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是什么?传统节日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3-08-23 栏目:专题 投稿:可耐的百褶裙

中国,一个拥有许许多多传统节日的国家。这些主要的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春节: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见不到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古时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威胁。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来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了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了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并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民间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中和节: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二月二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许多食物取名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来。主要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旧时在民间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每年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节日的形成来自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海外游子特别重视这个节日,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食重阳糕、开展敬老活动,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相关推荐:

地图上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的历史

义和团的简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运动

为何在《天龙八部》中阿朱非死不可?

西汉张苍的贡献有哪些 张苍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真实的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