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山西汾城附近有一古城遗址--古晋城

发布时间:2013-08-24 栏目:专题 投稿:安静的小土豆

晋城

山西汾城附近有一古城遗址,当地称其为“古晋城”。1962年春天,笔者曾对这处古晋城进行地面勘察。该城址规模很大。当年晋都曾数次迁移,此处古城址是哪一阶段的晋都,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晋城,在汾城镇(旧太平县城)西南二十五里处一个台地上。藐姑射山亘于东北,城西汾河弯曲如带,南为一片开阔的汾水平原。这里左山右水,地势开阔,形势适中,春秋时晋国选择此地做都城是合适的。

城紧邻汾河,这里是一处肥活的平地,西北略高,至东南渐渐低下。城为南北方向的矩形,以中轴线贯通南北。局部城墙略有向里做弯曲的折角现象。如东北角有一段往城里凹入,东南墙角有一段向外凸出;西南、东南两处城角,则做出一段斜墙。城东西宽一千五百米,南北长三千米,总面积约四百五十万平方米。

城墙全部采用夯土筑成,年代久远,已逐渐坍塌成为土叠。最宽部位十二米,最窄处只有六米。土叠高低起伏。北城和西城保存较完整,西南角与南墙,已铲为平地。特别是南城墙中央部分,因明清时代建造了一个小镇,城墙原貌遭到破坏。现存城墙的形制和汉魏时期遗留的故城较相似,但这个城比汉魏时代要早得多。保存到今日还有那么高的土叠,可见当时城墙建筑有多么高大宏伟。

城门,仅北门遗址阙口明显。北城墙之中央有很大的一门道,可知北城只有一座城门。东城墙有三处缺口,西城墙也有类似城门的遗迹。据观察,东城墙之缺口,可能是城门的位置。是否东西两城墙各有三座城门,尚不能断言。

北门内的大路已走成道槽,当是一条古道,可以判断至少通到中心。这条遒路至今犹存。城中的宫殿土台,分布在路的两端。

护城河的遗址还很清楚。河道距城墙五米左右。护城河的宽度约十五米,河床淤塞,几乎与地面相平。南城、西南城河道已成为平地。

城里偏北半部分中心干路的两侧,有隆起的土台数处,当地群众称其为“宫殿”遗址。据调查所见,偏东部分有土台三处,最东边一处高约八米,做拐角形;西部有土台两处,紧靠东者亦是一拐角形。这些土台都在一条横轴线上,说明当年有并列的殿宇建筑。宫殿建在都城的北半部中心处,这在古代城池中是常见的。晋城土台规模相当可观,全部采用夯土筑成。这显然是当年的高台建筑之遗迹Q

我们除对城址形制规模做了调查外,还从地表发现许多陶片、瓦片。有红陶、灰陶、粗绳纹瓦片、细绳纹瓦片、筒瓦、砖、纺轮以及印有五铢钱纹的陶片。这些遗物分布最多的是东北城门附近东南城墙及宫殿前端的干道等处。

粗纹绳瓦,厚一厘米,青灰色。瓦表面印有突起的斜格纹样,方格距离0.06厘米。从断面来看,泥质细密,火候适度,质地坚硬。瓦片中小片、碎片较多,长十厘米的要算最大者了。还有比较整齐的细绳纹瓦片,形式和粗绳纹瓦片相同,只是内部轧出一个小坑,质地青灰色,敲之有清脆声。

按汾水一带,为晋国平原,从公元前678-475年,晋国各代统治者在这里建都。据文献记载,晋都有四处。但是各文献说法不同,有的记载在绛县、翼城;有的说在汾城、闻喜、侯马、新田……究竟晋都在何处?这是研究晋国都城位置,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在山西进行实地调查后,又查找了一些文献资料,得知汾水一带,确有五处晋城遗址——

侯马

故城在原侯马镇西北二里,即是目前山西省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所发掘之晋城遗址

翼城

在县城东南十五里,有晋城遗址,称为故城村。清初“翼城八景”,其中有“故城春色”,即指这座晋国城故基址。

闻喜

在县城西北三十里,故城遗址依然存在。《闻喜县志》云,此地曾是晋献公避暑城。

曲沃

在县城西南二里。

襄汾

汾城(旧太平县境)东南二十五里,古晋城遗址,即是本文考查的故城

以上五处晋城遗址,除侯马晋城遗址不明显外,其余几处都残存大部分城墙故基,实物和文献记载相符。

晋朝初期都城本在太原。晋武公从太原迀至曲沃曲沃为第一故城。晋穆侯又迀于翼城,当时称翼为绛翼。《诗谱》:“晋穆侯迁于绛翼。”到晋侯湣之时,曲沃武公陷入翼城,武公下令僖王建都翼城,至子献公才迀入绛县。今天在翼城故城附近有唐叔虞墓可做证明。公元前668年,献公开始建都绛城。这座绛即是北绛,故晋城。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县,其实此绛县也是北绛。《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士蔦城绛,以深其宫”,也是指这个地方北绛。

到晋景公时,“景公谋去故绛,诸大夫议居珣瑕。韩献子曰:土薄水浅,不如新田’。”后来迁居新田。景公之后历经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出公、敬公、幽公、烈公、桓公等十一世,全部建都于此。曲沃八景之一“新田秋色”,就是指这个地方。当地还建有“秋色亭”。《山西大观》所记之秋色亭,就在侯马的西门外,正是侯马牛村,平望故城发掘的地方。《曲沃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后来流传的新田故城,即指此处。

至于闻喜的晋城,乃是献公避暑城,不在都城范围之内。

本文所述的古晋城,应是晋献公都城。这首先是在城内各处存有大量的东.周时期陶片、版瓦和筒瓦,残片面饰以粗绳纹,里面为布纹,其中以绳纹为主。地面残存平底器残片也不少,跟我在侯马工作站看到的东周遗址中的春秋遗物,较为接近。其次很多历史文献都认为这里是晋城。如《史记》称:“…•…献公城聚,聚即故绛。”司马光曾有《故绛城》诗,也认为这里是晋城。《晋城考》也说到“……其子献城绛居之,至今太平县南二十五里,所筑城址尚存,历惠、怀、文、襄、灵、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

光绪八年修《太平县志》,道光五年修《太平县志》,也均有记载。至今在晋城遗址以东,有献公为骊姬二子筑的九层台。城北六十里,有襄公陵,今并入襄汾县。由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证明故城献公始建,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相关推荐:

同一时代,大秦帝国与孔雀帝国,印度人说孔雀帝国更强,你信吗?

《甄嬛传》甄嬛经典戏服,件件用心,时代性格一一对应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

小暑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小暑节气是怎么来的

春秋战国趣事多 春秋战国那些牛人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