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古人最不可取的莫过于“死要面子活受罪”

发布时间:2013-07-29 栏目:专题 投稿:感动的酸奶

林语堂在《吾土与吾民》中说到:“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而三女神中,面子又比命运、恩典更有势。”由此可见面子这种社会心理对中国人的影响。

(图)西楚霸王

有一句俗语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意思是人们为了面子上好看结果使得自己苦不堪言。深受面子之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莫过于乌江自刎的项羽以及饿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此三人是死要面子的典型。项羽本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却为了一个“无颜以对江东父老”,拱手将江山让与刘邦,真是可悲可叹。在丧葬祭祀方面,中国人面子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流毒甚远,直到如今这种重死轻生的丧葬观念还在为祸一方。

不仅仅威加海内的帝王、位极人臣的官员,还是目不识丁的农人在丧葬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上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活着,因此发展出一套丧葬祭祀方面的繁文缛节,限制了一代一代中国人。他们要么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虚耗了大量民脂民膏,或“打肿脸充胖子”也要让亲人风光下葬。虽然这些繁文缛节与古人孝道以及“灵魂不灭”观念息息相关,但是不可否认面子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换而言之,古代中国人丧葬方面的“重殓厚葬”是生者为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他们对于同乡友邻的一句“真是个孝子”在乎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宝贵,为逝去的亲人厚葬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有人说:“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可以肯定的是,“重殓厚葬”的观念起源于先秦时期,已经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墓葬即是明证。当然“重殓厚葬”之风也是逐渐演变而成的,《周易.系辞传》就说:“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到:“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这些都说明古时朴素的丧葬观念

(图)葬礼图画像-武梁祠的画像石

另一方面“重殓厚葬”也主要在中国古代汉族的文化体系下运作。

汉族的风俗习惯是实行土葬,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棺木,而且丧葬程序繁多,极尽隆重之能事。这一丧葬风俗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殓、殡、葬三个阶段。

殓就是给死者穿衣下棺。在入殓之前还有既定的招魂、沐浴仪式。在这个阶段奢华的体现莫过于为死者穿上金缕玉衣,在其口中放上鸡蛋大的夜明珠。这个步骤完成之后就是将死者放入棺木棺木有可能是从深山老林里请人砍伐之后千里迢迢运送过来的金丝楠木,昂贵无比。棺木往往镌刻有“福”“禄”“寿”等字,或三者的合体字,显得贵气逼人。棺木之中还要放入大量的金银、玉器、瓷器以及卷轴等,这些就成为盗墓贼眼中的明器,对盗墓贼盗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墓地主人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创造各种反盗墓措施。

紧随殓之后的就是殡,殡就是将棺材停放在殡宫,就如同现在将尸身停放在殡仪馆一样。殡期长短不一,一般选择黄辰吉日出殡,古代殡期少则月余多则长达半年,可谓旷日持久。在此期间内亲朋好友前来奔丧、吊唁,并且根据在“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之中也就是亲属关系的等级和不同选择生熟、粗细各不相同的麻布,经过十分简略的剪裁做成孝衣,比如父母去世,儿女应当穿戴生的粗麻布做成的孝衣,而最疏远的亲戚则是熟的细麻布做成的孝衣。古人认为亲人去世应当十分悲痛,自己要表达这种悲痛心情就应当吃苦,所以孝衣也就是麻布而不是帛布,而且熟的、细的麻布要好于生的、粗的麻布。孝子贤孙为了一个好名声就得付出这样的代价。

(图)斩衰(音同“催”)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

最后就是葬,一般这个时候墓地早已经准备好,只等棺材入土为安了。送葬队伍往往携带大量挽词、挽联,以缅怀先人。孝子披麻戴孝手撒纸钱,并有专人燃放鞭炮、鸣奏哀乐。孝子在这过程必须号啕大哭,最好哭声震彻云霄。有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似哭非哭的大喊大叫的声音,这就是表演不够到位。另外出殡之后往往还有答谢亲友的酒宴,这种酒宴往往成了大家交际的平台而与死者没有多大关联了。以上这些仪式到了近现代都有了一定的变革。

中国人厚葬习俗源远流长,商代妇好墓,陪葬品多且精美,是毫无疑问的厚葬这种厚葬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到了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另外不仅汉族有重死轻生的观念,一些少数民族也同样有这样的观念。比如瑶族的习俗是若家中亲人死亡先将尸骨埋葬在自家客厅,等到来年把牛卖了再举行丧葬仪式,目的就是能够把葬礼办得隆重一些。但是如果碰到孕妇难产这样的事情,一家人相反倒是能够比较镇定而不采取应该的应急措施,这也是典型的重死轻生的表现啦。

白居易《琵琶行》说商人重利轻离别,而传统中国人则是重死轻生。重殓厚葬虽然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但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不符,同时也与中国人节俭的优良品德相背离,所以虽然这种观念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影响人们的丧葬行为,但是依然有必要对顾面子不顾“里子”的丧葬仪式进行改革。

▌摘自《中华上下五千年盗墓趣话》 张燕军 (著)

相关推荐:

勿忘国耻!12张老照片披露当年“鬼子进村”烧杀抢夺的丑陋嘴脸

10张老照片,概括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

毁灭前的圆明园究竟有多美?圆明园原貌什么样

万历为何要对张居正秋后算账?

禄东赞简介 禄东赞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