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 古代科举如何取士?

发布时间:2013-08-22 栏目:专题 投稿:和谐的自行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到清朝被废除,共延续了一千多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呢?古代读书人是怎么参加考试的?

古时候科举考试的繁琐与压力那是一点都不亚于我们今天的升学考试

古代的读书人首先要参加“童试”,也叫“小考”,包括由知县主持的县试、由知府主持的府试、由学政主持的院试三阶段。童试三年两考,参加的人不管年纪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成功录取之后为“生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称呼叫“秀才”,大抵跟今天的小升初阶段类似。但是古时候的秀才已经可以领取国家福利了。古代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国家不提供粮食:三等是“附生”,属于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前两个名额有限,有点优秀学生的意思。而秀才身份是参加科举资格的入门条件。

过了秀才这一关,到了正式科举还有三个关卡,分别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省级考试,考生要到省城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又称“大比”。除了通过童试的生员,还有一些监生、贡生、荫生、官生等,均可应考。考中了则为“举人”,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在举人中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

会试属于部级考试,乡试之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都举行,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还有国子监的监生都可应考,考中了则为“贡士”,也叫中式进士,通常有300个名额,在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到了会试这个阶段已经不是现代高考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比的了,这已经到了优中选优的步骤。

古代的才子们,大多数人也会止步于此。

到最后,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时候若是取士,也有为天子门生的意义。这一场考试,只试策问,当场交卷,参加者均称为“进士”。考完之后出榜分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可直接做翰林官,二三甲则需要经过一道“馆选”的步骤,合格只有,还得再进翰林院修业三年,才可根据成绩授官。

多次筛选,非常严格。这一套流程基本是到明清时期了,经过历史演变形成了固定的择选阶段,大体上保证了公平竞争,择优而选的原则,也是寒门学子出头的重要契机。

古代科举制度和高考是截然不同的,科举制是古代官员考录制度,选拔人才都是为了当官,和今天分散到各行各业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科举开恩,给寒门学子开辟了一条可以和勋贵竞争的路线,也留下不少“白衣卿相”的佳话,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东汉董卓之乱的经过简介:废帝虐民 迁都长安

《预言诗》李敖

谈谈《赠白马王彪》中的三王与曹丕的关系

历史上犬戎与匈奴是什么关系?

薛宝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薛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