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为何《瀛寰志略》的部分内容被刻在华盛顿纪念碑上?

发布时间:2013-07-27 栏目:专题 投稿:搞怪的羊

文|郭锦华

1997年5月15日,纪念开创中美友好关系的先驱徐继畬及其《瀛寰志略》完成150周年的仪式,在美国华盛顿纪念塔前的南草坪举行。仪式的首倡者、美国麻省大学龙夫威教授(professor fred w.drake)介绍说,当年,建造华盛顿纪念塔的时候,美国的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官员一起摘录了徐书(《瀛寰志略》)关于华盛顿的十分重要的段落,雕刻到花岗岩上。如今,此碑仍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西壁200多英尺的高处。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历史见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director ezra f.vogel)说,第一,从徐先生开始,中国不仅重视与亚洲邻国的关系,而且重视处理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第二,徐先生是中国内地山西省人,到沿海做官后,对西方的认识才发生变化。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这样幅员广大的国家,沿海和内地的人对一些世界事务的认识往往差别很大,这是值得深思和注意的。第三,中美关系时好时坏,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能借鉴历史的经验,中美关系必定会更加密切。第四,徐先生对华盛顿推崇备至,原因之一是中国当时刚刚遭受鸦片战争的失败,徐先生为华盛顿这样一位打败英国的英雄而受到极大鼓舞,说明他有高度的爱国主义。

此时,华盛顿纪念塔前的南草坪,就像一个超越时空的平台,把历史与现实拉近,把东方与西方拉近,其镜头的焦点聚光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之一——徐继畬身上。

徐继畬的思想和政治生涯

徐继畬,号松龛,字健男,山西五台东冶人。1826年(道光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江南两道监察御史、两广盐运使、福建巡抚等职,累官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同文馆总理事务大臣。

鸦片战争前,徐继畬就对鸦片的泛滥深恶痛绝,主张严厉禁止。他在《禁鸦片论》开篇即指出:“鸦片之害,食货之妖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徐继畬被派往福建海防前线,兼署汀漳龙道台。他力主抗战,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反侵略战争。厦门失守后,他寝食不安,断定夷情叵测,事无了期,要竭力尽心,与漳州共安危、共存亡。当他亲眼目睹清军屡被敌人挫败时,心如刀绞,为之“发指眦裂,泣下沾衣”。他既敬佩捐躯将士们的民族骨气,同时又看到了由于清朝官兵“承平日久,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此其所以败也”的事实。

鸦片战争结束后,徐继畬接连升职,在他任福建布政使时,道光帝召见他,并命他办理厦门、福州两口的通商通行事务。一方面,他严厉谴责英夷的侵略恶行;另一方面,他从切肤之痛中意识到,要走强国之路,就要冲破闭关藩篱,真实地了解世界。1842年初,徐继畬给山西的老友写了一封长信,对西方的威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分析战争的起因、英夷的特征、失败的原因。他把英国人称为红毛中强大的种族。他们侵占了大西洋、小西洋(印度洋)、南洋、东南洋(东南亚)沿岸的数十处港口。他们的船只坚固庞大,大炮猛烈。清朝初年,英国人已经来到广东贸易,逐渐运来鸦片毒害华人,骗取中国的银钱。“逆夷”给有“二百年全盛之国威”的清王朝带来极其严重的麻烦。然而,耗资巨大的中国国防却不能拒英国人于国门之外。徐继畬清醒地认识到,掌握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的信息,势在必行。西方人已是中国人不能继续漠然视之的外国人了。

为了了解西方徐继畬“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并“披阅旧籍,推敲考订”,经过“五阅寒暑”,数十易稿,辑撰成《瀛寰志略》十卷。这部书被著名地理学家张穆称之为“海国破荒之作”,打破了“天朝上国”的一统天下的思想桎梏,启发并帮助人们开眼看世界

瀛寰志略》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作者自称是“甫经付梓,即腾谤议”。书中对西方世界的叙述和评论招致了封建权贵的弹劾讨伐,就连曾国藩都认为“徐松龛中丞著书,颇张大英夷”。但是,无论持赞同观点的睿哲还是持反对观点的官僚,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注意力已被《瀛寰志略》拉向了外部世界

徐继畬从研究西方强国的发迹轨道中,看到了欧美早期近代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比封建专制具有优越性。他着重向国人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的政体模式,即“英国女王”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式的民主共和制。从其论述来看,他更倾慕于米利坚合众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同时,他又满腔热情地讲述了早期近代化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如纺织业的发展,以蒸汽机和机器为动力或工具的机械工业的发展,铁路、公路及海运交通运输业的发达,随之而来的国内外通商行业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所装备起来的军事力量的增强等等。徐继畬敢于向国人启蒙,展示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的、合于时宜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敢而有远见的行为。龙夫威教授评价说:“实际上,徐继畬的拓荒之作,深刻地影响着19世纪中国整整一代的思想家,作为变革维新的微妙宣言,它为19世纪的自强运动奠定了根本的思想基础。当他说连苏禄人都能实行自强时,其弦外之音是中国人应该做得更好”。

相关推荐:

和平的兵变:赵匡胤陈桥兵变与宋朝的建立

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 为何诸葛亮位高权重 李严却被废为庶人?李严为何斗不过诸葛亮?

南宋史上的第一间谍:他的名字曾和岳飞一样响亮

中兴四将之张俊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张俊

张含韵《一个人长大》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