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何谓诗赋?

发布时间:2013-08-01 栏目:专题 投稿:风趣的灰狼

何谓诗?何谓赋?古代典籍之解释是:关于诗:卜子夏《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异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得之形容,矣其成功告于神明也。是谓四始,诗之志也。”《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注曰:“风,言圣贤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释名?释典艺》:“诗,之也,志之所之也。兴物而作谓之兴,敷布其义谓之赋,事类相似谓之比,言王政事谓之雅,称颂成功谓之颂,随作者之志而别名之也。”按:《释名》不言风,盖脱。《礼记?乐记》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郑注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是之谓也。桑间在濮阳南。”按:郑注所引事见《韩非子?十过篇》、《淮南子?泰族篇》、《史记?乐书》、《论衡?纪妖篇》。关于赋:班固《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豫悦,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宗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汉书?“艺文志》曰:”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杨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喻之义。“挚虞《文章流别论》曰:“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之发,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楚辞》之赋,赋之善者也。故杨子称,赋莫深于《离骚》。贾谊之作,则屈原俦也。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文之繁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辨言过理则与事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是以司马迁割相如之浮说,杨雄疾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鼓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象枝干。故刘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志流也。至于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者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主客以首引,极形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相关推荐:

皇帝们的名字为何怪僻?

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武攸暨简介 武攸暨怎么死的

晋朝的灭亡 揭秘历史上晋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宋孝武帝刘骏有多少个子女 刘骏的子女都是谁

萧鸾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萧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