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全面分析三国演义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3-09-04 栏目:专题 投稿:粗暴的小猫咪

(一)三国时期简史

大势: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汉)、孙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风俗:1。三国时期,薄葬是丧葬风俗的主流。2。每年三月上旬巳日,人们便于水滨洗濯,祓除不详,清去宿垢,以祈福免灾,称为“修禊节”。3。农历五月称午月,端则为初,故五月初五谓之“端午”或“重午”。此时起天气渐热,按汉魏习俗,朝廷于端午赐百官“暑月之服”二件。4。七月七日要晒衣服。《世说新语?任诞》载: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因家贫,七月七日这天,竟无可晒之物。5。贺腊节,十二月初八,孙吴举行冬季的腊祭,百官进宫朝贺,公卿登上了殿堂。腊日是统治者在冬季举行的一次较大型的祭祀活动。

文学:1。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很多,其中以曹魏文学为最盛,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2。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诗人。3。蔡邕、华歆、管宁、诸葛亮等。

(二)三国志(与三国之间的联系)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三国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所谓演义就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而《三国志》是一本史书,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另外,三国演义是改编自《三国志》的。(具体区别详见——真实与虚构一章)

(三)三国的概述

1。作者介绍: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约1330年-约1400年)。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天下混战,生灵涂炭,就象中国民国年间军阀混战一样,不同的是,民国时还多了帝国主义这只狼。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殊不知,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大乱之时,杀人如麻,人命如草芥。东汉末年国人有五千余万口,到晋初时,户籍如下:蜀国九十多万,东吴二百多万,魏国口五百多万,总人口不到两千万(1600多万),人口锐降了60%多。一个国家,稳定是很重要的,但如何稳定,如何不要让历史重演?只要明白了“造反有理”,“逼上梁山”的道理,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过去的一切表明,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乱”,后人当鉴之!

3。《三国演义》的写作趣事: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整天神魂颠倒、手不释卷,闹出不少笑话。有一天,罗贯中在家专心致志地写《三国演义》,一个乞丐上门讨要,装作可怜兮兮的样子求道:“秀才行行好,小人断粮多日了。”罗贯中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领蒋干查看后营粮草。听到乞丐说“断粮”,他头也没抬就念道:“营内有的是粮草,去取吧!”乞丐见他自顾自写书,就进房扛了米就走。妻子回来,一看家里的米没有了,就着急地说:“家里没吃的,你到底管不管呀?”罗贯中正写到“出陇上诸葛亮装神”一回,听妻子说“没吃的”,不禁哈哈大笑:“陇上麦子已经成熟,为何不割来吃?”可是此时麦子还没抽穗呢!妻子知道说也无用,只好去邻家借些粮食先吃。转眼麦子成熟了,但成群的野猪却来糟蹋,妻子急得团团转,来找罗贯中。罗贯中正写“关云长水淹七军”,便不耐烦地说:“欲操胜券,放水淹死他们!”妻子想:“水一淹,麦子还有收成吗?”只得摇摇头走了。成熟的麦子,由于野猪曾在地里糟蹋,被弄得东倒西歪,妻子问他如何收法。谁知罗贯中正写“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随口答道:“速用火攻,以火取之!”妻子当然没理他,另去想办法了。收好麦子,妻子回来骗他说:“就是你说用火取,现在麦子全烧光了,看你怎么办?”此时,罗贯中正在构思“刘备哭求孙夫人回荆州”一章,他听妻子这么一说,就“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哭着哀求起来:“念在夫妻情分上,饶我一次吧!”众人见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大家一问才知道,罗贯中一门心思写《三国演义》,故而做出似疯似癫的奇事来。

4。(1)主旨:《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

(2)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3)核心: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

(4)简要评价《三国演义》价值:《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四)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

一、写作特色:

战争类: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结构上: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语言特色:《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七分史实,三分演义。首先着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惊人的成就。这部小说写了大约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其次是在战争描绘上有着宏伟的构思。这部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战争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第四点,三,在小说结构艺术上,结构上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四,在语言特色上《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把历史演义小说推到了最高峰,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给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中国文学也因此而进入了长篇小说兴盛的时代。

二、写作手法:

1:以正史为骨架,民间流传的故事为血肉写成2:《三国》叙述模式并非严格统一,,其大致有两种叙事方式:即类似于史传文本(受历史事实影响部分)的叙事和类似于话本文本(受民间艺术影响部分)的叙事,相对应的主要手法分别第一人称全知叙事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叙事时间上大致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的连贯叙述;叙事结构上也基本按照情节展开,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陈平原所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56〕《三国》(主要受民间艺术影响的蜀国部分)已经有了大量直接心理描写,经常使用悬念(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以造成一种神秘和传奇色彩,也有了大量的虚构情节。《三国》引入了三国时代人物的许多诗文,如孔明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曹操《短歌行》、曹植的《铜雀台赋》等;大量采用魏晋笔记小说中材料等穿插文中。这样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作为佐证或者说明观点,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文章篇章布局的展开。

四、诗词鉴赏:

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叹刘关张: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张飞: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

叹赵云诗: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赞叹孙权诗:驰骤龙驹气概多,二人并辔望山河。东吴西蜀成王霸,千古犹存驻马坡。

赞叹周瑜诗: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赞叹刘备诗: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五、经典段落与台词:

失街亭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斩马谡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舌战群儒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惇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白帝城托孤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温酒斩华雄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个大将。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于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

徐州之战刘备战败。关羽经张辽劝说,约法三章暂时投降了曹操。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后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想去找刘备曹操为了挽留关羽便挂避客牌对其避而不见。关羽只能不辞而别。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一共六个。最后与刘备会合。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三英战吕布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水淹七军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领七支军队去救援。屯兵在山谷中。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关羽命人堵住襄江各处水口。等江水高涨时,水淹七军。曹军死伤无数,庞德被斩,于禁被俘。刮骨疗毒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关羽右臂中箭,回兵。箭头有毒,毒已入骨。于是请来了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华佗说要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去,这会极其疼痛,请关羽把手臂套住绑紧,把头蒙住。关羽却说不用。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手刮骨,谈笑中没有丝毫痛苦的神色。事毕,两人互相惊叹,关羽称赞华佗的医术,华佗赞叹关羽的勇气毅力。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军遭遇火攻,死伤惨重。曹操大败逃跑,沿路遭遇了张飞赵云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原来诸葛亮早已经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就让关羽带兵埋伏在这。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刘备非常高兴。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三顾茅庐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顶高手但是屡遭败绩。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军事。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次胜仗就被曹操用计骗了过去。临走时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着。刘备向他请教了当世局势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道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并同意出山。刘备如鱼得水,文武兼得,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台词:1。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曹操2“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太师请自三思。”--李儒女人和事业的评价3“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刘备士为知己4“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刘备无奈的叹惜5“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刘备无奈的叹惜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对事业和爱情的态度7“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刘备英雄志不馁8“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刘备9“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毒眼看透马谡10“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临死一句话,累死诸葛亮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刘备以“德”得天下12“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荀彧诠释深根固本13“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荀彧关键时刻对曹操的鼓舞14“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董昭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15。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

(五)三国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性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这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被我们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地不断阅读,得到了各个阶层的人民的喜爱。小说主要以情节取胜,以跌容有致的写法取胜。同时又给以我们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借鉴的历史知识和智慧。作者人物描写上,把人物的面目写得非常清楚,忠即忠得义薄云天,奸也奸得恶毒无比,每个人物的立场非常清楚,爱憎分明;在智慧上,小说在运筹帷幄,星移斗转,锦屏对峙的多种描写后面显示了作者的无限智慧。这也是《三国演义》成为古、今军事家,企业家案头之物的重要原因。

(六)三国的军事价值

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成的,所以会含有夸张的成分,不可全信,但是三国演义确实有不少精彩战例,清兵入关时不通兵法,不是还拿三国演义作教材吗?足可以见其有学习研究的价值。

战例篇:

三国演义描写了两百场大小战争,其中重大战役十余起,以下摘录一些大战役:

①官渡之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

③彝陵之战

刘备为替关羽复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起用青年将领陆逊,赴猇亭前线指挥作战。陆逊力排众议,决定坚守,避免交战。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陆逊及时抓住战机,下令采用火攻,烧尽蜀军40多座军营。蜀军全线崩溃。刘备逃回白帝城。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④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⑤汉中争夺战

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思想篇:

“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曹操在《孙子"注》中也谈到:“兵无常行,以诡诈为道”。可见“诡诈”是一个军事家应掌握的重要军事原则。

“诡诈”当然由曹操莫属,但在《三国演义》中敢在曹操面前称其为奸雄者,唯有许攸。在《三国演义》三十四回中写到:许攸问曹操,军粮可维持多久时,曹操以虚情告之,许攸遂趋步出帐,操急请住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运至军粮可支三月。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兵不厌诈,尚容布露。”不过在军事上的“诈骗”、“诡计”、“奸雄”并非贬词。如“曹操抹书间韩遂”:对阵双方一方是曹操,另一方是马超和韩遂。马超武艺超群,几次杀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曹操于是使出一计:他给韩遂写了封信,将信中的一些“紧要处”用笔涂掉。韩遂看信时被马超看见,信中的那些涂抹引起了马超的怀疑,他认为韩遂与曹操之间有秘密交易。后来曹操又使用其他小手段加深了马超的疑心,终于造成马超和韩遂反目成仇,并大打出手,曹操坐收了渔翁之利。可见一封书信,一个计谋胜过千军万马。

诸葛亮诸葛亮也自知自己“专施诡计”、“诈术”并说到“吾用兵半生,多用诡计”。诸葛亮长于谋略、平身谨慎、讲求阵法、攻心、注重外交配合等特点,不过这些特点无不与“诡计多变”联系在一起。如“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当曹操联合了四路人马,共同进攻蜀国。孔明只是派出了几股疑兵,写了几封书信,并未与敌军真正交手,就退去了五路大军。在这场战役中孔明充分利用了几路对手的不同心态:羌人畏惧马超,孟达与李严是生死之交,蛮人多疑,东吴观望。虽然仍然动用了兵卒,但几乎没有战斗发生,就全退敌军,高手也。

其他: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反间计用蒋干,借曹操除蔡、张二人;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还有陆逊、吕蒙用骄兵之计夺下荆州等等。这些人用诡计算计他人,同时又被他人用诡计算计着,在算计和被算计中就看谁计高一筹。

“兵不厌诈”是我国古代兵法中最重要的指挥艺术和精华之一。他与战争胜败的关系甚大。在战争中胜负决定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成败的关键在于将帅能否正确运用“兵不厌诈”这一原则。可见在以战争为主线的《三国演义》中“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是其核心思想,是推动作品情节深入发展的动力。

战略决策篇: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都各有自己的战略方针。而战略方针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他们整个集团的兴亡。

曹魏:曹魏政权有着自己明确的战略决策,曹操在讨伐董卓的失败中认识到军事实力在乱世争霸的重要作用,因而他以镇压黄巾来扩充自己的实力,占据山东,以充州为自己的根据地,后进军洛阳勤王,却狭天子迁都许县以令诸侯,后又灭袁绍、剿袁尚、袁熙、除公孙瓒、吕布等等,再挥师南下夺荆州,准备一举平江南而统一天下。在这些战争中,曹操在中原利用对手的矛盾各个击破,同时南征孙、刘平天下,有以魏代汉的野心。后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却统一了北方,成三足鼎立之势。

蜀汉:蜀汉也有自己的战略方针。蜀汉的战略方针源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具体内容是以锦州为根据地,取荆州后建立蜀国,与魏吴相抗衡,后又和戎抚夷以巩固后方,并外结孙权,北拒曹操以待天下有变,从荆益两路北伐中原灭魏兴汉,根据这个战略方针,刘备在赤壁之战乘机夺得荆州,后以荆益为根本,并西和戎夷,南抚羌越,外结孙吴,内修政理,而后待机北伐以成大业。在这些战略方针的实行过程中由于关羽失守荆州,而使得其战略有所改变最终没有成功,但也可以看到其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东吴:东吴也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方针,那就是取江东奠定割据基础,剿黄祖,伐刘表占荆州,竟长江之险而据立,据楚关而图巴蜀,建号称帝以图天下。

魏蜀吴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局势以及自身的实力而进行的。在这些战略方针中有着相同点:都以建立根据地,扩充实力为基础,以统一中国为最终目标。在相同的基础上他们又有不同,那就是在实现统一目标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天下的局势所采取不同的决策,这些决策在实行的过程中虽有所失误,但使得三国各据一方自立为王,其各自的决策都是相当成功的。

战术篇:

战术是战争中用来对敌或破敌的具体方法,具有诱敌上钩,集中兵力击敌,精选兵力突破等等,如火攻、水攻、在运动中歼敌、注意地形条件、运用阵法攻守、发挥长毛矛和弓弩的威力等等。这些在《三国演义》中都有体现,而且在运用中和诡诈相给合。

火攻:在《三国演义》中写的较多较具体较突出的是火攻,有吕布在濮阳火烧曹操,使曹操“手臂须发尽被烧伤”;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使曹军人马“死者不计其数”;诸葛亮火烧藤甲军使之“死于盘谷中”等;还有较大的有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以致“遍野火光不绝夙尸重叠,塞江而下”等等。在这些火攻中,烧法各不相同,而且生动逼真,都有诡计、诈术相结合,使人防不胜防,使得读者大饱眼福,且对古代火攻有了一些具体深刻的了解。

水攻:与火攻相比,水攻、水战又是《三国演义》战术运用的一大特色,水攻中有曹操围攻贵州较有特色,他决定失泽间之水以淹之,使“先差军于城外堑,周围四十里”,“却掘的甚浅”,以此来麻痹敌方守军。入夜后“曹军添万十甲军士并力发掘,及天明,广深二丈,引泽水灌之,城中水深数丈,军士饿死”。除此之外还有关羽水淹七军等。除了水攻外还有水战,其在赤壁之战中甘宁、蒋钦、韩当与蔡瑁、张允的水战。在这些水攻和水战的写作上,作者一方面根据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则根据时间、地点、条件、主将性格的不同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把这些水攻,水战写得栩栩如生。

车战: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车战,如诸葛亮破西美的“铁车兵”。步战有“丁奉雪中奋短兵”,“邓艾偷渡阴平诸战”的描写。马上搏斗有“三英战吕布”、“关羽温酒斩华雄”、“许诸裸衣斗马超”等等。

这里有战略,同时又有战场上各式各样战术(冶兵、调兵、布阵等)的斗争,真是千变万化,绘人耳目。作者对于战争描写的着眼点上,不是或主要不是千军万马的攻城的拼杀,刀枪、剑戟的搏斗,而是通过战争去反映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意志、情绪和他们间的尖锐冲突,借政治斗争的尖锐化,激烈化来充分展示人物的行动和灵魂。

阵法篇:

一、八门金锁阵

出处:第三十六回,玄德(实际上是徐庶)用计袭樊城。布阵者:曹仁。破阵者:徐庶

内容:却说曹仁忿怒,大起本部之兵攻新野。次日鸣鼓进军,布成一个阵势,使人问玄德曰:“识吾阵势?”单福(徐庶)便上高处观看毕,谓玄德曰:“此八门金锁阵也。八门者: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如从生门、景门、开门而入则吉;从伤门、惊门、休门而入则伤;从杜门、死门而入则亡。今八门虽布得整齐,只是中间通欠主持。如从东南角上生门击入,往正西景门而出,其阵必乱。”玄德传令,教军士把住阵角,命赵云引五百军从东南而入,径往西出。云得令,挺枪跃马,引兵径投东南角上,呐喊杀入中军。曹仁便投北走。云不追赶,却突出西门,又从西杀转东南角上来。曹仁军大乱。玄德麾军冲击,曹兵大败而退。

二、八阵图

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说道;“陆逊心中奇怪,于是引数十骑来看石阵,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陆逊道: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劝道: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陆逊正不知所措,却得到一老人引路,送出阵来,原来老人乃是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诸葛亮入川之时,布下石阵,名“八阵图”。

三、八卦阵

出处:第一百回,武侯斗阵辱仲达布阵者:诸葛亮破阵者:无

内容:司马懿曰:“先斗阵法。”孔明曰:“先布阵我看。”懿排成一阵,问曰:“汝识吾阵否?”孔明笑曰:“吾军中末将,亦能布之。此乃‘混元一气阵’也。”懿曰:“汝布阵我看。”孔明入阵,把羽扇一摇,复出阵前,问曰:“汝识我阵否?”懿曰:“量此‘八卦阵’,如何不识!”孔明曰:“识便识了,敢打我阵否?”懿曰:“既识之,如何不敢打!”孔明曰:“汝只管打来。”司马懿回到本阵中,唤戴陵、张虎、乐綝三将,分付曰:“今孔明所布之阵,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汝三人可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复从正北‘开门’杀入:此阵可破。汝等小心在意!”于是戴陵在中,张虎在前,乐綝在后,各引三十骑,从生门打入。两军呐喊相助。三人杀入蜀阵,只见阵如连城,冲突不出。三人慌引骑转过阵脚,往西南冲去,却被蜀兵射住,冲突不出。阵中重重叠叠,都有门户,那里分东西南北?三将不能相顾,只管乱撞,但见愁云漠漠,惨雾蒙蒙。喊声起处,魏军一个个皆被缚了,送到中军。

1、好玩的是,司马望是由于“幼年游学于荆南,曾与崔州平、石广元为友,讲论此阵”而学来的。而诸葛亮出山之前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与徐元直为密友,看来罗贯中老师的潜台词就是: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司马望的八卦阵法其实都是诸葛亮教的,诸葛亮真乃神人!

2、姜维所变的“长蛇卷地阵”,应该就是“一字长蛇阵”吧?按说此阵的威力是“击头则尾至,击尾则首至,击腰则首尾俱至”,不明白为何司马望击其头就能把它给破了。

3、邓艾让司马望在阵前与姜维斗阵,自己则引军袭其后,这个计策看来确实不是什么良谋。你瞧:连廖化都一眼看穿了。

(七)三国的哲学价值

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演义小说,有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同时在一桩桩熟悉的故事背景下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首先,从整个大时代背景来看,三国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诸侯割据,天下已然四分五裂,由此引发了一种群雄逐鹿的场面。魏蜀吴三国在经历了千百次战争洗礼后鼎足而生,在其形成过程中无非是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起作用。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国的发展无不是人才、城池、军队等的累积而形成的,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在三国鼎立的数十年间又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三国之间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而他们之间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即魏强,吴蜀弱,因此必然有你争我夺——这是斗争性;吴蜀虽不两立,但在共同的敌人魏国大兵压境时,却能联合一致结为同盟抵御外敌——经典战役赤壁之战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在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后,晋国灭蜀吴,一统天下,结束了三国时代。

其次,小说的结构宏伟,将三国时期近百年来头绪纷繁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种错综复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关系形象地反映在一个一个场面中,情节结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写出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又展示了明争暗斗的曲折隐情,也突出了人物战争中的智能、作为、个性、性格,实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小说从不同的程度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悲惨历程,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诸葛亮:才智双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为蜀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孔明也不例外。在他任丞相期间,凡事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书中提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虽说精神可嘉,但未免过头了。哲学里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小事做完,大事做尽,别人又做什么呢?又怎么发挥别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又怎么使别人的能力得到培养呢?何况小事做多了,必然会影响大事,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大事上。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利,所以,终于导致自己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寿五十四岁,中道丧亡,难道不可悲可叹吗?他为复兴汉室,六出祁山,却最终功败垂成。事实上,当时蜀弱魏强且蜀国连年征战,国力衰退,国内人才凋零,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属不智之举,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没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单凭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为蜀国灭亡埋下了祸根。

周瑜:才能堪比诸葛亮,有经国纬世之才。在赤壁之战中他高超的军事才能表露无遗,但同时他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也体现了出来。孙刘两家既已结为同盟,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代表赴吴协助抗敌,本应齐心协力,但周瑜嫉妒孔明才华,欲除之而后快,处处设下陷阱害孔明。此举虽说是为吴国除去一个劲敌,但此时乃联合抗敌的关键时刻,周瑜这样做只会破坏同盟,给敌人可乘之机,既失信义又失堡垒,岂不愚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瑜在矛盾问题的处理上分不清主次,曹操大军压境是主要矛盾,劲敌诸葛亮是次要矛盾,而周瑜在主要矛盾未解决时,退而求其次对付次要矛盾,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损失大矣。他的这种性格最终造成了他“赔了夫人又折兵”,英年早逝的结局。

关羽:一代武圣,勇冠三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杀颜良,斩文丑,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但关羽有他的缺点,刚愎自用,心性高傲,这也是他失荆州的根本原因之一。当他得知黄忠也是五虎上将之一时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再看他进攻樊城、襄阳之前,对待部下傅士仁、糜芳的过火态度令二人满面羞愧。用现代人的话说,关羽根本不会协调人际关系。吕蒙假退以惑关羽,由于他的自满而蒙蔽了双眼,只看到表面现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以致丢了荆州。退到麦城,因其糟糕的人际关系,无人愿前去救援,最终被擒。一世英雄就这样毁在了自己失败的性格上。

马谡:这个人物三国中并不怎么显眼,却因为一件事而出名,也因为这件事而丢命。论智谋,他的确是个做军师的材料,但论打仗,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将才。刘备临终前曾留言与诸葛亮,谓曰:“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对兵法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然在决定北伐成败的关键战役街亭之战中,诸葛亮不顾先帝遗言,弃老将而用马谡,以致惨败而归,于是便有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件事情表现了一个经典的哲学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最具权威。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战国时的赵括,一样的纸上谈兵,一样的悲惨结局。

还有一个悲剧人物:杨修。作为生性多疑的曹操身边的主簿,他不甘埋没,乐于表现自己。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又一次地看穿了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是十分恼火,毕竟作为君主,是不允许有人拆自己的台的。然而杨修毫不收敛,变本加厉,最终使曹操忍无可忍,借口“鸡肋”之事杀了他。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度就是使事物保持自己存在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以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变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就能打破事物的存在,使事物变为他物。杨修一次次的表现最终导致了被杀的必然结果。

以上这些人物的悲剧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乃至国家的兴亡。蜀国后主昏庸,不思朝政,国力由于连年征战日渐衰弱,这些足以导致最终灭亡;吴国偏安一方,不思进取,君主沉迷酒色,怎能不亡?这些原因又导致了晋国一统江山的结果。从总的方面来看,整个三国历史都处在相互的联系与发展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才使事物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跌宕起伏,创造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八)三国在生活中的价值

一、人际关系:从《三国演义》中看人际关系,金圣叹先生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因为青年人年轻气盛,看了水浒打打杀杀的画面会更意气用事,老年人阅历丰富,看了三国尔虞我诈的镜头会更老奸巨猾。是的,在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大政治与军事阵营始终明争暗斗,互相厮杀,为了一统天下的目的不惜一切代价。读三国而知谋略,我们姑且撇开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纷争,不抱着工于心计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相反,从人性的角度来考量各独立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且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说起。当时黄巾起义”天公将军”张角兵犯幽州。幽州太守刘焉闻贼兵降至,又料敌不过,于是速招军应敌,出榜招募义兵。汉室宗亲刘备抱负远大,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关羽见榜,亦愤慨不已。由于两人志趣相投于是相约同举大事。就在刘备关羽于村店中饮酒之际,进来一前去投军的大汉。刘备邀其共坐问其名,曰张飞。自此,三人在桃园之中结为兄弟,相互扶持共讨黄巾。淡去时代背景,三个萍水相逢的年轻人能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相识,并成了知己,这是一种豪爽真诚的真性情使然。刘备三顾茅庐,曹操礼贤下士等,无不体现了待人真诚。话说刘备三顾草庐之时关张二人好生不服孔明。如今孔明已答应辅佐刘备刘备以礼相待他。这可更引来关张二人的不满,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孔明也自知他两不服自己不听调度。而自军师博望坡初用兵,火烧曹军兵马,大获全胜之日起,才令关张二人拜服于孔明。”

曰,“孔明真英杰也”。孔明也非小气之人,而是不计前嫌,以宽容之心对待关张二人。于是在刘备阵营,自家兄弟和睦相处,一致对外。

二、为人处世:

读《三国演义》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曹操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刘备: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曹操刘备之共性: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卖主求荣无结果: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三国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很有味道,要说赢家,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最先完蛋的是蜀国,最后亡国的是吴国,最终三国归晋。从管理学角度看,蜀国、吴国是被兼并,而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笔者始终在品味曹操、刘备、孙权的驭人之道。

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但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

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意重。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但还是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比如,刘备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个职业经理人。但刘备是不是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呢?刘备举七十五万大军(这已是举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说到底,还是重兄弟而轻国家。关键时候,为了一起创业的兄弟而破坏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火烧连营,烧毁了蜀国的国力,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不得不以十几万军队与几十万的司马懿军队对峙,再也没有庞大的军力了。诸葛亮的管理是不是很科学?也未必,至少事必躬亲的做法就很不科学。比如对关羽、魏延就颇有可疑之处:关羽走麦城,何以不见诸葛亮出一计,发一兵?魏延究竟为什么被杀?诸葛亮喜欢用赵云这样听话的人,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即可,他不喜欢关羽、魏延这样有一定主见、韬略的人。刘备死后,蜀国的权力重心就偏向诸葛亮,当权力失去制衡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只有依靠宦官来捣鬼,给北伐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一句话,管理机制强,则内耗少,大家伙儿能够齐心协力去干正经事。

一部《三国演义》在管理学上颇有独到之处:首先,要协调好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股东理所当然要控制职业经理人,又要充分信任职业经理人。一句话,掌权不可揽权,放手不能撒手。不能像魏国曹家,天下一统,而江山易主,被职业经理人夺去。

(九)三国人物

一、曹操:易中天:“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二、魏国主要人物:曹操、曹丕、曹睿、郭嘉、荀文若、荀攸、程昱、贾诩、司马懿、夏侯元让、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爽、张辽、徐晃、李典、乐进、于禁、张颌、庞德、许褚、典韦、郭淮

三、刘备: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然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关羽: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四、蜀国主要人物诸葛亮(军师)、庞统(谋士)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魏延、姜维、马岱、孟获、(名将)、关平、关兴(关羽的儿子,也是将领)、张苞(张飞之子)、马谡(后失街亭被斩)3。刘封、刘禅(刘备义子和儿子,后刘禅为蜀国主公)

五、孙权: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六、吴国主要人物:孙权,孙策,孙坚,周瑜吕蒙,陆逊,黄盖,鲁肃甘宁,太史慈,程普,张昭诸葛瑾,丁奉,孙韵孙皓,孙尚香,周鲂顾臃,苏飞,凌统凌操,

(十)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十一)伟人与三国演义

一、毛泽东与三国演义:

萧瑜(萧子升)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里写道:

毛泽东准备去县城东山学堂读书。他把杂物卷成一捆,扎到扁担的一头;另一头系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他的两本宝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拼命用功学习,5个月后已经突飞猛进……毛泽东惊喜地发现,自己现在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比以往容易多了。很快地,他的伙伴们公认他为有关三国历史和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大王。他常常给他们讲述书中的故事,他们聚精会神地听得津津有味。

少年毛泽东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有多家记述。据萧瑜回忆:“然而,《三国演义》实际上并不是记录三国时代的历史书。它是对历史事实进行高度艺术想象后的产物。这一点,少年毛泽东简直不敢苟同。这些故事在毛的生命中扎下了根。”

二、金庸: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决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魏国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大哥没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其实,邓艾、钟会灭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十二)其它相关常识

二、歇后语:1。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曹操作事--干干净净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3。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张飞卖肉--光说不割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4。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关公开凤眼--要杀人关羽卖肉--没人敢来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其他: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编草鞋--内行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蒋干盗书--上了大当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吕布见貂蝉--迷上了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相关推荐:

华歆:渊清玉洁 有礼有法 曾主持曹丕受禅仪式亲手终结了汉王朝 被人误读千年的华歆 是无耻小人还是高尚君子?

独孤求败和东方不败谁更厉害?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是怎么死的

钱姓起源及简介 姓钱的名人有哪些

追根朔源-'武林'这词是怎么来的?

《富春山居图》为何一分为二:藏主欲焚画陪葬