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考试真的能做到百分百公平吗?看古人“怪”办法,跟现在太不一样

发布时间:2013-07-27 栏目:专题 投稿:洁净的向日葵

早在魏晋时期,对门第有严格要求的九品中正制就极大地限制了官吏的来源,世家大族的子弟从出生便注定了仕途一帆风顺,而出身平民家庭或是穷苦人家的子弟,通常来讲则是没有出头之日的。这样便极大地减少了优秀官吏的数量,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官员的质量良莠不齐,给政治体制的运行带来的非常大的不变,降低了办事效率。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也为了提高官员的质量和素质,隋代开创了科举制并在历史发展,朝代更替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科举制可谓是在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项制度将选官用官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皇帝手中,平民家庭的子弟也获得了做官的机会。皇帝自然是想让自己的政治队伍越优秀越好,因此,统治阶层注重的是那些读书人的能力和才华,相比之下,对他们的出身是否高贵就不那么在意了。

但是,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仅仅是相对完善了一些,寒门子弟获得了通过读书取得功名的机会,并不代表他们和豪门子弟做官机会均等。在隋唐时期,科举取士是个新事物,在完善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弊端。毕竟大臣们是有权利的,皇帝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知晓各个环节中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因此,还会有大臣利用手中的权利和事先知道的关于科举考试的信息给予自家的应试者“特殊照顾”。

到了清代,康熙在除去科举制的这种弊端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他于康熙三十九年的会试中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同出身的应试者存在着不公平待遇。“如果大臣家的子弟人数远远多于平民子弟,那么平民子弟即使有才华也被埋没了,这样真的令人信服吗?”“大臣家的子弟有人通过行贿这种手段入朝为官,阻断了平民百姓做官的道路,严重破坏了科举考试公平公正,这怎么能行呢?”接连自问两个问题后,他意识到了有些弊端不除不可,于是,他推行了“官卷制度

官卷制度最初是减少官卷的数量,总卷数是固定的,官卷数额减少便用平民子弟的卷子补足。在科举考试中,大臣家的子弟编入官字号,另设房间考试,考生的卷子也单独封存,但是这种制度实行后不久,就出现了大臣子弟录取过多的状况,违背了制度实行的初衷,康熙甚至一度想废掉这种制度

官卷制度外,还有回避之法,具体包括亲属回避、籍贯回避、命题回避、阅卷回避、磨勘官回避等规定,其中以亲族回避最为严苛周备。回避之法唐代便有,雍正时期对这种方法做了较大的改动,也使科举取士更加公平合理。所谓回避之法,除了延续康熙时期的官生卷子单独封存,考试另设考场外,还增加了地域回避,地域回避是指某一官员在某一地方任职,其子弟亲属不可以参加当地的考试,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舞弊,漏题等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即便是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尽量保证科举取士公平公正,但是,万事无绝对,就算百分之百做到了录取公平,给了平民阶层足够的机会入朝为官,但是,满腹才华却屡屡落第的仕人也并不少见。科举考试,除了贴经等一些题目答案固定外,很多都是主观内容,很多文章质量都差不多,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取决于考官的眼光。由于主观性较强,所以,百分之百公平是不可能的,以至于后来的八股取士,根本目的是维护已经没落的封建统治,也就不注重考生们真正的才华了。

文|江山

相关推荐:

大清国号的由来 竟然与一匹马有关

陈近南的武功怎么样?陈近南最后怎么死的

特洛伊木马的故事 特洛伊木马计是什么

明朝怎么称呼皇帝皇后的?明朝皇帝皇后的叫法

中国四大名园是哪四大名园?颐和园的资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