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黄承彦碑文〉考辨》质疑

发布时间:2013-09-01 栏目:专题 投稿:能干的鸡

友人丁宝斋先生赐予《黄承彦碑考辨》一文(以下简称丁文),征求意见。拜读之后,对文中一些见解不敢苟同,似觉有把不同意见说出来之必要,以与宝斋友及同仁商榷。诚如丁文所说,"黄承彦诸葛亮的岳父,也是对诸葛亮影响较大的一位老师。研究诸葛亮出山前的耕读生活和成才之路,不能不研究黄承彦"。但是,史籍中有关黄承彦的记载,截止目前也只有简短的两条:一条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一条是《襄阳耆旧记》蔡瑁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由于有关黄承彦的史料不多,研究无法深入。从地方文献和寻访遗迹等方面去努力搜索,也没有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丁先生读到2000年4月,北京《文物天地》杂志发表的赵地、刘汉屏两位先生撰写的《未见著录的汉〈黄承彦碑〉》一文。顿使他产生了柳暗花明的感觉。文章称,赵地先生1977年在天津旧书购得汉《黄承彦碑》拓本一册。又称:"碑的下半部已剥蚀,全碑共存约180字","从现存文字看,可知若干黄承彦之事迹"。经过不断寻查,丁先生与赵地先生取得了联系,先后收到了赵先生寄来的拓本复印件及全文照片,校释拓片文字。残碑拓片全文如下。

汉故黄君之碑

先生讳承彦沔南白水人也□□□□其先乃□帝之苗……当其时若先生者感天之志刚坚□□□□……□之禀性纯诚德音洋溢乎朝野天资刚健□□伟绩载记于史册有果毅之志无畏葸之心……乃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也唐 豕 不若而清□无□者纯理词穆天□又其倜傥不群健……非碌碌庸众者所可同日语而其倜……于□□……四年甲寅朔葬于城西四十里……当其时士友感德禀性不群乃人称……相议乃作词曰蔼蔼前哲玉浩光明□□□□遐迩共□□ ……克勤克俭既和且平坚若介石穆如清风人往风微刊石勒铭。

先生在校释后记中说:全碑仍存完好字158个,可辩认半字24个。字大6厘米,以13行计之,碑宽约1米。此碑仅存上半部,包括碑额和正文。估计所存上半部高为130余厘米。

于是,丁宝斋先生概括拓片残存文字,写出了《黄承彦碑》考辨一文。

丁文写了五个问题。现在把五个问题依次列出,且对每个问题的观点加以概括、介绍,随之把笔者对每个问题观点的异同看法写出,以供同仁评说之。

一、关于黄承彦故里

丁文不同意黄承彦故里在故蔡阳之白水乡之说,坚持在沔(汉水)以南说。理由有三条:

其一,《水经注》所说的"白水"不在"沔南",而在"沔北",即汉水以北。沔(汉水)流经襄阳域,经过鱼梁洲,即转向南流,经宜城、钟祥,然后转向东南流,汇入长江。古白水乡即今枣阳市吴店镇。从汉水襄阳到宜城段流向来说,白水在这一段汉水的东岸;从整条汉水自西向东流的流向说,白水在整条汉水的北岸。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水经注》所说的"故蔡阳之白水",不是《黄承彦碑》中所说的"沔南白水"。黄承彦所住的白水,应该在汉水以南。

其二,《襄阳记》中所载的一段话: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一个"闻"字,就是"听说";一个"即"字,就是"立即"、"马上"的意思。这说明黄承彦家离诸葛亮住的隆中不远,往来方便且较频繁。如果黄家在蔡阳白水乡,百里开外,岂能"立即"、"马上"载送之?

其三,查襄阳旧名志,襄阳城以西及西南二、三十里范围内,有黄家湾、黄家凹、黄家老屋等十多个黄姓地名,但都无法证明哪个地方是1800多年前黄承彦住的地方;在局部现场踏勘中,也发现黄姓家谱碑文,但家谱上限在明代,与汉末有千余年的时间接不上。因此,《黄承彦碑》文所说的黄承彦故里究竟在哪里?还是个"谜"。细辩拓片上的"沔南白水"的"白"字,按笔顺"白"字的第一笔左上方还有两笔。不知此两笔是石花印迹,还是正式笔划。如果是正式笔划,那么此字就不是"白"字了。

对于丁文上述看法,笔者无异议。

二、关于黄承彦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丁文的主要观点有两个:

一是认为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是荆襄地区最上层社会人物。对此,笔者无异议。

二是认为《襄阳记》对黄承彦的评价与《黄承彦碑》文的评价是一致的。丁文说:"《襄阳记》评价黄承彦为高爽开列,即卓识明见,豁达刚正之意。"这不仅是对黄承彦人品和学识的评价,也说明黄承彦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口碑与声望。碑文称他"秉性纯诚,德音洋溢乎朝野,天资刚健,……伟绩载纪于史册,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也……非碌碌庸众者所可同日语 "。碑文后段的颂词称他"蔼蔼前哲,玉洁光明,……克勤克俭,既和且平,坚若介石,穆如清风。"这些称赞,与《襄阳记》评价是一致的。

对此,笔者丁文有相反的看法,即认为《黄承彦碑》文与《襄阳记》关于黄承彦的评价不相一致。其理由有四:

其一,有关黄承彦故里的记载不相一致。《襄阳记》所载黄承彦故里在沔(汉水)南,而《黄承彦碑》文则云黄承彦故里在沔(汉水)南白水,即今枣阳市吴店镇。

其二,有关黄承彦的出身家世不相一致。《襄阳记》所载黄承彦乃沔南名士,出身豪族。而《黄承彦碑》文却云黄承彦其先乃□帝之苗……在帝之前可冠朝代名者较多,不必考究,但在苗之后,可加字甚多,但较为妥当者则是"裔",也就是说黄承彦其先人乃□帝 之苗"裔"。显然,两者所记不相符。

其三,有关黄承彦的生平、作为、性格特点的记载不相一致。《襄阳记》所记载的黄承彦虽有远见卓识,但性格爽直,开朗、豁达,具有"名士"风范。他淡泊名利,不慕权贵,始终未仕,且为人和善,有忠厚长者之风。而《黄承彦碑》文所云黄承彦,仔细揣摩,他官的特征,官的形象十足,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刚直、果敢、不畏惧、有作为、有政绩,但却遭受过挫折,但仍坚强,乃至得罪权贵,终不得志,甚或失掉官位,老死乡里的官员。不然的话,他是怎么能德音洋溢乎朝野?名气那么大?黄承彦只是沔南"名士",并没有洋溢于"朝"嘛!他"伟绩载于史册",更是与《襄阳记》所载黄承彦大相径庭嘛!他上交不谄媚,不阿谀奉承,下交不藐视人,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交友与人生经历,也与《襄阳记》所载黄承彦与友人悠闲交往有所不同;对他"克勤克俭,既和且平,坚若介石,穆如清风"的评价,也是对一个勤政、廉洁、耿介官员的评价,与《襄阳记》所载黄承彦相去甚远。

三、关于黄承彦安葬、立碑的时间与地点

丁文有三个观点:一是推断黄承彦卒年可能在建安二十三年(218),葬年为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二是关于黄承彦安葬地点,《黄承彦碑》文中所云:"葬于城西四十里","肯定是指襄阳城。黄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三是关于谁为黄承彦立碑。丁文同意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而且断定"撰写碑文的人就住在襄阳城或襄阳城西"。

对上述三个观点,笔者有三点质疑:

其一,黄承彦究竟死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但根据诸葛亮活动年表推算。若黄承彦死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即建安十二年(207年)前,那么黄承彦死在沔南故里无疑。那时诸葛亮还在襄阳隆中,黄的"连襟"荆州牧刘表还在任上,黄的生前"友士"司马徽、庞德公、徐元直等都还在襄阳,若是黄承彦死、葬、立碑的话,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没有动静?若说此碑文就是他们所立的话,那么为什么连黄的先人,故里就搞不清楚?可能吗?若说黄承彦死在诸葛亮出山之后,那么,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取荆州,黄承彦到哪儿去了?要么他转移到别地,要么跟随诸葛亮、刘备大队人马走了,他决不会呆在故里襄阳)当曹军的俘虏。《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虽然不能当史信之,但至少说明在罗贯中眼中黄承彦是跟随诸葛亮到了益州的。若果如此,那么黄承彦死葬地也可能在益州,若立碑的话,身为显官要职后为承相的诸葛亮不会不为之操办的,何需黄的生前"士友"相议为之立碑?怎么会使黄的故里在碑文中出现偏错?若是按照丁文的看法,把黄的卒年推断为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葬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死于襄阳。那么,从建安十三年(208年)到二十三年(218年),这十年间,黄承彦生活在哪里呢?众所周知,自从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立襄阳郡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这十年中襄阳都是在曹魏荆州刺史管辖之下,试想,一个敌国显官要职的岳父大人能够在此地安然无扰的生活,且寿终正寝吗?徐庶之母被曹操所囚,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四、关于碑拓的真伪

丁文说:"承蒙赵地先生热忱相助寄来拓本复印件后,旋即转寄好友、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陈翔华教授,陈先生又转请国家图书馆金石组吴之真先生给予鉴定。吴回函说,此拓本国家图书馆也有收藏,但放在"伪刻"柜中。"其依据是《增补校碑随笔》一书第664页《伪刻》章中,载有黄君残碑,隶书,延光四年一条目。"但是丁文认为是真碑非"伪刻",其理由有四:

一是丁文认为《增补校碑随笔伪刻》中所列黄君残碑与黄承彦碑不是一回事。延光四年是公元125年,而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如果此碑是黄承彦碑,那么诸葛亮出生时,他的老岳父已故去56年,其作伪者岂不是傻子了!因此,依据《增补校碑随笔伪刻》中所列"黄君残碑"条目,断定此黄承彦碑是伪刻,实为张冠李戴了。

丁文的看法相反,笔者以为,这正是"伪刻"者作伪的证据,因为笔者以为作伪者实在搞不清黄承彦的生前事迹,只好含混不清,蒙骗不知者。

二是丁文认为,从唐代开始即已盛行碑帖之翻刻技术。当时是为了艺术之流传,以后则衍变为碑商谋利之手段。因为商人一般文化低,且要求本小,易卖,所翻之本往往为常用的颜柳欧赵的帖。古碑翻刻者甚少。因为年代久远,笔画之风化与碑石之石花十分难描。黄承彦碑仅存上半截,泐字半字多,经济效益低,哪个帖贾碑商肯干明知赔本的生意。

笔者以为,此碑拓究竟是为什么翻刻的?是为谋利碑商为之?还是其他原因拓之,不能断定。即使帖贾碑商为之,古时是否是赔本生意也难以断定,但从一般情况讲,越是年代久远者价格越贵却是符合当时商情的。以画为例作为参考:唐·张彦远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初唐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作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作家作品价格为最高"。若是书法也如此,怎么能说古代帖贾碑商是傻子呢?再说,这与碑文所记黄承彦事迹之真伪关系不太大。以此为理由断定黄碑真伪不很妥当。

三是丁文认为从书法艺术角度来观察,则此碑作为的难度是很大的,准确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断定此碑是真而不是"伪刻"。笔者以为,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古往今来作伪者,尤其是作伪作到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程度,更具有迷惑世人的功效,因而,不能以此来断定"伪刻"是不可能的。

四是丁文认为碑文中使用了《诗经小雅鱼藻·渐渐之石》中"唐豕"一词,伪刻者想不到会用这一词,因此,"仅此一词,即可攻破伪刻之说"。

笔者以为这样断定未免不妥,古往今来好古者,伪古者,不乏其例,用一下早已有之的"唐豕"一词,就变成了同一时代的古人为之,怎么说得通呢?

五、关于丁文的考辨结论

丁文的结论有三:一是拓本的真实性是确定的;二是拓本提供的历史信息与《襄阳记》所载的是一致的;三是《黄承彦碑》是黄的生前友好、当地社会名流立的。

笔者的看法在许多问题与之相反:一是拓本的真实性是可疑的,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伪刻"。二是拓本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与《襄阳记》所载是不相一致的,理由如本文第二个问题中所述。除黄故里在沔南一带,与隆中距离不远是可信以外,其墓地在哪里,是在襄阳,是在四川或是在其他什么地方,还是个"谜"。三是黄碑是黄的生前友好,当地名流所立,不可信。理由如本文第三个问题中所述。至于说碑刻中的黄承彦不是诸葛亮岳父,而是另有其人,那是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另当别论。

相关推荐:

不见黄河心不死原意不是表决心?是指见到爱人的心满意足

宋朝文化: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

为什么说'男不养猫,女不养狗'?

朱元璋第十二女永嘉公主简介 永嘉公主丈夫是谁?

航天纪念币市场价值再次升温 还会上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