了河西地区。

秦魏由于地缘因素,两国关系非常微妙。秦国若要东进,必须跨过魏国,但又无力吞并魏国所以秦国魏国的关系时好时坏,并不稳固。当然此时已并非战国初期,魏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秦国在两国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秦惠文王十年,秦国派公子华与张仪率军攻打魏国蒲阳,攻取后张仪又进行了一系列穿针引线的外交活动。

张仪认为就目前的战略利益而言,秦国应当主动交好魏国所以他建议秦国应当将蒲阳归还给魏国,同时派公子繇作为质子前往魏国,向魏国主动示好。在得到秦惠文王的认可之后,张仪前往魏国游说魏王:“秦国魏国礼遇有加,礼尚往来,那魏国也不可以无礼。”魏王觉得有道理,便将上郡和少梁之地献给秦国作为答谢。在张仪的促成下,秦魏两国联盟。秦国既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受益者,秦惠文王也因功任命张仪为相邦。

张仪秦国为相四年,巩固了秦国新占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同时还策划了秦惠文君称王,建立以秦国为主导的秦魏韩的三国联盟,进一步扩大连横。张仪通过连续的外交运作,初建连横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大良造公孙衍的地位逐渐被相邦张仪取代,公孙衍被迫离开秦国,回到魏国

针尖对麦芒,风水轮流转

公孙衍来到魏国,开始为魏国谋划合纵。公孙衍认为此时的魏国已经无法与蒸蒸日上的秦国抗衡,那么魏国如果再想要与这个强邻对抗,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只有联合其他诸侯。当然,公孙衍推行合纵需要一个契机,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325年,公孙衍和齐国名将田朌合谋进攻赵国,但是魏惠王和齐威王并不同意出兵赵国。公孙衍对田朌说:“如果齐魏两国各出兵五万,那么不用五个月,就可以攻破赵国。”久经沙场的老将田朌深知用兵的凶险,不无忧虑地说:“轻言用兵,国家容易陷入危难;轻易使用自己计谋而不顾现实的人,往往会陷入困境当中。您现在把攻破赵国说得这么容易,恐怕会后患无穷。”

公孙衍狡黠地说:“将军您可真不聪明。齐王和魏王本来就不愿意对赵用兵,您现在又用各种困难去吓唬他们,那我们讨伐赵国的计划肯定就会化作泡影。如果您现在说攻打赵国非常容易,战争极有可能马上打响。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战争一旦打响,双方肯定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追求胜利,到时候齐威王、魏惠王万一看到形势危急,又怎么可能不继续增兵前线呢?”

田朌听完大喜,连连赞叹。所以田朌极力劝说齐威王、魏惠王,支持策士公孙衍的计划。果然不出公孙衍所料,齐魏大军还没有开出国境,齐王和魏王就担心兵力不足,于是倾全国之力随田朌、公孙衍出征,赵国大败。

相关推荐:

西游世界最强人类背后究竟站着哪位大神?

美中关系200年:因实力不够,美国才未吞并我方领土

让人毛骨悚然的'奸尸皇帝'慕容熙的生平经历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孔子两次动怒都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