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兰亭集序》的最后归宿居然是坟墓!

发布时间:2013-07-29 栏目:专题 投稿:幽默的红牛

兰亭集序》的最后归宿居然是坟墓!

论起王羲之书法造诣最高的作品还是那篇登峰造极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叫《禊序》或《禊贴》,禊是古代一个特殊的节日,也叫“修禊”。指阴历三月三日那天人们要到水边去祭祀、沐浴,目的是祛除不详、祈求福禄。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游玩活动。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同儿子王凝之、王徽之和当时的名流谢安、孙绰、许询等四十一人来到会稽山阴就是今天绍兴附近的兰亭聚会,兰亭这个地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众人排列坐在水的两边“流觞曲水”,就是指将盛满酒的酒杯放入水中,让酒杯顺着水流下去,最后酒杯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做不出的人要罚酒三大杯。那天进行这个游戏的有四十多人,大家玩得都很尽兴,最后得诗三十七首。众人将这三十七首诗汇集成诗集,取名为“兰亭集”,然后推选王羲之这个诗集作一个序。王羲之借酒助兴写出了这部绝世的书法作品,即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全文不长,仅三百二十四字。

书圣王羲之

在序中,王羲之首先讲述了这次游宴的快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名士“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接着,王羲之借着快乐引发出了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感慨人的生死和万物的生灭是非常快的,笔锋一转由乐转悲(岂不悲哉),从“仰观宇宙之大,仰察品类之盛”的这种探求天人之间的道理,再到慨叹人生的短暂。然后王羲之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的好静之人,好静之人在室内谈人生抱负;还有一种“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外向之人,这种人寄托情感,在世上放纵的生活。但无论是好静还是好动的人,虽然他们都快乐得“不知老之将至”,但这种快乐并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厌倦之后就会悲从中来,万物再美好都会“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最后也会“终期于尽”,这就是人生之悲。在这篇序文最后王羲之道出了写序的原因:今天我们看着前人无比感慨,后人看到我们的状况也同样是感慨万千,纵使时代变了,可人们的情怀情趣是不会变的,所以记录这篇序文,使得“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算是为这次修禊游宴做了一个永远的凭证。

王羲之借写诗集的序文来畅抒人生的感悟,这种人生感悟可以引起历代文人与读者的共鸣,序文文风清秀,字字珠玑,书法水平更是登峰造极,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了文学与书法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认为《兰亭集序》显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书法艺术、笔力等造诣,还是气度、襟怀、情愫等种种神韵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后人评价《兰亭集序》写得天马行空,王羲之当时是借酒助兴,一气呵成,文中出现了二十多个“之”字,字字之间的写法各不相同。后来王羲之又重写过多次,但怎么写都赶不上当时这篇。时至今日,《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失传,正史中没有提及它的下落,在宋代文言小说《太平广记》中倒是道出了它最终的归宿:相传王羲之自己也非常珍惜这篇序文手稿,把它当做了传家宝世世代代继承下去,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世孙王法极那里。王法极字智永,后来在会稽山阴永欣寺(也作“云门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永禅师”。这位永禅师的书法造诣也十分了得,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时的必修课“永字八法”相传就是他开创的。永禅师圆寂前将《兰亭集序》的手稿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这个绝世珍宝藏在了房梁上,此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世民也酷爱书法,他派人多方搜访、打探,得知了《兰亭集序》的下落。李世民屡次向辩才索要,但辩才均称已经亡佚,李世民也知道强行索要肯定不行,就派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萧翼扮作书生,带着王羲之的帖子假称是自己的传家宝去找辩才和尚辨认,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品评作品,慢慢的辩才和尚放松了警惕,将《兰亭集序》的真迹从房梁取出给萧翼观看。有一天辩才外出,萧翼趁机盗取真迹献给李世民,这件传世珍品就这样通过不光彩的手段留在了李世民的身边,最后李世民作为陪葬物品带进了昭陵,从此不知所终。今天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兰亭集序》多半是当时李世民让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名家临摹的版本,而非真迹。

相关推荐:

民国时期臭名昭著的督军团,逼宫政府对德宣战,结局想象不到

揭秘越军的王牌师是如何倒在13军的枪口下的

邰正宵《东方之珠新纪元》歌词

欣旺达(sunwo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